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用典看习近平的执政为民价值理念

2018-11-19龚锦涛

新东方 2018年5期
关键词:政德总书记群众

龚锦涛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文章和访谈,内容丰富、形象生动、风格独具,他常常旁征博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其清新质朴的话语总是给人无限精神启迪、带来巨大思想震撼。习近平善于运用诗词俚语、经典名句,在对古典名籍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的过程中,字里行间,总书记思想深处高超的思维能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已鲜活地展现出来。古人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共产党人读书作文,更会把目光投向干事创业、治国理政的大境界。总书记用典的背后,是共产党人“乐民之乐,民亦乐其乐”的政治抱负,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也是“夙夜在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家国理念和为民情怀。

首先,“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的人民立场和深厚的为民情怀。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①,敬民、爱民,亲民、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平民情怀及其首要执政理念。习近平十几岁到延安插队,七年知青生涯,他与百姓同吃同住、同想同干。为了改变梁家河面貌,带领村民打井取水、垒坝造田、淤地种粮;为解决燃料不足问题,他千里迢迢奔赴四川,引进技术,建沼办气;在这方土地,习近平一心为着百姓、时刻想着人民,零距离融入群众,倾听基层民声民愿,体察基层生活疾苦。在当选支书后,习近平给村里办代销店方便社员生活,组织打铁社员规划管理铁业社,专门成立缝衣做衣裁缝坊让妇女们减轻家务负担;为解决饮水灌溉问题,他和村民商量研究决定菜地打井,并亲自下井站在冰水中凿石、挖泥……在一桩又一桩“为百姓办实事”的历练中,总书记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他对基层有着亲力躬为的经历,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质朴的深厚感情。梁家河七年,习近平与乡亲们在劳动中见真情,在窑洞讲天说地有默契,他以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勤劳与平民胸襟,赢得群众的信任、换得民众的真心。后来,当他被推荐上大学时,全村男女老少都为他送行。习近平在知青同代中年龄最小,却到了最艰苦的地方,磨炼时间最长。在与梁家河乡亲们同甘共苦,人在一起、心在一起、吃苦流汗在一起的青春岁月,习近平从不抱怨叫苦。在这里,他经受住苦难、迸发出意志、砥砺出坚强,从这样的奋斗中,他实现精神上的升华;从这样的实践中,他研读“群众基层”和“现实国情”这本大书,增进了他“视民为父母”的深厚感情,培育了“以百姓心为心”的动人情怀。习近平魂牵梦绕的梁家河,是总书记读懂人生、读懂民心的起承点;挥洒七年青春时光的黄土地,见证了习近平心底“利民为本”、一心为民的情怀理念不断地生根、发芽、见地,了民情、知疾苦、体民恤,始终惦记百姓冷暖的情怀,已深深融入总书记的血脉。时光的磨砺锻铸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卓越才能,造就总书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执政为民理念:“民者,万世之本也”,“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百姓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近平真是个好后生”,“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①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383.。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人民利益永远至高无上,“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②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441.。透过七年之久那段刻骨铭心的知青岁月,2004年习近平在接受延安电视台专访时,动情地流露“我是延安人”,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绝不能高高在上,鱼肉百姓”,要以人民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根于群众七年,这段上山下乡的经历对习近平锻炼颇多、影响具深、收获最大。他曾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深情地回忆:“当年延安插队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③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讲故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1.多年以后,人们真切地感受到,过去在“梁家河学校”励志锤炼的大队支书,与当前在大会上作报告的国家领航人,其爱民如子的情怀和“利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是何等惊人一致。时光不会忘记,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顶风踏雪到太行,在村民家察看有无电灯电视电话,揭开锅盖察看吃什么,脱鞋上炕盘腿坐下,鼓励村民“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不会忘记总书记专程奔赴河北阜平,慰问看望困难群众,主动深入基层百姓,拉家常、问冷暖、听民声、解民意,与民相亲、与民同乐;不会忘记总书记在中国政坛和干部队伍中大力倡导新风,走平民路线、抒平民情怀、展平民风格,让广大老百姓感到“离自己很近、和自己很亲”。“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当对父老乡亲50年愈陈愈浓的深情流淌在每一项改革每一份文件之中,当对父老乡亲50年历久弥新的乡愁润物无声地化作“让所有人过上好日子”的中国梦,总书记时刻怀着对人民的赤子之情,以“黄土地的儿子”的朴素定位,一步一个脚印地鼓足力气实干:从作别陕西父老乡亲至今为止43年的风雨兼程,习近平不仅完成了从一个略显青涩的梁家河好后生到肩挑重任的中国梦领路人的成长与蜕变,也用这43年立根群众、成长成才的心路历程,书写了一部堪称中国梦缩影般的“好后生成才录”。43年来,无论是作为正定县委书记耕耘在河北正定,作为省级领导主政福建、浙江,还是作为党和国家的掌舵领航人推出系列重要举措和治国理政全部理念,习近平始终没有忘记“平凡世界”中的每一位百姓,始终最为关注和牵挂的是“如何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永远铭记和致力于变为现实的信念就是“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其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修心治身,为政天下”,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的政德理念和崇高的为民宗旨。