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建省的地缘政治意义
2018-11-19许桂灵司徒尚纪
许桂灵 司徒尚纪
自清末动议,到1988年4月,历时近100年,海南建省终于成为现实。这一历程充满艰辛,其中亦有赖于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批志士仁人的努力。海南建省至今已经30年,海南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已为全国、全球瞩目,相关的论述文章不在少数。但犹嫌不足的是,对于此举在我国政治格局、南海局势、台(湾)海(南)关系、“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似尚少注意。本文力图通过分析海南建省的地缘政治意义,提出在当今大背景下,海南应总结各方面经验,为海南新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海南建省,使其成为是一个新政治地理单元
地缘政治学研究政治行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兴起于近代,后广为流行于世界各种政治事件和政治斗争的分析研究。海南建省,结束了自明代以来划归广东省版图的历史。自此,海南以其时全国31个省区之一的角色首次出现在我国政区版图上,开创了海南历史新纪元。这一政治盛举,从地缘政治视野观察,首先在于海南获得了省级政治地位,成为一个独立的省级政区,在全国政区版图上占有自己的位置,享有与同级政区同样的政治权利。这是海南自身一个极大的进步,是一种历史性跨越。
从海南与周边省区的政治关系而言,海南原是广东一个特称为“海南行政区”的政区单元,也是当时全国唯一称“行政区”的建置。政治地位几无多少特殊,而其西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再往东则为福建和台湾,都是与广东并列的省一级政区。其北珠江口外,则为时在英、葡治下的香港、澳门,后来回归中国成立两个省一级特区政府。海南因政治地位低下,与周边省区未处在同等地位上,许多地缘、资源优势不能发挥出来,严重约束了自身的发展。
海南建省后,海南获得了省一级政治权利,与周边省区处在同等位置上,可以签署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协定,参与各种跨政区经济、区域合作联盟,如参加环北部湾经济圈,进行深度经济合作与区域合作,有利于海南发展。事实证明,海南有赖于这一区域合作,在临海产业、热带农业、海岛旅游等领域都得到良好发展,显示出区域合作是海南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也是建省带来的经济效益之一。
海南建省,也使海南岛真正成为祖国南大门,具有国际交往桥梁意义。如果说在此以前,海南行政区只是广东省政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权限相当于地市一级或稍有加强,但到底不能作为一个省区与外围有关部门、公司、地区或城市签订各种合作协议。外轮进入海南港口,海关只能在相关权限内实施管理,但建省后已今非昔比,各种进出口业务直接在海南港口办理,省事方便多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南就是国门、通往大陆的第一站,由此带来各种效应是无可置疑的。
二、海南建省,重新激活中国历史政区划分“山川形便”原则,在当代发挥新效应
中国历代政区划分遵循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两个原则。前者利用天然河流、山脉作为政区界线,以利于这些界线范围内地区间相互往来和建立社会经济关系,如唐代贞观元年(607)“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①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地理志:卷二十七[M].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今两广属岭南道,后又分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宋代继承唐代政区划分,以路代替道,广南东路简称广东,与今天广东相比,少了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它们归入广西。这两地与广西形成十分牢固有力的区域关系,无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特征都十分接近。直到明代,雷、琼才划归广东。而犬牙交错原则盛于元代,完全背离山川形便原则,无视高山大川、江河湖海对政区划分的作用,以防止地方势力凭险割据。元代广东大部分属江西省之广东道,五岭作为一条军事防线作用消失殆尽。这条原则只利于加强政治统一,但不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历史后期,山川形便原则已得到广泛使用,如黄河之南为河南省,之北为河北省;长江之南为江南省,之北为江北省;洞庭湖之南为湖南省,之北为湖北省等②许桂灵.中国泛珠三角区域的历史地理回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7-40.。
