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人才政策及对海南的启示
2018-11-19詹贤武
詹贤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①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海南日报,2018-04-14.人才与事业形影不离,共轭驱动。香港特区政府实行市场为主导、就业为根本、不限制界别的自由人才引进政策,广泛招揽全球高端人才,促进香港社会经济向前发展。海南要借鉴香港自由贸易港引进人才的经验,不断深化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实行自由宽松的人才引进政策,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
一、香港的人才生态环境
“人才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才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人才生态环境包括人才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基本方面,也叫硬环境和软环境。”②陈永清.新加坡香港人才资源开发的启示[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0(1).香港地理位置优越,本土文化多元化,经济高度发达。香港实行较低的税率制,建立起免费的教育和医疗制度,法治制度完善,社会治安环境稳定,学术研究宽松自由,生活条件便利,为引进人才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
(一)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香港特别行政区位处中国东南端,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和262个离岛组成,管辖陆地总面积约1106平方公里,约相当于海南省陆地面积的3.1%。香港是一座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市,素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之美誉。2017年末,香港总人口约739万人,人口密度约6830人/平方公里,为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之地。香港本土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有密切的对接关系,香港居民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巨大,保存着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宗法观念、生活习惯、处世方式等,同时又融合了西方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接受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沿袭西方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法律制度等,但在其后的不断改革中逐渐形成有香港特色的制度体系。
(二)社会环境
香港是全球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营商环境开放自由,法律保障体系完善,贸易环境与国际通行的规则高度接轨,为香港吸引各地人才营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香港回归后,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GDP稳定在3.8%的增长水平。1997年香港人均GDP为27331美元,2017年上升到46182美元。如今,香港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在国际金融业、离岸贸易业、会展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旅游服务业等方面保持着领先的发展劲头。香港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基本上实现全民就业。香港的劳动就业、社会福利、医疗保障、教育培训各方面形成了良性循环,民生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反过来又极大推动香港经济发展。
香港是世界上税种最少、税率最低的地区之一,与居民有密切关系的税种和税率有利得税(16.5%)、物业税(16%-17%)、个人薪俸税(16%),而且仅对企业和个人来源于香港本地的所得予以征税。香港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涵盖社会保障及救济、社会服务、教育及医疗保障、公房廉租等。香港坚持走高增长、低税率、低福利的发展路线,把重点放在残补性的社会救助制度上。香港居民可享受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公立医院基本上免费,覆盖面达90%。香港实行15年免费教育,免费制度从幼儿园阶段算起,一直延续到高中。此外,香港构筑起繁忙的海、陆、空交通枢纽,交通四通八达,方便、畅通、准时。随着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正式通车,香港正式接入国家高铁大网络,为香港居民出行提供极大的方便。
香港的人才生态环境存在若干问题,如生活成本和创业成本较高,国际学校学额不足,互联网信息服务有待提升,社会环境存在不稳定因素等,都可能让各路人才对香港的发展前景失去一定的信心。
二、香港的人才引进政策及其虹吸效应
香港的发展与腾飞,离不开人才的智力支持。香港优越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发展环境为世界各地的高端人才营造了舒展才华的空间,众多行业拥有大批训练有素的国际化专业人才,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智力动能。
(一)香港深层次的人才结构性问题