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①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58.。以德修身、从政以德,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政德观及其服务为民宗旨的体现。德,不仅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基;既重视以德修身,也重视从政以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习近平执政为民价值理念的显著特点。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政德”予以高度重视。2002—2007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曾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从政以德”方面的短论文章共约28篇,其中,直接与之相关的文录有12条,包括“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多读书,修政德”“做人与做官”“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追求‘慎独’的高境界”等。2004年,习近平在《求是》发表《用权讲官德 交往有原则》一文,指出党员干部“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但归根结底,用权就在于讲官德”。习近平认为,为政以德,一是执政者要以德施政,善待民众,以赢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二是要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去教育和感化百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要想“正”,必须反躬自省、自我批评,其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必须自律克己、趋善避恶,其所谓“为政之道,务于多闻”;必须是非分别、公私分明,其所谓“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必须知行合一、敢于任事、勇于担当,其所谓“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对于执政党来说,要得到人民群众心悦诚服的支持、拥护,不仅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如果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就不可能为民、务实、清廉,不可能做到公正廉洁、两袖清风,最终将致背道而驰、失信于民。针对于此,习近平历来强调党员干部必须注重修身养德,必须陶冶道德情操,自觉将“做人”与“做官”相统一,把“立言”与“立行”相结合,使人格魅力与道德感召力交相辉映,共同显示其强大生命力。2011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提出,新时期党员干部在政德上,要善于辨别以及正确处理“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等四对关系,必须具备“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作风修养”五大修养,必须做到台上台下、人前人后一个样。“与人当宽,自处当严”,“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习近平总书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如此严格要求自身的,“故君子慎其独也”。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政者必须具有从政德行,这是习近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在习近平看来,政德不仅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更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修心治身”本身就是一种道德,为政者要经世治国,首先就要“修心治身”;政德修养纳入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体系,必须常抓不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党要成为民族脊梁、成为人民“主心骨”,必须做好人民公仆,防止社会公仆变社会主人;坚决清除离间党的向心力量的肌体病毒,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永葆时代朝气,勇做时代先锋。在2018年“两会”期间重庆代表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立政德”发表重要讲话,“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党性修养和道德修为,增进政治操守和行为自觉;必须坚持德法统一,坚持法纪约束和道德滋养相结合;必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既要锤炼党性又要恪守宗旨,既要铸牢理想信念又要强化宗旨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党员干部是“关键少数”,如果人民公权被滥用,其政治生态必然受到污染,执政为民理念就会大打折扣,从而在根本上背离党的宗旨。作为领导干部,即使知识再多、学识再高、能力再强,但若政德缺无,其才干难以施展发挥,政德“方向盘”不稳,极有可能与党和人民的事业背道而驰,最终成为党和人民不齿的对象。“政德”既是政治生态的导航仪,也是为官为政的起码要求,“凡建立功业,以立德为始基”;“政德”好坏,直接关乎共产党员的政绩观念、权力观念、利益观念,关乎共产党人的宗旨意识、政治本色和使命担当。讲政德,就是要心中装有人民、时刻为着人民、一心为民谋利,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人民,真正筑牢立身之本、从政之基,使领导干部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其所谓“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立政德,就是要把政德观念提升至宗旨意识、道德修养和党风建设的高度,鲜明地把领导干部之“德”聚焦为政德观、塑造为一种信念,以明大德为根本、守公德为保障、严私德为基础,坚守党员干部为官从政的理想信念,提升党员干部从政为官的思想境界,既要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防线,又要善于“观明镜,听直言”,始终坚持把“讲政德、立政德”变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

