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杨玉环历史形象的演变

2018-11-18李雨奇

黑龙江史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杨玉环贵妃长恨歌

李雨奇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 400056)

历史的进程踏着无数人的命运,当社会的发展表现不为个体人物所改变,历史的无限与生命的有限而冲突,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要求无法达到而造成的了无数的悲剧。“历史审美是指把史学范畴的‘历史’作为客体审美对象予以美学审视和价值评判,探讨历史美感的存在及其对审美主体的心理情感体验属于人类一种深层审美文化心理,也是除艺术审美、自然审美以外第三种审美存在方式。”[1]历史滚滚车轮下曾经存在的人,特别是乱世中的帝王将相、知识分子阶层和知识女性,通常成为那些唏嘘故事的主角。历史的真实性使所有悲剧显得更加的触手可及,而悲剧使每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更为具体和饱满。

一、杨玉环的历史悲剧之美

开元盛世之际,杨贵妃宠冠六宫,所以当时描述贵妃美貌和她与玄宗宫中生活的诗词从未减少。最为著名的诗仙太白笔下的杨贵妃之美一直是容颜不衰、风华正茂的,《清平调三首》中:“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之句盛赞杨玉环明艳活泼的美丽外表。后有杜甫《哀江头》“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2]”的诗句来回忆贵妃和皇帝同游曲江的浪漫幸事。

但是,杨玉环的故事流传至今仍久盛不衰,更重要的是她背负骂名惨死马嵬坡的悲剧结局。安史之乱,成为盛唐甚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急转直下的局面之中,人们便再也无法接受这个女子曾经带来的歌舞、美貌,而将这亡国祸事的原因归结于红颜祸水,狐媚惑主的杨贵妃。杨玉环的历史形象随着安史之乱的发生而悄然变化,文人、史学家不再仅仅像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所作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3]”一样只为追忆佳人,叹惋盛事。在许多的作品中,她的形象渐渐由拥有倾国容颜的贵妃娘娘转变为恃宠而骄、祸国殃民的宠妃。但是,唐朝后期,眼见大唐帝国的国运已经无力回天,人们逐渐认识到这大厦倾颓的景象并非一个女子的力量可以左右的,文学作品逐渐又开始对杨玉环报以同情和怜悯,而真正开始反省上位者的昏庸无能,比如杜牧的《过华清宫》中即有“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描写唐宫内生活的奢靡和不顾民生百姓的个人私欲的膨胀。

随着唐朝的灭亡,后人只能从史书和民间故事中窥探盛唐时候的景象,因而缺乏亲身体会的一种共鸣,只能凭借想象去重建盛唐生活,因而在向往的同时更加遗憾唐朝的逝去。所以在之后出现的例如宋代乐史所著传奇小说《杨太真外传》这样的作品之中,所描绘的杨玉环却是一个狐媚惑主、秽乱宫闱的丑陋形象;元代白朴所写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明代吴世美的《惊鸿记》等作品之中,更是将杨玉环的形象进一步的丑化。比如在《惊鸿记》之中,作者大胆地揭露杨玉环的恃宠而骄,不仅写到梅妃与杨玉环的争风吃醋之举,甚至直言杨玉环与安禄山有私情。甚至宋代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中也有“贵妃洗禄儿”这一荒唐情景[4]:“甲辰,禄山生日,上及贵妃赐衣服、宝器、酒馔甚厚。后三日,召禄山入禁中,贵妃以锦绣为大襁褓,裹禄山,使宫人以舆舁之。上闻后宫欢笑,问其故,左右以贵妃三日洗禄儿对。”[5]

可见,后代文人眼中杨玉环是不贞不忠、可憎可恨的。这些描写早已不似《长恨歌》中那样以杨玉环和李隆基的爱情为主,虽然将杨玉环更加多面的展现,相比唐代作品多了一层客观,但也有失公允。直至清代,横空出世的戏曲剧目《长生殿》终为杨玉环平反,作者洪一直秉承“以情动人”的观念,整部作品极尽缠绵悱恻、儿女情长,杨玉环又被塑造成了有情有义的小女儿。说到底,杨贵妃的一生留给后人如此评说,正是她的悲剧命运带给人的无限遐想,使人们的历史审美更加多面化、复杂化。

