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述而不论与反映观点

2018-11-18王雨亭

黑龙江史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志书观点资料

王雨亭

(中国铁路总公司档案史志中心 北京 100844)

述而不论与反映观点两者间似乎是对矛盾。既然“不论”为何又有“观点”?是否要“论”?怎样“论”?志书为何既要讲述而不作,又要提倡述而有作。探讨这些问题对提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志书必须有正确的观点作指导

述而不作,出自《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按朱熹注解:“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愿意是只阐述前人著作,无自己的创见,只记述客观事实,不加作者评论。用于地方志编写引伸为只记述客观事实,不加作者评论。这是方志界长期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志书讲的述而不论,是不是要求编者以纯客观的自然主义态度罗列资料?是否不需要对事物有分析、有观点、不分是非地记述史料?当然不是。志书作为文化产品,无一例外地是在特定环境、特定思想指导下编纂的,始终贯穿着编者的立场、观点、方法。如果不加观点的“秉笔直书”,采取自然主义的作法,可能会歪曲事实,误导后人。1915年前后,胶济铁路旅客运量每年在80万至112万之间,1916年后客流大幅度增长,1924增至399.3万人,为1915年的3.5倍。如果这样记述,表面现象反映的是客运量增加,似乎铁路发展很快,但事实并非如此。真相是当时军阀混战,山东连年灾荒,大批人民背景离乡闯关东。客流越大,人民的生活灾难越深重。因此,《地方志书质量规定》总则第三条规定:志书质量的总体要求第一条就是观点正确。

志书不是简单的资料书,而是一种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述。学术价值的本质就是创造。要创造就要有是非观点,否则就不能创造。志书之所以能够经世致用,成为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和文化系统工程,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它具有存史、资政、教化、交流的功能,能够为研究我国以往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的状况和发展轨迹,为了解我们今天的由来提供丰富翔实的正确资料。要实现这个目的,编者必需用正确观点——志书的观点统率编写。

志书基本观点就是志书的指导思想。中央的文件规定代表党中央的新认识,是马列主义原理同我国革命实践的具体结合,要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志书必须同这些决议认识一致。志书是官书,代表党的观点,不是文责自负的个人著作。任何与此相悖的观点,必须坚决制止。指导思想贯穿于修志的全过程、体现于志书的全部内容,决定着志书的成败。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就不可能保证修志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编纂出合格的高质量志书。从篇目设计、资料取舍、文字表述,哪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认识,也就带来观点、立场、方法是否正确的问题。因为只有遵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按照实事求是的观点,才能正确的反映客观实际。

二、写概述提倡述而有论

所谓的述而不论,也不是完全地排斥议论。志书的总述(宏观)、综述(中观),概述和无题述(微观)(以下简称为三级述)阶梯结构中,允许表明编者的观点或发表议论。这样有助于读者对志书的理解,可以强化志书的思想性,提高教化的功能。一部志书,几十万字,几百万字,多则千万字,不可能一口气读完。有了观点,简明扼要地叙述事情,可以使读者先了解一个大概的轮廓,形成总体概念。述中简短明快的语言,鲜明准确的观点,生动形象的描述,画龙点睛式和启示性的议论,更有利于读者理解,加深认识。概述主要在于“述”,观点为辅,写法是在事实的基础上提示事物发展的大势大略、兴衰起伏、彰明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总结经验教训,反映事物规律。一般来讲,三级述中,不是全文论述,但在关键之处要有观点和论述。何时论?笔者认为:文章开头时要论,有特点时要论,转折点要论,结尾总结经验要论。

