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为实现中国梦加油续航
2018-11-19周虎
周 虎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使用五个“充分证明”科学总结了海南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及其经验,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一部分生动缩影。而这些,都为实现中国梦加快了步伐。
第一,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①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4-14.。
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之一,就在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第一要务是发展,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J].前线,2013(9).就目前而言,虽然我们仍要抓牢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仍要把它看成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但经济建设作为我们党的中心工作的这种战略性地位始终牢不可破,经济建设自始至终都统领着并贯穿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之中。40年来,中国道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当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人民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因此它并不是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所谓的“多中心论”和“替中心论”。这是因为,搞好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更多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为了促进经济建设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其他方面的建设相互协调、相得益彰。因此,二者并无实质性的矛盾与冲突。“任何企图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换中心或搞‘多中心论’的主张都是错误的,必须坚决反对。”②王伟光.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奠基者、探索者和先行者[J].中国社会科学,2013(12).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尽管我国的GDP总量已经增长到了82.7万亿元,但我国的人均GDP在世界上的排名仍然较为靠后,与发达国家更是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就决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仍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把经济建设摆放在首要位置,然后聚精会神搞好经济建设,一心一意促进经济发展。由此,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正式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向前发展,这就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确保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总之,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才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尽管现在我们发展起来了,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却不比欠发展的时候少。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仍然要靠发展,要靠经济建设,无论什么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丝毫不能动摇。
第二,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③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4-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尤其是要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首先,党的领导是首要的、必须的和极端重要的。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什么时候遵循了共产党执政规律,什么时候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繁荣兴盛。其次,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共产党实行民主执政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作为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执政党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中共执政基础、厚植中共执政优势的务实举措,更是执政党获得人民拥护与支持、密切党群干群如鱼得水和鱼水情深关系的先决条件。最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并保证这种治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有助于促使每一位公民在司法案件的审理中都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公平正义。总之,坚持党的领导首先必须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然后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有序推进和全方位改进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们党以不间断的自我革命继续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才能在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过程中永葆党的先进性、使命感与战斗力,从而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供最坚强最可靠的政治领导力量。
一个政党,不但必须要有一个政治领导核心,而且这样的政治领导核心也只能有一个,即在全国党政军民中形成一个全党拥护、全民拥爱、全军拥戴的政治领导核心。早在1989年6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就旗帜鲜明地强调:“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因为有毛主席作领导核心,‘文化大革命’就没有把共产党打倒。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因为有这个核心,即使发生了两个领导人的变动,都没有影响我们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始终是稳定的。进入第三代的领导集体也必须有一个核心,这一点所有在座的同志都要以高度的自觉性来理解和处理。”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0.因此,只有当有了这样的领导集体与领导核心时,并且大家都能自觉地去维护它、捍卫它,我们党才能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实行更加坚强、更有保障的领导,才能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为各项建设与改革事业保驾护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在当代中国,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面的和全方位的,党的建设统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建设。而这一切,都迫切需要一个领导核心。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就有这样的一个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责任担当集中彰显了党中央的反腐决心,并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斗争实践中逐步上升为全党全军的领导核心,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亲民实践中逐步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和顶梁柱。于是,我们最终形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首次以明文的形式肯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这一重提“核心”并重新确立“核心”的实际行动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影响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是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党的领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是深受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拥护和信赖的领导集体”③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7-11-03.。由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政治意识之清醒前所未有,大局意识之牢固前所未有,核心意识之强烈前所未有,看齐意识之浓厚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与实践都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有刀刃向内和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又有高超非凡和运用娴熟的政治智慧,还有稳若泰山和坚如磐石的政治定力,更有忧国忧民和强国富民的政治情怀。正是因为有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全国党政军民才有了一个可以团结奋斗共同实现中国梦的主心骨。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灵活运用改革与开放的辩证法,努力做到“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①坚持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 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N].人民日报,2015-09-16.。