二、《长恨歌》与杨玉环的历史悲剧

描写杨贵妃的文学作品无数,其中有歌颂也有贬斥,这些作品对杨玉环的历史评价建立在其社会的文化、历史的发展之中,从历史审美的角度来说,不仅展现作者本人对历史的审美情趣、创作心态,甚至可以代表当时社会对历史的悲剧的审美观念。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早期较为全面的展示杨玉环人物形象的诗篇。在《长恨歌》中,白居易赋予了杨玉环的悲剧故事以浪漫色彩,在描述杨玉环的身世之时,仅以“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两句描绘,杨玉环不过是天真烂漫的少女,一朝得幸于皇帝,这使得她的故事更添传奇,成为很多闺中小姐的向往。这很不同于《新唐书》中对她的记载:“贵妃杨氏,隋梁郡通守汪四世孙。徙籍蒲州,遂为永乐人。幼孤,养叔父家。始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或言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内禁中。[6]”

杨玉环先为寿王妃,后因“后廷无当帝意者”而被充入后宫。父夺子妻,这段记载固然更符合历史的真实质感,其实也为杨贵妃的悲剧命运更添一重无奈。而白居易隐去这一段,使得《长恨歌》更像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所以,在接下来对杨贵妃和唐玄宗的唐宫生活的描写之中,完完全全体现出了杨贵妃的娇弱美貌。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实则为后面贵妃惨死做了一个铺垫,所谓“以乐写哀哀更哀”,宫廷的生活越是穷奢极欲,贵妃被赐之死则越是悲剧凄凉。《长恨歌》中的:“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两句对比尤为强烈,从满门荣耀到君王掩面,越是登高越是跌重。

白居易对杨玉环的这种命运波折很是感慨。从中可以读出白居易的历史悲剧审美,以乐写哀,描写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佳人形象,诗中充满对不能掌握命运的女子的同情之感。最后,白居易借用民间的传说加以自己的想象,为这段感情故事写下一个看似结局实则回味无穷的收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生时长生殿里的绵绵私语,死后天上人间的相会,在白居易的笔下都显得凄美而缠绵。白居易生于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国运中落,通过这一首《长恨歌》不仅回忆了他心中的唐朝盛世,更是对杨贵妃悲剧命运的一种叹惋。白居易通过历史的慧眼审视杨玉环的悲剧,不仅能看到杨玉环的容貌之美、舞姿歌曲之美,他也从杨玉环的悲剧命运之中寻找到一种缺憾之美,不仅仅是对杨玉环个人的缺憾,更是这盛世大唐再无所寻的缺憾,是诗人报国无门,只能眼见这江山倾颓的缺憾,但是在白居易的笔下,历史缺憾之美就是这样才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长恨歌传》与杨玉环的历史悲剧

白居易之后,陈鸿所作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又一次书写了杨玉环的历史形象。长恨歌传的内容大致与白居易所作《长恨歌》相近,但是本篇使用散文的文体,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尤其特别价值,在历史审美上也有作者陈鸿的另一种思想观念。

在通过对唐玄宗“宫中虽良家子千数,无可悦目者。上心忽忽不乐。[7]”“既笄矣,鬓发腻理,纤中度,举止闲冶,如汉武帝李夫人。[8]”这样一段描写中,展现出唐玄宗宫廷生活的骄奢淫逸,且陈鸿没有特意的美化杨贵妃的出身,而直言高力士为得圣心寻美人于寿王府邸,玄宗不仅没有对夺子之妻有任何愧意,甚至杨玉环本人在成为贵妃之后更是专宠于后宫。所以陈鸿形容杨玉环此女:“自是六宫无复进幸者。非徒殊艳尤态致是,盖才智明慧,善巧便佞先意希旨,有不可形容者。[9]”意指她并非徒有其表,而是兼有智慧和善于洞察圣意的玲珑之心,再者她也并不是一个将命运托付在别人身上的女子,她可以抓住和利用机会,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陈鸿的笔下杨玉环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起来,她不再仅仅是一个闺中小姐,而是一个利用自己的美貌和智慧甚至可以左右皇上的意愿的女子。这样的形象冲淡了杨玉环身不由己的命运的无奈之感,在作者的刻画之下,减少了读者对杨玉环身世命运的同情。