开始,是文头,具有打开内容,鸟瞰全局的作用。铁路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担任救灾运输任务。在写《汶川地震志》(铁路部分)概述时,全文以“铁路发挥运输大动脉脊梁作用”为观点,展开记述。铁路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抢运物资和人员,二是转运地震灾区伤员,三是抢修受损设施。这三件事都是观点的继续和补充。铁路运送的物资和人员数量在各种运输工具中占第一位。全国转运灾区伤员一万多人,铁路占总数的51%。再次,抓住“急”和快的特点,叙议结合。在这场伟大斗争中,最能体现出铁路救灾运输的特点,有一个字,就是快。为了实现快字,铁路采取多种措施:先装车,后补计划;只许车等货,不许货等车;只要是救灾物资,开专列,一节车也要运;有多少,运多少……铁路职工深知:运送救灾物资也是救人,救灾人员和物资早一分钟到灾区,废墟下的生命就多一分生的希望;早一秒运到灾区,灾区人民就会少一点痛苦。抢险救灾是时间和速度的较量,一个快字,是200多万铁路人的动员令。可以说这种“作”或“议”是叙述的延伸。这种延伸,能够充实叙述的内容,突出事物的个性,显示叙述事物的性质,深化叙事的层次,更好地达到,用伟大的成就激励人,用成功的经验教育人和用失败的教训警示人的作用。在全文结尾用“时间是伟大的作者,永远能写出完美的结局”作观点。给读者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

这样的议论,和述而精论是一样的,可以使志书观点得到升华。如果没有观点,即使在通读全志之后,也还得出一番综合、思考的功夫,才能对全书情况,形成一个总体概念。

议论应该精当、鲜明,恰到好处,议论不能太多;更不能是空论,长篇大论,只能是画龙点睛之笔;据理论事,也不能写成教科书。

三、分志编写以述而不论为前提,可用多种方法反映观点

除了在概述之外,在分志叙事过程中要讲述而不论。其涵义如实记述,不编造、不缺漏,不加评论,不空论、泛论,不对记述内容作随机的评论,不以论文形式编写志稿,不以编者身份直白经验教训,不能将叙事和议论夹在一起,更不可以对事物作出结论性的评述,而是把观点寓于事实中,把褒贬寓于记事之中。目前,《中国铁路志》进入志稿编写阶段,有必要对述而不论和表现观点的方法作深入的探讨和理解。在志中述而不论的“述”是继承之意,论即创作、改作之思。在编写入志稿时,不能随便改变资料原意,应用作者的语言,将资料的原意概括叙述,以达“文非自作,意为已有”的目的。

述而是否有论,是史与志的重要区别之一。志书不是史论,不承担评论任务。史书作者可以发表议论,可以直接发表观点和议论;志书靠资料说话,是把观点寓于叙述之中,让读者通过阅读资料,自己得出对事物的认识,领悟意义。志书记事特点开门见山、直陈其事,用事实说话,不需画蛇添足的评论。史书个人可以编写,志书是官书,众手成志;史书要论,志书述而不论。两者有很大区别。志书虽然不承担评论的任务,但也要反映观点,志书不是资料汇编。汇编是资料堆积和罗列,可以没有观点。没有观点的文章,乏味无力。志书观点是从事物的分析认识中得出的,不是人为强加上去的。如果志书无观点,记事就会不清楚,出现混乱,所写稿件就不是志稿,志书的功用难实现。

在分志的竖写单元中应该提倡述而不论,据实直书,但要有分析、概括、提炼。特别是概括更应提倡,如果没有概括,资料之书就无整体性和系统性可言。没有全面的记述,志书更谈不上著述。

反映观点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将观点寓于叙事中。作者虽然不说明应该怎样的事物,但一定要体现编者的观点和意图。在这个原则下,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寓褒贬于叙述中。这种写法比作者直接出面评论表达更加讲究技巧。如记述1958年大跃进时期提出的一些生产指标过高的事。只记某年某年提出了什么计划指标,就会成为无观点、无倾向性的客观主义记述;如果在记述了何时提出了什么样的指标之后,再说这个计划指标如何脱离实际,则成了作者发表评论,有悖志体;如果在提出计划指标之前加上 “不切实际地”几个字,则不悖志体,又表明作者的观点。这正是人们常说的“三言五语”点明观点之处。