再者,“功崇惟志,业广惟精”,“治政安民,察其疾苦”,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勤勉为民的理念和深切的血肉情怀。

“功崇惟志,业广惟精”,“无志不足以行远,无勤则难以成事”①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第1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05.,立志勤勉、实干苦干,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使命担当及其执政为民理念的鲜明品格。“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履新之初就向全党郑重宣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形式主义”列为“四风”之首,矢志根除虚浮作风;到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全面落实党中央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敢于涉险滩,敢啃硬骨头,坚决推进改革大业,致力实现改革蓝图,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脚踏实地地奋斗,扎扎实实地工作,其务实的品格激荡震撼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空想清谈只会贻误发展,实干苦干方能成就梦想。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各项事业的全面推进和快速发展,但多年来快速发展的“中国传奇”、13亿人民生改善的“中国故事”,哪个领域没有劳动者奉献的身影?飞天梦、登月梦、蛟龙梦、金砖梦,哪次圆梦没有劳动者拼搏的汗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的中外记者见面会,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24.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时代就锤炼出清醒务实的品格,并在立根群众、扎根群众的实践中,体恤百姓冷暖,不忘百姓疾苦,善为百姓干实事。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以及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实践,更是代表着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凝聚各阶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大踏步地赶上时代潮流,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实实在在地越来越好。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多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勇担重任、继往开来,在夙夜为公的执政为民实践中,只争朝夕,务实为政,实干兴邦,团结带领党和人民劈波斩浪、攻坚克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成功开辟新时代内政、国防、外交全方位治理新格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四个伟大”的生动实践中,我们比历史任何时期更接近、也更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纵观五年时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38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重点改革文件360多个,推出千余项改革措施和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抓牢抓实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习近平执政为民理念在党群关系问题上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问题的核心,就是处理好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党的群众路线从根本上说,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治主张,也是党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重要制胜法宝,其不仅是一种领导方法,也是党的工作方法;它直接关涉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死存亡。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就会失去群众信任,失去群众支持,丧失群众基础,党群关系就会受损,执政优势就会削弱,各项事业发展就会受挫。因此,处理好党和群众关系,抓牢抓实党的群众路线,这不仅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需要,更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以及筑牢党的执政力量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成立97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紧紧依靠人民,积极从群众中汲取巨大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为我们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找寻中国道路、创造中国奇迹、书写中国震撼,提供了根本力量支撑。

