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认识和辩证看待宗教问题

2018-11-19黎才旺

新东方 2018年3期

黎才旺

一、关于宗教问题

什么是宗教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宗教工作者或研究者多有不同的表述。有的认为:“宗教问题是指宗教的社会属性,即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社会对宗教的制约和宗教对社会的影响。”①王作安.中国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2.也有的认为,宗教问题从来就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宗教背后起根本作用的是经济和政治因素,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也是源于经济政治冲突②叶小文.宗教问题怎么看怎么办[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36-3.。还有的认为:“从社会政治问题的角度讲,宗教问题主要表现为宗教与其所处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③张金焕.试论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区别和联系[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11).另有学者认为:“由各种宗教内部产生的矛盾,由宗教与宗教之间产生的矛盾,由宗教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的矛盾,构成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宗教问题。”④龚学增.宗教问题概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1.综上表述可以看出,宗教问题属于社会问题,所反映的是宗教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宗教与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和各宗教之间的关系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在我国,宗教关系包括党和政府与宗教、社会与宗教、国内不同宗教、我国宗教与外国宗教、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关系。促进宗教和谐,这些关系都要处理好。”⑤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N].人民日报,2016-04-24.宗教关系是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关系,关系到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强化党的执政基础这个根本。宗教问题实质上就是宗教关系问题,研究宗教问题离不开宗教关系。

宗教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同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等方面问题密切相关,是整个社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离开社会现实孤立地考察宗教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①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N].人民日报,2016-04-24.宗教问题不仅关系意识形态、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安全的大问题,而且涉及内政、外交等方面重大关系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殊作用,必须从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高度、政治格局的深度认识和重视宗教问题。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世界许多热点问题的台前幕后,均同宗教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有的冲突、战争直接因宗教引发,或因宗教因素而加剧、扩大,变得扑朔迷离。正如一些西方国家所宣传的“宗教迈向政治只有一小步”。在这个充满希望又很不安宁的世界,宗教也分外活跃,宗教问题成为世界性热点问题,对当代世界的经济发展、政治运动、社会变迁、人类生活,发生着重大影响。宗教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利益矛盾、纠纷或冲突的宗教表现。宗教政治化、国际化迅猛发展,成为某些国家和地区改变地缘政治态势的“宗教革命”,更是对国家主权和政治经济社会秩序提出了严重挑战。苏联、南斯拉夫解体,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宣布分家,比利时一度陷入“国家解体”之势,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叙利亚政局持续动荡并滑向内战,等等,这些事件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宗教因素和深刻的宗教背景。宗教在许多国家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或原因②李渤.民族宗教问题与国家安全[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3:10-32.。

我国宗教关系和谐稳定,宗教领域总体保持良好态势。但受国内外复杂因素的影响,我国宗教很难独善其身,宗教工作和宗教领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这些情况表明,必须清醒地认识宗教问题的复杂性严重性,认真汲取一些国家因对宗教问题没有足够认识和高度重视丢失政权、国家分裂的惨痛教训,提高做好宗教工作的紧迫性和特殊重要性的认识,牢牢把握宗教工作主动权。

“宗教工作无小事”。当前,最重要的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问题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认识宗教,辩证看待宗教,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

二、科学认识宗教

要辩证看待宗教,首先必须认识宗教。什么是宗教?这是宗教的本质问题,也是宗教最基本的理论问题。由于所处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对宗教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古往今来,人们对宗教曾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无论作出多少种定义,关键是否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此来研究、解释和认识宗教,这才是科学的。

(一)宗教的本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恩格斯的这一论断,不仅解释了宗教是人们心里或脑子里形成的一种观念,而且这种观念是幻想的,看不见摸不着,又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不为人间力量所左右的宗教信仰的对象“神”。也许是为了批判当时社会现实,恩格斯对宗教本质的揭示侧重于政治需要,是纯粹的唯意识形态“政治论”。但是,恩格斯关于宗教本质的论断,并非宗教的完整定义。因为“宗教并不单纯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主观观念,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宗教也不单纯是个人对某种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虚幻信仰,它同时还是某种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现实的社会力量。”①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58.中国共产党人则多维度地审视宗教的本质,在宗教本质问题上,由“政治论”提升为“历史论”。《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奠基之作,明确提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并指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问题具有长期性,有一定的群众性和一定的复杂性。这就明确了宗教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冲破了宗教只是意识形态的认识范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既是一种意识形态,又是一种社会力量,它有着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宗教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