从21世纪初开始,香港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人口老化不断加速,劳动力储备量严重不足。受产业结构的长期影响,香港的高等院校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专业人才主要扎堆在金融、贸易、法律、工商管理、会计等领域,科技开发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等与科技创新相关的人才尤为短缺,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出现严重脱节,直接制约着香港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目前,香港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预计从2022年开始劳动人口将开始严重下降,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已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阻碍之一。为此,香港特区政府一方面推行延长退休年龄、鼓励长者就业、释放妇女劳动力等措施,以舒缓当下劳动力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香港特区政府采取主动出击的态势,高调发布首份“人才清单”。“人才清单”涉及的专业领域有废物处理专家环境技术服务、资产管理专才金融服务、海运保险专才金融服务及海事服务、精算师金融服务、金融科技专才金融服务、数据科学家及网络安全专家信息及通讯科技服务、创新及科技专家创新及科技、造船师海事服务、轮机工程师及船舶总管海事服务、创意产业专才创意产业、争议解决专才及业务交易律师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等11个专业领域。
(二)香港的揽才政策及成效
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推进科技创新,促使香港经济结构向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这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储备作为智力支撑。为了实现这个预期发展目标,香港政府开始着手制定引进各地优秀人才的专项计划,特别注重吸引内地的优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希望在短期内通过人才的引进,缓解香港各个领域和行业出现的人才短缺问题。香港的揽才计划主要有“一般就业政策”“输入内地人才计划”“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优秀人才入境计划”“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输入中国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计划”等①参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入境事务处网站(www.immd.gov.hk)。。
“一般就业政策”主要针对有意来港工作的海外、台湾及澳门的专业人士,包括持有中国护照,在海外获得永久居民身份的专业人士。这些专业人士在申请之前应获得香港雇主的聘用,而且是香港本地人无法履任的工作。“一般就业政策”不受行业和配额限制,顶尖人才可不受其他逗留条件限制,规定的逗留期限为“2+6”年。一般就业政策并非香港特区政府大力推广的计划,获批难度比其他计划要高很多。
“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亦称“专才计划”,是为了吸引内地的优秀人才和专业人才来港工作,必须具备的学历和技能要求与一般就业政策较为相似。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以满足香港人才的需要,提高香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香港的经济发展。
“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亦称“创业移民计划”,于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开始实施,目的是吸引资本投资者将资金带来香港,对投资者的学历、背景和语言等条件没有限制。从2010年起,该计划剔除房地产投资项目,并将门槛从650万港元提升到1000万港元。2015年起暂停该计划,表明香港特区政府已经从“求财”向“求才”发生转变。
“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亦称“优才计划”,是一项设有配额的移民吸纳计划,主要吸引全球高技术人才或优才来港定居工作,藉以提升香港的竞争力。申请人无须在来港前先获得雇主的聘任,但要符合年龄、财政、品格、语文能力、学历等基本资格要求。该项计划实行计分制度,申请者可选择综合计分制或成就计分制中的一种进行评核,达到最低及格分数者方可获批。
“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亦称“读书定居计划”,主要对象是在香港读书的非本地毕业生。非本地毕业生不论何时获得所需资历,均可根据申请留港或回港工作,工作次数不限,即使毕业后离港再返回亦可再申请回港就业。
“输入中国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计划”,亦称“‘港二代’回流计划”。该计划是一项试验计划,不设配额,旨在吸纳移居海外的中国籍香港人第二代子女返回香港发展。
从长远发展而言,引进各地人才可以提高香港人力市场的竞争素质,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到香港投资,为香港带来更多就业机会。香港从1999年开始实施的各种人才引进计划,为香港引进了内地和海外大量优秀人才,极大地弥补了香港人才市场人力资源的不足,使香港经济保持着旺盛发展的劲头。
(三)香港人才政策评析
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香港特区政府大量引进海外人才,而且强调引进人才要很好地融入本土社会和文化当中,与本地人才相互协作,共同推动香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1.香港的人才引进经验