新时代新的使命,而在今天,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新长征,仍有许多“雪山”“草地”等待跨越,还有许多“腊子口”“娄山关”需要征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域出发,以党的建设伟大实践为基础工程,把主要任务聚焦于党的作风建设上,在“敬民亲民”的话语坐标下,打掉横亘在党和群众之间的无形之墙,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五大发展理念,将“人民”作为党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重拾党的优良传统,重申党群血肉联系,矢志不渝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工作路线,实现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习近平在谈到“干部的基本功”这个问题时曾说:“如果我们不注意密切联系群众,那么,在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我们党同人民群众建立起来的血肉相联的关系就会失去。”②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6.而在现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地方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所谓“官老爷”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干部一味追求金表华服、珍馐佳酿、名车豪宅的奢靡之风和享乐主义仍比较严重。针对于此,习近平总书记警示我们,“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而治政之要就在于安民、在于察其疾苦,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最后,“计天下利,计利当也”,“百花齐放,春色满园”,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开阔的执政胸襟和雄略的天下理念。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①陈锡喜.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212.。多元共生、包容共进,是习近平的天下胸怀,也是习近平普惠于世、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的雄略理念。“中国人民关注自己国家的前途,也关注世界的前途”,习近平总书记的表态承接古今,暗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的至高追求,眼界之大足谓“不畏浮云遮望眼”。从2012年始,中国外交在习近平总书记世界眼光和战略胸怀的指引下,不仅善于同发达国家打交道,也不忘与发展中国家谋发展。其中,既有传为佳话的“瀛台夜话”,也有一年遍历18国的“点穴式”外交,更有亚信会议、APEC会议“聚光灯式”的主场外交,特别是丝路基金、亚投行的梦想让“一带一路”的新蓝图燃起新希望。事实证明,中国这头和平可亲的“狮子”不仅自身雄壮、有作为,而且是一个对世界极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倡导“互利共赢、共建共享”世界发展理念的同时,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中国的世界担当:跨海送水解马尔代夫燃眉之急,越洋医疗队纾西非埃博拉之难,“一带一路”重大合作倡议及建设普惠沿线各国人民,跨地区跨地域加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召开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2017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峰会,出席海南博鳌亚洲论坛推动亚洲各国间的经济交流、协调与合作,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打造共同发展繁荣的新引擎……中国在拥抱世界、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新思路新方案的进程中,主动倡导世界各国文明之间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积极推动现有国际秩序、国际规则增量改革,引领世界各国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和政策规则标准“软联通”,致力于建立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创新投资和融资模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讲话中曾多次提出,世界各国都应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公约数,树立开放包容、普惠繁荣的发展理念,营造和平发展、共享发展的世界发展格局;各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发展差异,要结合自身国情,积极发展以开放型经济为导向的贸易经济,建设稳定、可持续、开放普惠的经济全球化,携手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愿意把自身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与沿线和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的同时,欢迎各方搭载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让中国发展成果普惠于世民、造福于世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交融互汇,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人与人之间联系日益加深,交往愈益密切,命运休戚共连;其每一个民族和地区,要想在当今时代潮流获得长足性发展,决不可能成为任何发展时机的“鳌头”独善其身或其妄自尊大,不可能将之围困于孤岛孤注一掷甚或倒退僵化。时代发展之潮不仅呼唤共边、多边的伙伴关系,而且在历史与现实相互交汇的时空向度中,越来越紧密地将世界各国联为一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历史的今天,比过去任何时期更加热切地期盼共建共享繁荣的世界;今天的世界,我们从未如此强烈而主动地去引领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改革,共同打造不同文明包容互纳、普惠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发展中大国,不仅在其时代的发展潮流中,一贯坚持和平发展、共享发展,而且在与世界各国共谋、共促、共护和平稳定的进程中,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致力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家园。长期以来,中国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反对强权政治,坚持对话协商;反对唯我独尊,倡导合作共赢;反对文明冲突,超越文明优越,始终在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中,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不断完善互信合作机制,扩大同世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坚决“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而是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96.。中国积极参与、推动引领全球治理,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融注中国力量、提供中国方案。中国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普惠于世、造福于民,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以深化“五通”合作为关键支撑,以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为努力方向。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其不仅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也成为新时代探索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立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全新路径。中国着眼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致力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这不仅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重要借鉴,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道路,同时,这是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彰显着中国在保持自身发展定力的同时,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有机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

猜你喜欢

政德总书记群众
时局图
多让群众咧嘴笑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为党员干部建立“政德健康晴雨表”?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干部政德重在落地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