可见,宗教将长期存在并发生作用,最终要消亡但需要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宗教既是意识形态,又是社会力量,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现象;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这些观点不仅肯定了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同时肯定了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两者的结合,构成了完整的宗教本质论。这种认识符合唯物史观和宗教发展规律,能为人们所认识、理解、接受和认同。

(二)对宗教本质的理解

根据党的宗教理论关于宗教本质论的认识观点,对宗教本质的理解,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现象”。意识是人们的思想认知,现象是社会表现。

1.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

说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从人们的心里自觉和思想认知层面讲的,也就是人的心里和脑子里所想象的客观物质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生命和宇宙;存在着神灵、灵魂、上帝、天堂、极乐世界、地狱等虚拟世界;自然界中的天体运行、刮风下雨、闪电打雷、地震海啸等,认为有超人间的力量在掌控着宇宙万物。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许多现象,以及生命和宇宙中还存在着许多尚未为科学所解释的现象,使人们的心里或脑子里产生怀疑,想象自然界中存在所谓的“神”主宰着社会生活的万事万物,因而产生恐惧和害怕,对其信仰、敬畏和崇拜,成为信仰者的精神依托。但这些又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被社会实践所检验,也就是恩格斯所谓的人们头脑中的幻想。从唯物史观来讲,宗教纯粹是一种意识形态。

2.宗教是一种现象

宗教是一种现象,是指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够使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或能感觉得到的表象。

首先,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这指的是宗教从产生、发展到消亡所经历的时间及事件。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历史现象。在宗教发展历史中,佛教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基督教有近两千年历史,伊斯兰教有近一千四百年历史,我国道教也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世界上几大宗教传入我国也有一千多年历史。宗教不仅过去长期存在,将来也还会长期存在。也就是说,只要世界上有人类存在,宗教将伴随而生,除非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在人类社会中消失。所以,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就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存在的长期性的表现。

本系统由个人健康档案、疾病风险预警、健康干预、健康宣教、用药管理、系统管理五个部分组成。个人健康档案模块主要功能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历史体检信息、日常监测信息、随访记录。预警管理模块主要功能包括自定义预警值、预警信息推送、历史监测结果与预警值对比图、预警记录查询。健康评估模块主要功能包括疾病风险评估报告、健康促进报告。用药管理模块主要功能包括用药计划设置和管理、用药提醒、用药后签到、用药历史查询。健康宣教模块主要功能包括多媒体健康信息推送、健康互动小游戏、带学习功能的调查问卷。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功能包括医生账户管理、患者账户管理、疾病类别管理、疾病级别管理。

其次,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一是表现为有大量的信徒。宗教的存在是以大量群众信奉为前提的,也就是“宗教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否则,宗教难以为继。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调查公布的2012年统计数据,全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58亿人信仰宗教,占2010年世界总人口69亿的84%①宗教研究中心.关于当前国际宗教形势的研究报告[C]//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工作调研报告选编,2015:262.。在我国同样存在着大量信教群众,“我国信教群众已近2亿”②孙春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N].中国民族报,2016-08-02.。二是表现为宗教行为。宗教信徒对宗教的信仰,必然会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形成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如基督教、天主教的祈祷、礼拜、弥撒、追思;佛教的受戒、法会、献祭;道教的献祭、斋醮;伊斯兰教的礼拜、朝觐、斋戒,等等。宗教活动也从自发的逐步形成有组织、有礼仪规范的模式,因而产生了宗教组织、教规教义和规范制度等体系。这种有组织有规范有制度的行为,具有鲜明的社会特征。

最后,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宗教的教义、信条、行为规范、礼仪制度等都是通过经典、艺术、哲学、道德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产生的宗教文学、音乐、美术、建筑、医学、艺术等,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影响着世界各民族的哲学、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以及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成为人类文化的财富。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丰富了传统历史文化宝库;智慧深邃的宗教哲学,影响着民族文化精神;深刻完备的宗教伦理,强化了某些道德规范的功能;异彩纷呈的宗教艺术,装点了千姿百态的艺术殿堂;风景秀丽的宗教圣地,积淀为旅游文化的重要资源;内涵丰富的宗教礼仪,演变为民族风情的习俗文化。”③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64.可见,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多么深刻,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多么伟大。