“‘找准市场、培就联动、认可培训、质素保证、灵活定价、科学拨款’是香港‘人才发展计划’取得成功的关键。”①崔浩.香港“人才发展计划”经验介绍及启示[J].中国就业,2017(12).香港在人才引进方面的经验可归纳为四点:(1)打好“香港牌”。香港作为全球自由度很高的国际大都会城市,无论是生活环境、工作环境,还是国际环境、政治环境、营商环境,都为各地人才提供优质的条件,使香港成为引才、聚才、用才的重要载体。香港近年依次推出的各类人才引进计划,极力打造人才引进的香港品牌,产生了人才聚集的“虹吸效应”。(2)释放“引力波”。香港实施各类人才计划组合成一套完善的人才引进、使用和管理的服务机制,树立起招贤纳士的旗帜,向全球发出招才引智的强大信号,形成聚集人才的强大“引力波”,让人才引进和事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3)搭建“大舞台”。香港的人才引进计划秉持“才有多大,台有多大”的人才理念,以自由市场运作模式,实施积极的人才引进项目,搭建多样化的人才载体,让人才积蓄的智慧和能量得到完全释放。(4)精准“大清单”。香港特区政府及时发布了首份“人才清单”,为人才的引进和需求提供精准的资料。另外,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才量身打造不同的引进计划,对引进目的、基本资格、适用人士等方面做了明确要求。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和香港特区的实际情况的变化,香港特区政府的人才政策随之发生转变,目的是尽快适应人才的内在需求和香港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过程中,香港特区政府在人才引进中的政府角色亦发生变化,使香港的人才政策从最初的企业单纯行为转而成为政府组织行为,特区政府的职能从过去的被动管理转为主动服务,从过去滞后、被动的提供监管服务转而以超前、主动的姿态积极引进人才,从重“招财”转为重“招才”。
2.香港人才引进政策优劣分析
香港奉行“以市场为主导,以就业为根本,政府提供服务”的理念,采取宽松、自由的人才引进政策,立足本港,面向全球,采取多方招揽人才、多种计划并存的方式,不限国籍界别,精准引进人才。在政府提供服务方面,特区政府因才设置通道,择时发布人才清单,为各路人才扫除地域性障碍。在对待人才方面,香港尊重人才的主观选向,让人才来去自由,流通畅通。
总体而言,香港的人才引进政策具有灵活性、精准化的特点,但由于香港的产业政策不清晰,行业领域过于狭窄而制约着人才的就业选择。人才引进之后获取永久性居住权的时间过长,一定程度上影响引进的人才对香港本土的文化认同,形成了许多“港漂”群体,进而打击引进人才在香港谋求发展的信心。香港存在行业性壁垒保护,内地或海外的律师、医生专业资格不易被认可,同样影响到其他行业领域的专业资格在香港的信誉度。
三、香港揽才经验对海南的启迪
建设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这是党中央托付给我们艰巨而光荣的重任。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人才是关键。我们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支持机制,构建更加开放的引才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全面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实行自由宽松的人才引进政策,实现人才的自由流通,为海南广泛招才,服务于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建设。
(一)海南人才的生态状况
海南建省30年以来,不断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在人才工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相对于其他经济发达的省份,海南仍然是人才存在很大缺口的地区,现有的人才总量和人才结构尚不能满足建设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刚性需求。
第一,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均衡。2017年底,海南全省专业技术人才保有量为30多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3万余人,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9%左右。2016年,从事科技领域的海南省专业技术人才中,教学人员的占比最高,其次是卫生技术人员,构成海南专业技术人才的主干力量,而从事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和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构成比例则非常小,特别是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有比例更小。
第二,人才成长环境不够完善。“构建全方位的人才竞争机制,海南省还需要强化吸引人才软环境的全方位建设。”①徐丽芬.生态省建设与海南人才竞争机制[J].新东方,2008(9).海南的人才生态环境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一是基础比较薄弱,无论是科研设施、生活设施、医疗设施,还是交通设施、工业设施,都与其他发达省份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工资待遇普遍偏低,收入偏低让许多高端人才望而却步。三是生活成本攀高,物价、住房与工资待遇形成明显的剪刀差。这些不足之处,成为海南实施人才引进最大的障碍。
第三,引进人才和使用人才存在脱节。人才引进和事业发展同轴运转,共轭驱动。人才的存量有多大,事业规模就有多大,反之亦然。因此,引进人才和使用人才要步调一致,两者不能脱节。我们要把自己家底摸清,到底我们自己的人才储备量有多少,哪个领域需要多少人才,需要怎样的人才,都必须熟稔于心。人才必须用精用准,避免高才低聘或低才高聘的现象出现,要量才录用,因才上岗,不能让人才“来前是人才,来了是闲才”。
第四,高层次人才极度匮乏。海南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博士学历的人才占海南总人口的比重不足0.3‰,高精尖的应用型人才和高级研究开发人才更加奇缺。在顶尖的大师级高端人才中,柔性引进的两院院士仅10余名,其他如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杰青等国家级的人才更是稀少。目前,海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近500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有600余人、海南省“515人才工程”专家有900余人。这些人才主要集中在海南各高校和科研机构,至于旅游、互联网、热带高效农业、金融保险、医疗健康、现代物流、海洋、低碳制造、会展等重点产业项目,以及“五网”基础设施项目、特色小镇项目、军民融合发展项目等方面,高层次人才非常稀缺。
(二)海南人才引进大行动
建设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港),需要各路人才精英的加盟,聚集巨大的智慧能量,才能完成这历史性的重任。为此,海南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许多招才纳贤的政策,向世界各路人才精英发出诚挚的邀请。