2.用资料体现观点。作者选用资料前,总要对资料有个认识、熟悉、消化、吸收、挑选和提炼使用的过程,因此,选用什么样的资料,本身就取决于作者观点,或隐含着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倾向。

国务院下达给铁路编写《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铁路部分的编写任务后,笔者两次到军博参观由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等单位联合举办全国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展览。看到一位解放军战士在接受抢险救灾任务出发前,留给父母的一段话。这段话写战士的跨包上,全文如下:

战士的遗书

爸爸妈妈,5·12特大地震带走了许多人的无辜的生命,带走了许多人的爸爸妈妈,虽然我们家也受灾了,但我不想让更多的人失去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你们的孩儿我已长大了,我要冲进废虚,去挽救更多人的生命,给他们点燃生命的希望。爸爸妈妈,如果我被永远留在这里,你们千万不要伤心难过,因为我永远是你们的儿子,你们要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当这里重建家园时,你们再来看我,只是不要问起我留在了哪里!

宝贝儿子胜军

这段文字诠释了子弟兵在国难当头时,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战士在危险之时的革命英雄精神。用任何语言评论,也无法代替这种记述。笔者在这里向大家推荐这个事例,同时也表明对解放军战士的敬意。这种原始资料特点,就是有原汁原味,无需任何加工和修改,将资料原本不动地放在有关章节中即可。因为它是典型资料,本身具有普遍性。能否写好典型事例,是衡量一部志书内容优劣的重要标志。典型事例包含着深刻地经验,需要浓墨重彩,详加记述。典型事例用好,不仅可以增强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还可以增强志书的可读性和可信性。胡乔木同志说:“客观的历史就是客观的历史,不需要在地方志里画蛇添足地加以评论。新方志不是史学论著,不需要论证历史规律,多余的论证和评论不但不为地方志增光,反而丧失地方志的特色。”地方志条例也规定:“资料务必真实,一般不作评论。”因此,用资料说明观点,往往更有自然、亲切、真实、感人之效果和特殊功效。俗话讲:“说话有劲,不再上粪。”

3.运用背景资料表现观点。背景资料很重要,有了背景资料,不仅叙事清楚、反映全面,而且可以进一步表明事物本质,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如,有部军事志,记述了人民群众对征兵态度。民国时期,中央陆军学院教导团征兵,当时的县长作征兵动员工作时说:“中央陆军学院教导团军饷是十二分的充足,服装是十二分的整齐……”但百姓抱着“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习俗,应者无几。另一事发生在1951年4月,志愿军征兵赴朝参战,该地出现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局面。这两件事反映都是征兵,但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军队性质不同,人民群众对当兵入伍的态度也截然不同。有了背景资料,可以使读者清楚地到人民政权所实行的兵役制和旧政权下的兵役制有着本质区别,并看到人心向背和人民军队胜利的源泉所在。

4.用词语体现观点。汉语有褒贬之分,具有其丰富的感情色彩,所以选词造句,也可以反映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如,同样写一个人离开人世,因使用词语不同,表达的观点也有区别。记述抗日的历史,写八路军战士离世用“牺牲”二字表示;日本鬼子离世去“击毙”代表,显然,作者对八路军是赞美,对敌人是蔑视和愤恨。

5.用对比的方法反映观点。对比有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之分。纵向对比是常用的方法。这些年来,铁路事业的发展有目共瞩。中国铁路行车速度的发展变化很有说服力。上世纪70年代时,火车每小时平均运行速度只有几十公里。六次大面积提速后,时速从100公里提到140公里,从140公里提高到200公里,现在的高速铁路达到350公里以上。以前从广州到北京需要20多个小时,现在只用8小时就够。行车速度变化,本身可见铁路事业的发展。事物对比也暗喻了作者的褒贬。