三、辩证看待宗教

宗教属于复杂的社会现象,“不审势即宽严皆误”。辩证地看待宗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他指出:“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④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N].人民日报,2016-04-24.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宗教,对宗教现象有高度的认识,对宗教问题有深刻的分析,对宗教形势有深度研判,对宗教作用能正确引导,对宗教工作有科学决策。最根本的就是从宗教的“两重性”和“五性特征”中辩证看待和把握宗教。

(一)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具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是一种积极性和消极性共生共存的社会现象。如何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是必须正视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就宗教的积极因素来看,宗教具有强大的道德教化作用。宗教有一套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其弃恶扬善等内容,对教化育人,鼓励人们追求美好健康生活和人格修养有极大的感染力,对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提升道德素质,树立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有促进作用。宗教有心理慰藉作用,通过对信教群众的心理慰藉,对稳定信教群众情绪、调节信教群众心理,促进人类和谐、社会稳定有积极作用。宗教有公益慈善之举,对培植人间的慈悲济世、利乐有情、乐善好施,有利于建设大同世界。宗教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发展,可发掘其精华为我所用。宗教界具有很深的爱国爱教情怀,在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弘扬传统文化、增进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发展、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但宗教的消极因素也不能忽视:一方面,宗教对人类精神有麻痹作用。所谓看破红尘,听天由命,生死由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容易使人意志消沉,丧失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精神,缺乏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这种麻痹作用,也许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体现。另一方面,由于宗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又拥有庞大的信教群众,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对象和思想阵地,极易被渗透利用。宗教一旦为敌对势力所掌控和利用,消极因素被放大,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和严重的危害影响。

在看待和处理宗教两重性问题上,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遵循和把握宗教和宗教工作规律,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等多个方面的积极作用,贡献其积极力量;并提出“要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防范宗教极端思想侵害”①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N].人民日报,2016-04-24.。这就为我们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引导宗教发挥积极作用,抵制消极作用指明了方向。

(二)辩证看待宗教的“五性特征”

1.宗教将长期存在并发生作用,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指出:“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全党同志务必要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这是宗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这一自身发展规律,以及宗教的长期性特征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赖以存在的根源依然存在,宗教不可避免地还会长期存在。那种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生产极其丰富,文化繁荣兴盛,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宗教很快将消亡的想法是不现实的。那种认为依靠行政命令或采取其他强制手段,可以一举消灭宗教的做法,是违背宗教自身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背离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基本观点的,是完全错误和十分有害的。要看到,在西方国家,科学技术不可谓不发达,生活水平不可谓不高,但宗教的影响仍根深蒂固,信仰宗教的人并没有减少。

历史上曾发生过不少人为消灭某种宗教的事件,不但没有消灭反而适得其反。在我国历史上,从南北朝至五代十国时期,曾经发生过“三武一宗”四次重大的“灭佛”事件,明清时期也曾发生过“灭佛”事件,虽然给中国佛教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并没有影响其发展,佛教最终成为我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改革开放后,党对宗教问题的正确方针和政策逐步得到恢复,在贯彻落实宗教政策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宗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长期发展过程,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问题的长期性,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既不能用行政手段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发展宗教。“对于宗教的长期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有深刻的认识。习近平宗教工作思想既抓住了宗教长期性这个根本性的特点,又把握了宗教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具有的阶段性特点,更善于从历史的角度辩证地认识宗教和宗教问题。”①蒲长春.习近平宗教工作思想研究[J].理论动态,总第2115期.因此,辩证看待宗教的长期性,应当遵循宗教发展规律,从我国宗教工作的实际出发,树立长期工作观念,着眼长远、立足现实、积极引导,决不能做违背历史规律的事。

2.宗教具有强大的社会力量,对宗教问题必须特别慎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在分析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存在的长期性之后,阐述了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群众性以及与之相关的民族性。宗教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现象,特别是在一些民族地区,宗教与民族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我国的藏族绝大多数群众信仰藏传佛教,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少数民族基本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由于宗教具有群众性和民族性特征,决定了宗教拥有庞大的群体具有强大的力量,成为各种势力争取和利用的对象。