人才引进计划方面,海南省出台《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年)》《海南省2018年度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海南省党政机关急需紧缺人才招录公告》《海南省“妇幼双百”人才引进工作方案》《海南省引进中小学优秀校长和学科骨干教师工程实施方案》等。人才服务工作方面,海南建立省级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开通海招网。人才保障制度方面,出台《海南省引进人才落户实施办法》《海南省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障实施办法》《人才就医绿色通道服务实施方案》《海南省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实施办法》《海南省引进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安置实施办法》《关于引进人才住房保障的指导意见》等。人才认定工作方面,出台《海南省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海南省国家级人才项目人选配套资助申报》等。人才培养方面,出台《海南省创业英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党政人才专业素养提升计划》《农村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奖励方面,出台《海南省人才奖励办法》等。
海南相继出台的多种政策和措施,构成一揽子招才计划,突破了以前的人才引进体制机制,构建起更加宽松开放的招才机制,为人才的引进创设良好的发展空间,以吸纳更多的高端人才来海南就业创业。
(三)借鉴香港经验,精准招揽人才
琼港两地在政治体制、经济体系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别,但两地在建设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上是共通的。香港作为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历史悠久,在人才引进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做法,非常值得海南借鉴和学习。
第一,精准调研,把握人才需求关系。建立专业的人才调研队伍,摸清家底,搞清海南的人才储备和人才缺口。特别要对海南的三大产业类型、十个重点领域、十二个重点产业项目,以及“五网”基础设施项目、特色小镇项目、军民融合发展项目的人才状况有具体的了解,列出紧缺人才的详细清单,为省委省政府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提供依据,同时为引进的人才提供岗位职表。只有在精准调研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把握海南省的人才需求关系,做到精准引进,准确落地,避免出现人才空置、人才堆积的浪费现象。
第二,科学决策,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坚持以需求为目的、以市场为主导的引进人才理念,实行职业岗位招聘,用岗位招人,用高薪引人,用事业留人,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实行人才自由流通的政策,要以市场为主导,发挥政府在人才流通中的指导职能和服务职能,给人才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流通环境,尊重人才的意愿和选择,不设阻拦,来去自由,让人才寻找到最佳的定位。也就是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人才,量身定制不同的人才引进模式,以满足不同人才、不同岗位的个性化需求。海南学者包亚宁教授认为,可以采取以“谈判制”为核心的引进机制,“即所定的人才政策可以更有弹性,只规定各项待遇的上限标准、经济成本额度,具体实施时人才需求方可充分发挥自主权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人才的个性需求”①包亚宁.争创人才迅速发展强省效果凸显的实践范例[J].新东方,2013(6).。除了“谈判制”外,还可采用“计分制”,对其才识、能力、水平和业绩进行准确评判,作为是否决定引进、如何引进、何种待遇的衡量标准。
第三,放开户口,颁发海南引进人才居住证。对户口在省外或海外,愿意来海南工作,但不愿意迁移户口到海南的人才,可尊重个人的意愿,不必强求。可以参照国务院颁发的《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给这些引进的人才颁发海南引进人才居住证。居住证采用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制作技术标准,以方便他们在海南工作、学习、出行、生活,凭海南引进人才居住证可以依法享受海南居民的权利义务、公共服务和各方面的便利。
第四,鼓励岛外就读的琼籍大学生回乡创业。一直以来,海南各级政府都采用多种办法和措施,多方鼓励岛外就读的琼籍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报效家乡,收到很好的成效。由于受到海南就业创业条件的限制,许多琼籍大学毕业生不愿意返回海南工作,但他们心系故土、回报家乡的愿望始终没有改变。海南正掀起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热潮,这是报效家乡难得的机会,应积极在他们当中进行深入宣传,尽可能创造较好的工作环境,让这些海南学子学成归来,为建设美好新海南尽一份力量。
第五,与国外教育、培训机构建立互相认证制度。国内和国外的教育体制和培训体制不同,教育、培训机构的毕业文凭和专业技能证书也存在差异,这给我们引进人才带来一定的难度。海南省教育部门和人事部门应主动与国外教育和培训机构互商共议,就双方互相认证的问题达成共识,相互认可毕业文凭和专业技能证书,扫除认证障碍,为人才引进拓宽通道。
海南自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吸引了全国各地而来的不少人才。他们扎根海南,以海南为家,为海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为人才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会,也成为强大的人才“磁铁石”,吸引各地才人精英到海南谋求发展,建功立业。我们要坚持“五湖四海”的人才原则,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用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让各路优秀人才为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