琼州海峡本为一条重要的军事防线,即使在犬牙交错原则盛行的时期,也没有成为省一级政区界线,显示它从未有作为一个人为因素妨碍大陆与海南的政治、经济往来,完全是一条自然界线。海南建省,仍一本“山川形便”原则,将琼州海峡划为广东与海南两省的海上分界,并作了海上测量,确定经纬度,在政区地图上第一次划出省界,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其意义在于:一是海南省与大陆,以琼州海峡中央航道为界,其北属广东,其南属海南。二是与划界归属相应,海南、广东在琼州海峡各有属于自己的海域,实施海洋行政管理、海洋使用、开发等事宜。这不仅使“山川形便”原则划分政区重新得到重视和发挥它的优势,可谓古为今用;而且对于海南,由此获得黄金水道琼州海峡一半的支配权。琼州海峡是海南省管辖的海洋国土的一部分,海南省由此成为一个拥有海陆国土的完整政区。
三、海南设省,使海南成为我国最大的海洋省,开辟了南海海洋开发一个新时代
在我国沿边五大海区中,南海面积最大,达350万平方公里。而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可管理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建省后,海南被授予管辖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附近海域,总共约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都在我国九段线内海域范围。这样一来,海南省由此成为我国最大的一个海洋省,其意义非同小可。
第一,南海海洋国土是我国海洋国土的主体,事关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以及海洋权益等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海南省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其他相关部门肩负着重大的捍卫这片海洋国土的安全、维护海洋权益以及开发利用其海洋资源的重任。在当前南沙局势白热化、多种外来势力插手的背景下,海南省所承担的任务更重、更为迫切,也更能彰显海南作为全国最大海洋省区的特殊地位和作用。2012年成立三沙市,进一步具体实施对西沙、南沙、中沙群岛的行政管理,是海南省对南海大部分海域管辖的强化和提升。
第二,南海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据金庆焕《南海地质与油气资源》一书估计,在南海至少可以找到250个油气田,其中可能有12个大油气田,总探明储量为200亿吨,天然气储量约为4万亿立方米①金庆焕.南海地质与油气资源[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408.。近年来,这些数字又被刷新,仅南沙群岛在我国传统海疆内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就达225亿吨,相当于大庆油田储量的8倍,足可以与中东和波斯湾的储油量相媲美。南沙群岛海域由此被誉为“第二个波斯湾”,这些油气资源引起外来势力的垂涎。据有关报道,近年南沙海域有1000多口油井,没有一口属于中国。南沙周边国家每年从南沙采油超过6000万吨,天然气546亿立方米②梁钢华,徐冰,周正平.缺乏主权宣示行动 中国海洋权益遭海上邻国蚕食[EB/OL].(2006-09-07).http://news.163.com/06/0907/10/2QDMBURQ000120GU.html.。这些油井绝大部分位于南海九段线中国一侧海域,非常值得我国警觉。海南省所辖海域无疑成为南沙石油地缘政治争夺的轴心。另外,在海南岛周边也分布着多个含油气沉积盆地,包括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台西南盆地等。它们的油气储量都很大,埋藏开采条件好,现正勘探开采,前景甚为乐观。只有海南省拥有足够的资格和地理优势来参与这一现代资源政治的竞争,为全国、为海南石油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所以,海南建省一方面有南海石油政治的背景的需要,另一方面,海南建省后,发生在南海的一系列涉及海洋权益之争,实质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之争,海南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完全证明建省这一决策乃高屋建瓴、卓有远见之举。
四、海南建省,与台湾省一起,构成我国两大海防中枢,有效地捍卫我国海洋国土安全
20世纪初,孙中山在《琼州改设行省理由书》中深刻地指出:“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海南建省终于在1988年成为事实,但孙中山指出海上力量强弱对国家的作用并未过时。孙中山提出海南设省,一个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巩固国防”,要利用海南建设为重要的“海军根据地”,进而言之,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是国家“富强之基”。海南建省,我国海军力量也日益强大,日夜游弋于南海海域,孙中山的愿望总算大部分实现。然而,我国五大海区甚为辽阔,其中台湾省夹在东海、南海和台湾东部海区之间,同样肩负着捍卫祖国海疆安全的任务。正是出于海防目的之一,台湾在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置为省,自此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经济起飞,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另为香港、新加坡、韩国)。