“我国信教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不高,但总量不小且仍在增加,社会影响力在增强,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不容忽视。”②王作安.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行动指南[J].中国宗教,2016(8).宗教的群众性不仅有一个量的发展性问题,还有一个质的变化性问题。当前,我国信教群众结构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中青年信徒数量增多,男性信徒比例不断提高,宗教在城市快速发展,信徒的流动性显著增强,社会成分更加多样,还出现了高知识、高收入的信徒群体。信教群众的社会影响力有所提高,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③国宗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学习读本[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27.。在中国社会的诸多社会群体中,宗教群体无疑是一个特别巨大的群体,对待和处理宗教的群众性、民族性问题,不能采取粗暴简单的态度、伤害群众和民族感情的冒进急躁的方法。否则,将极大伤害信教群众和民族感情,会带来极大的危害,给党的宗教工作造成巨大的损害,对此需要特别慎重。

3.宗教具有广泛的影响,必须特别关注

宗教作为一种国际现象,具有国际性特征。宗教几乎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对世界各国和地区产生广泛的影响。各宗教都企图对全球性的事务产生影响,都力图扩展自己的影响和势力范围,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及对国际问题的兴趣,成为各国宗教共同的追求。宗教作为西方推行其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权斗争的工具,作用仍将长期存在;一些国家的宗教组织势力强大,对本国政府施加影响,左右政府的外交政策,成为推行扩张政策的精神手段。

世界范围内宗教问题的“热闹”,使得我国宗教也难以“安静”。受国际宗教的影响,我国宗教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并呈现一些现象:一些西方国家打着“宗教信仰自由”的旗号,干涉我国内政;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活动日益加剧;“三股势力”打着伊斯兰教旗号,在我境内传播极端思想,煽动暴恐活动;利用互联网对我攻击宣传,手段多样,抵御境外利用宗教对我渗透的斗争更加复杂;防范利用宗教与我争夺信教群众、争夺思想阵地的工作还较艰巨。宗教工作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因此,世界宗教对我国宗教和我国社会的影响,必须高度关注,及时研判国际宗教形势,准确把握国内宗教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范,确保我国宗教关系和谐、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4.宗教现象十分复杂,必须周密考虑

宗教的复杂性特征,决定了宗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在我国,宗教问题的两类矛盾交织,虽然已经主要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在某种情况下,有些矛盾可能会转变为对抗性矛盾或敌我矛盾。由于宗教的民族性,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宗教矛盾和宗教问题,势必滋生出民族矛盾和民族问题。又由于宗教的国际性,复杂的国际政治和外交斗争往往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我国宗教,使得我国宗教问题呈现出特别复杂的局面。在国际政治大格局下,国外敌对势力往往利用宗教对我实施渗透,采取宗教干涉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企图颠覆我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我国统一、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从而使得我国的一些宗教矛盾具有明显的对抗性质①段德智.新中国宗教工作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9-180.。

“受国内国际复杂形势的影响,我国宗教领域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境外利用宗教渗透活动日益加剧,宗教极端主义在一些地方蔓延,非法宗教活动屡禁不止,网络非法宗教活动对现行宗教政策法规形成挑战,这些都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②王作安.做好宗教工作必须讲政治[M].求是,2017(14).此外,由于信仰不同宗教、不同教派因宗教见解不同彼此隔阂、互相排斥,甚至发生冲突;宗教组织与社会相关方面因权益、利益等问题容易引发矛盾,民族分裂势力宣扬宗教极端思想,煽动宗教狂热,策划组织暴力恐怖活动,等等,情况十分复杂。

观察和分析宗教问题,必须时刻注意并充分估计宗教的复杂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对宗教不能不闻不问、放任不管,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在处理宗教复杂性问题上,要有复杂的思维,不能过于简单。辩证看待宗教问题的复杂性,应分清问题性质,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就按什么性质处理,不能使其他问题与宗教问题挂钩,造成问题复杂化;要严格区分宗教领域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按不同矛盾处理方法进行处理,避免矛盾激化;要正确把握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区别和联系,不能混为一谈;处理宗教涉国际因素问题,应着眼于宗教问题的国际趋势,坚持我国宗教政策,维护我国宗教的国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