6.用社会评价反映观点。在编写《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铁路部分)时,笔者采访过汶川县的一个姓钱的副县长。问他,怎样看待铁路在抗震救灾的作用。他说:“地震发生后,全国支援灾区的主要物资,都是从铁路运到都江堰火车站,再由解放军扛到灾民手中的。”这个灾区县长的评价比铁路自己说更有力度。再如,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谈到铁路对抗震救灾的作用时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铁道部是反应最迅速、提供援助和支持最及时的部门之一,铁路以最快的速度从全国各地向灾区运送了大量抢险人员和物资,转运了大批伤员,组织了大批青年志愿者,为四川的抗震救灾发挥了巨大作用,灾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使用社会评价,应注重选择权威人士和有代表性的社会评论。胡乔木评价毛泽东,使用的是中共中央决议。个人的评价,很难作到客观、全面和权威性,而组织的评价,更有力度。北京市地方志写人物时涉及对谢富治的评价,编辑人员引用北京市委第5次党代会的评价,对谢富治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错误全面评价,很有力度。

7.用篇目升格的方法体现观点。《汶川抗震救灾志地震灾害志》(铁路部分)有四节,第一节基础设施受损,第二节,宝成线109号隧道起火,第三节铁路运输中断,第四节,铁路经济损失。按理说基础设施理应包括线、桥、隧道等,宝成线109号隧道当然应在基础设施之中,但这个篇目是不包括的,而是把109隧道单提出升格为节。因为这个隧道位置太重要了,是我国北方入川的唯一通道,是运送救灾人员和物资的生命线。震后两天,其他线路都抢通了,只有109隧道未通。当时,公路不通,水路靠不上,航空受阻,铁路是主要的运输工具。为此,中央领导多次指示铁路抓紧抢修,铁道主要领导深入一线指挥……一时间,铁路109号隧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隧道抢通后,铁路入川物资运输时间节省4小时。升格,抬高地位,突出事物的重要性,对体现特色、详述历史有重要作用。

表达观点时,有四种倾向需要注意:1.材料与观点不能脱节,应该保持一致。2.不能以个别资料说明观点,应该用典型资料说明问题。3.观点是作者对资料分析提炼中得出的,不是作者主观的认识。不能先有观点,后有资料。4、慎用升格。个性大于共性时可以升,反之,不可。用多了会破坏整体性。

述而不论和表现观点并不矛盾。两者是在不同的结构、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地位时出现,各有各自的作用。不能一提述而不论就不要观点;也不能讲有观点就可以任意议论,不能简单绝对化。总而言之,志书表现观点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表达,二是间接体现。三级述可以直接表达,志书正文则必须间接体现。前者要求用观点统率资料,后者要求寓观点于记述之中。

述而不论和表观观点,是志书编写中常用的方法,是编者水平的体现。若想打造精品佳志,需要把握好这两个条件。孔子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得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望修志同仁高度重视写作方法,成就千古绝唱,无韵离骚。

作者小传

1976年高中毕业当兵。1981年复员分配到北京铁路分局建筑二段做钳工。

1982年,考入北京电大中文专业学习。一年后,又幸运考入北京铁路分局理论宣传秘书培训班,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和写作等课程。1987年,调入北京铁路局路史办公室工作,任务是编写《北京铁路局志》1881年至1987年的历史。为尽快适应工作需要,我到处找有关地方志理论书本学习。从1990年开始,又参加自学考试,1994年取得大学本科中文学历。同年,评为编辑,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30多万字,并有文获奖。到2001年,在北京铁路局工作期间,参加了《北京铁路局志》《北京铁路局年鉴》的编辑工作,编发稿件800多万字,2002年评为副编审。2008年底,调入铁道部档案史志中心工作。铁道部接受国务院编辑出版《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铁路部分)的任务。这是国家层面编写的志书。铁道部领导将编写铁路志稿的任务交给我单位。单位指派我负责组织撰写。2012年,11个分册、80多万字《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铁路部分)书稿上交后,受到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领导和专家的好

评。如今负责铁路志三部书稿的编辑工作。

猜你喜欢

志书观点资料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情系志书藏古今
志书图片的放置原则
第二轮志书编纂应避免年鉴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