当今,海洋正成为世界政治角逐的中心。我国南海、东海、台湾东部海区都是多事之区。南海固不待言,日本也接二连三在钓鱼岛海域制造事端,形成严峻局势。所以,发挥海南、台湾两省这两只海上眼睛的海防中枢的相关策应、支援作用,实不失为固海防、抵外侮之上策。因海南作为一个省,与台湾省处在同一政治地位上,可以对等往来,建立各种关系和联系,有助于共同捍卫我国海洋国土安全和发展两省社会经济文化。1974年,中越西沙之战爆发后,蒋经国先生曾以(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身份向美国《时代》周刊记者发表谈话,指出:“许多年以前,我国政府(指台湾国民政府)就曾在西沙保持一支武装力量。这支力量只是整个海南岛防御系统的一部分。我们撤出这支力量并不意味着放弃我们对西沙群岛的主权。”1988年,越南挑起“8·13海战”,台湾军方表示:“面对中共与越南开战,台湾应帮中共一边。我们同是炎黄子孙。”①车明怀,林成西,等.边疆忧患录[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305-306.这表明,台湾省对于在南海所发生事件,是高度重视海南在其中地位和作用的。海南建省地位的提升,无疑是起了促进作用。
五、海南建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大工作平台
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以来,已获得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热烈响应。海南省将自己定位为“一带一路”的一个重要支点,不断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合作,成为这条新海上丝路与东盟、南亚、东亚地区交往的最前沿。以海南地缘优势和热带资源禀赋,完全可充当这种角色,而海南省级政区地位为此提供强有力的文化软实力支持。因为“一带一路”项目甚多,涉及国家和地区、部门甚广,矛盾和问题不少②王培楠.“一带一路”广东要览[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6:169-170.,亟需要一个高级别、高效率、有诚信、有能力和有权威的政府机构来主理它的建设工作。海南建省30年行政经验积累和卓有成效的业绩,表明它已达到“一带一路”建设各项要求,完全可以胜任沿线一个重要支点的角色。2001年创办“博鳌亚洲论坛”以来一年比一年兴旺,2018年论坛主题为“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仅接待亚洲各国政要、经济巨头等任务就很繁重,涉及多个部门,几尽海南全省之力。这没有省一级的行政力量是难以办到的,仅此一项即可见海南设省的意义非同寻常。
南海是多条国际航线所经之地,“一带一路”须假道南海航线走向沿线国家和地区。这涉及船舶转口、补给、避风、休息、救护等问题,海南承担着保障、护航等任务,海南岛四周数十个港湾为此提供有效服务。而最近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将把大湾区打造成像纽约、旧金山、东京大湾区一样的临海产业群和城市群、一个世界级经济集聚区,成为“一带一路”一个强大基地。南海海上运输是这个大湾区的生命线,海南省虽不在大湾区之内,但它拥有的海洋,都扼大湾区的生命咽喉,故融入或接受大湾区辐射、为它提供支持保障等任务,都是海南责无旁贷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南建省以来所做的基础工作,已为大湾区建设做了很多前期工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贡献匪浅。
结 语
1988年海南建省至今走过30年风雨历程,虽然经济有过起伏,区域发展也几经沧桑,走的是一条曲折发展的、胜利的道路。从宏观地缘政治视野观察,海南作为一个新的省级政治地理单元,开辟了海南历史新纪元,改变了我国行政区域格局。自此,海南以崭新的政治面貌装束,活跃于全国政治舞台。海南在建省过程中,遵循我国历史上长期采用“山川形便”原则,赋予琼州海峡省区界线的意义,是一个政区划界的创新。海南从建省获得南海大片海洋国土的管辖、开发利用和维护的权利和责任,并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海洋省,已经并将继续为此作出重要贡献。在当前南海局势下,海南省有利于捍卫我国在南海的主权,维护南海权益;并与台湾省一道,成为我国两大海防中枢,具有重大的国防意义。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扩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出台,海南省充当了“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的角色,肩负着为“一带一路”提供多种海上服务的重任。这都离不开海南作为省一级政区的功能,及其有效运作。30年的建省历史,昭示孙中山先生当年的高瞻远瞩,他曾不止一次地呼吁海南建省,并为此所付出的心血,令人敬服不已。而改革开放后,新一代党中央领导,根据形势变化,顺应历史潮流和海南人民的愿望,迅速成立海南省,是一个历史巨变,已被建省30年来的成就证明是非常英明正确的决策而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