辩证法是中国共产党人素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中国道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哲学基础。由此形成的辩证思维能力,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继而不断前进的科学理论思维。“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87.而改革与开放则正是实现稳定中国和发展中国的两大法宝,1978年以来实行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兴衰、荣辱与祸福的关键举措。对于在改革开放中怎样协调好改革与开放的关系问题,中国共产党素来善于讲辩证法。经过将近40的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中逐步认识到了改革与开放的辩证法,即“以改革促开放”和“以开放促改革”。这就强调要灵活运用改革与开放的辩证法,即改革与开放如“鸟之两翼”和“车之双轮”,必须充分发挥“两翼助飞”功能和“双轮驱动”作用,在不失时机地以改革促开放的同时还要大刀阔斧地以开放促改革,从而努力做到深化对内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新时代背景下,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深度、广度和力度越来越大,当前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改革呼声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我们党之所以强调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则完全是由各种矛盾及其表现形式——各种社会问题所倒逼出来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和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也进入了矛盾的凸显期和问题的频发期。尤其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这就致使国内改革面临巨大的压力和阻力。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已经持续进行了40年,“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③杜尚泽.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N].人民日报,2014-02-09.。因而当下中国的改革在客观上或多或少地面临着内生动力不足的困境,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迫切需要借助外力来形成倒逼改革的体制机制。因此,通过扩大开放,积极地引入世界各国的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可以借助于外部事物和外来力量的冲击与施压,进而有效破除中国社会在各种体制机制上的弊端,进一步妥善解决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不稳定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从而为在国内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源源不断、新鲜活泼的血液。另一方面,改革会在一定程度上触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肯定会遭受来自这些方面的阻力,有的甚至是破坏力。而要想打破这种利益固化的藩篱,就必须善于引入外来竞争机制。我国在开放的过程中虽然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和挑战,但这些风险和挑战所带来的问题和矛盾,将会是促使我国深化改革的助推器和催化剂,会时刻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唯有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才能激发社会发展活力,从而更好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打破既得利益者“盆溢钵满”的藩篱。这就是以扩大开放来进一步深化改革。反过来,也只有通过深化改革,中国才可以更加充分地融入到多边贸易体制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才能在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与国际社会相接轨,进而使中国各行业各领域的体制机制都能够更加适合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中国还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与相关国家共同商讨签订双边和多边协议,积极推进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谈判与建设,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发展路径与建设渠道,改善外贸进出口现状,不断实现互联互通、内外联动,从而促进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就是以深化改革来进一步扩大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党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要通过经济特区来积累经验、带动和辐射全国经济发展,因此“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出水平”①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4-14.。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需要找到一个试衣镜和经济上的突破口,需要若干个排头兵、领头雁“先走一步”和“先富裕起来”,通过“先行先试”这一法宝继而引领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创办了“出口特区”,后来改名为“经济特区”,“特区”成为那个年代中国对外开放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关于经济特区的功能与作用,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1-52.关于设立经济特区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也曾强调:“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1.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经济特区的设置在空间布局上逐步实现了由沿海到内陆的转变。初期获得批准的有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大经济特区,后来又于1988年批准设立了海南经济特区,2010年正式批准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和霍尔果斯设立经济特区。这七大经济特区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相结合的。首先是在特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即对来自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结果予以剖析,科学总结成功的经验,及时汲取其中的教训,并把这种经验和教训加以系统化和规范化,升华和深化为正确的特区理论。其次是在特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操作,即以先前总结出的特区理论来指导新的特区实践,在新的特区实践中检验既有的特区理论的科学性,从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种理论,并将这种理论再次运用到新的特区实践中。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而不断推动特区实践与理论的创新和再创新。最后是特区实践检验下的制度生成,即把那些切合特区实际情况、经得起特区实践检验、并最终取得良好预期的方针、办法、政策和谋略及时地上升为一种特区制度,从而以这种带有实践特征、理论特色和维稳特质的体制机制来促进经济特区的健康发展。
第五,必须坚持改革的人民主体性,“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挥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④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4-14.。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⑤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我们进行改革,在追逐和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都始终不能变,不能出现任何动摇。中国梦在宏观层面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梦,但从根本上说也是实现人民幸福、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梦。人民幸福理应是中国梦的实践要旨。在历史上和现实中,中国人民都是伟大的劳动人民,他们热爱生活、渴望和平、力求发展,他们追逐梦想、向往光明、期盼美好,因而是坚持走中国道路和实现中国梦最广泛、最深厚、最可持续的力量来源。只有人民才是中国道路的真正拓展者和主体实践者,才是实现中国梦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受益者。我们之所以要奋力助推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我们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从人民的视角来看中国梦,主要体现在“小康梦”“法治梦”与“生态梦”的实现问题上。首先,我们的人民怀揣着“小康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的一桩重大责任,也是我们党许下的一份政治承诺。“小康梦”是“中国梦”的一个阶段性奋斗目标,我们所要实现的小康,是在总体小康基础之上的全面小康,不仅主体和人口要实现全覆盖,而且内容和区域也要实现全覆盖。其次,我们的人民还怀揣着“法治梦”。古人云:“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宪法与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治党之法宝和治军之利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厉行法治、健全法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依法治国时刻引领着法治中国梦的实现。而要想实现“法治梦”,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二是要始终坚持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起来没有例外。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①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N].人民日报,2013-02-25.最后,我们的人民还怀揣着“生态梦”。中国梦的实现必然要经历一个生态环境的修复过程。人民在充分享受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更加向往有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和新鲜空气的生产生活环境。新时代背景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为当代中国人民谋福祉,也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图长远。从“吃饱”到“环保”,从“生产”到“生态”,“有没有”的问题实际上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好不好”的问题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需着力解决。如今,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深刻影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否持续得到满足的一个重大民生问题。总之,这三大梦想的最终实现都是中国梦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事件,这三大梦想的实践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之所在。因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