而后也详细描写了安史之乱爆发之后马嵬坡兵变,在杨玉环身死之后,写唐玄宗因过度思念贵妃而郁郁寡欢,此时“适有道士自蜀来,知上皇心念杨妃如是,自言有李少君之术。玄宗大喜,命致其神。[10]”又是一段“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神话爱情故事,玉妃归蓬莱,杨玉环死后成仙,为她不太圆满的人生写上一个较为圆满的结局,也许是作者陈鸿对她悲剧命运的一点同情。

但是在结尾之处陈鸿写自己与白居易、王质夫相携同游仙游寺,白居易有感而发作出《长恨歌传》,但是在陈鸿眼中这并不是白居易对杨玉环悲剧命运的叹惋,对美人陌路的同情,而是认为:“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将安史之乱所造成的亡国局面归结于美貌的杨贵妃,认为她是阻塞皇帝的视听、祸乱朝廷的的祸根。这就是陈鸿封建士大夫思想的糟粕之处,但也是由此开启的对杨玉环形象的新一轮审视。这展现了在社会历史进程背景下文人、士大夫心态的变化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他们仍然欣赏贵妃的美貌,甚至开始探究她的内心。但却不再执着于同情杨贵妃的悲剧命运,而将这天下大乱的祸根归结于她,实际是对现实无能的一种逃避。此时的贵妃是历史悲剧之美的典型代表,在陈鸿的眼中,正是因为她的悲剧,才导致了大唐的悲剧,历史的缺憾就是这样,使人欣赏她的美,又使人遗憾她的美。

四、《长生殿》和杨玉环的历史悲剧

之后在宋元明三代,杨玉环的形象一直被认为是祸国殃民的奸佞宠妃,无论是小说话本还是戏曲都是贬斥之意居多。只有清代剧作家洪的《长生殿》另辟蹊径,因而《长生殿》成为众多文学作品之中对杨玉环描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清代距离大唐盛世已经太过遥远,而清朝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封,作者对、当时的盛景并不太憧憬,且难以身临其境的体会大唐的盛世和突然的衰落,所以能够冷静的分析史实,从自己的审美角度重新审视杨玉环一生辉煌而又悲情的故事。

《长生殿》因是戏曲剧目,与白居易的诗歌和陈鸿的散文的叙述方式多有不同,十分注重对环境和人物的细致描写,另外剧目本身篇幅较长,这给了洪更多的空间去讲述杨玉环一生故事的前因后果,因而能够仔细刻画她的荣耀、悲剧,使杨玉环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性,再加以戏曲吟唱的独特展现方式,更能引人入胜,所以洪对杨玉环悲剧形象的塑造十分成功。

五、结语

杨玉环的悲剧命运故事流传至今仍然不停的被后人所改编、揣测,时至今日人们仍对这位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身份又高贵的女子充满了想象和研究。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之中,杨玉环的形象可以说是起伏跌宕,几次出现了大的转折,前后也区别明显,各有不同。我相信这正是历史审美所带给当代文人和史学者的影响。

历史的书写怎样才能引起人的鉴赏美感?正是因为不同的时代背景所造就的不同文化,使得每一时代的人对历史的评价多有不同。但是历史的悲剧之所以仍然在不同思想观念的时代中代代相传,也是因为其审美价值所在。杨玉环的身世让人们永远铭记盛世大唐和安史之乱,也将那些已经不能再重现的历史寄托在杨玉环一生跌宕起伏的悲剧命运之上。这也是历史美学的价值所在。

注释:

[1]马强:《历史审美初论》,《学术月刊》,1996(09),第 54-61.

[2]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扬州诗局刻本,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第216卷,第45首.

[3]白居易:《白居易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6页;

[4]徐晓玲:《杨玉环文学形象演变研究——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为例》,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82-86页.

[5]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6903页.

[6]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第166章,2003年版,第3493页.

[7]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17页.

[8]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18页.

[9]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19页.

[10]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19页.

[11]洪升:《长生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2]洪升:《长生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猜你喜欢

杨玉环贵妃长恨歌
大红柿子
长恨歌——笔画设计
香尽空珊珊
“素面朝天”究竟是面对谁
长恨歌
大唐艳景中的女性幻象
快递先生与贵妃小姐
不再贪一夜暴富养贵妃鸡年销800万元
减肥
金华市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