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宁波保险业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2018-11-18稂与健王晓峰董云辉

黑龙江史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华商保险业宁波

稂与健 王晓峰 董云辉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19世纪30年代,保险业开始由外商引进中国,由于当时中国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保险业也是时断时续的缓慢发展。直至20世纪初,近代中国保险业才真正迎来了发展时期,并在二三十年代达到高潮。在这一过程中,宁波商人始终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他们不仅是近代中国华商保险业的开拓者,而且为推动保险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试图梳理宁波帮保险业的成长历程,特别是探讨其在中国近代保险业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国家在宁波创建保险综合实验区和中国保险博物馆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清末中国与宁波地区保险业的起步

保险源于人类同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相抗争的过程,早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巴比伦就设立过救济火灾的专项资金,而古埃及也同样筹集过专门用于丧葬的资金,至公元前916年,海上保险滥觞于地中海的罗德岛。随着中世纪意大利的比萨出现第一张保险单,现代保险制度正式确立,之后随着资本主义殖民的步伐,迈向全球。

17世纪中期,由于清朝海禁政策尚不严厉,使得西方保险制度开始尝试落根中国,而真正传入中国则要到19世纪初。首先掀开中国近代保险史的是外商在华从事保险业的活动,这一时期的保险活动主要集中于广州,由于政治、经济的需要,西方资本主义努力寻求和扩大海外保险市场。1805年,英国资本在广州设立谏当保安行,这是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外商保险机构,但是其本质是随着鸦片贸易而诞生的附属产品,是为鸦片贸易服务的。这些外商保险公司用先进经营理念和雄厚资金,以攫取超额保险利润为目的,垄断了中国保险市场,并呈进一步扩大趋势。因此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保险业是带有侵略属性的。

第二阶段是民族资本在保险业的试水,这一时期的保险活动主要集中在上海,这其中以宁波帮的崛起和参与为重要特色。最初“保险”一词被魏源译为“担保”,而在《资政新篇》中被洪仁轩译为“保”,“保险”一词则最早出现在1871年的《上海新报》中,被社会人士所认同。[1]中国近代保险业的兴起与内忧外患的时局有着密切关系,深感于保险业受控于外商,民族资本开始与之进行了反控制的斗争。随着洋务远动由自强转为求富,洋务派也开始盯上这一巨大的蛋糕。1875年保险招商局创办,中国人开始尝试船舶保险领域,受到民族企业的广泛支持。一年之后仁和保险公司成立,集资2万两。1878年,济和船栈保险局成立,专营与轮船招商局相关基础设施如码头、栈房和货物的火灾保险。后来,为重振民族保险业,增强民族保险公司的竞争力,由仁和、济和合并而来的仁济和水火险公司成立,该公司资本100万两,较之前成立的保险公司而言,资本大增,极大的增加了保险公司的实力,提升了民族企业与外商企业的竞争力。

顺应这股历史潮流,宁波地区保险业也应运而生。近代宁波保险业的起源与西方国家一样,都是起源于航海保险,其最早可追溯到1858年,当时宁波帮商人李容、费纶志、盛植绾等人从英国购置一艘轮船,为之配备了武装力量来保护航海安全,官商合作,各自负责一半,产生的费用从船政收入中抽成,由此掀开了宁波保险业的新篇章。至1864年,宁波设立了经营水火保险的五家保险洋行,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中最早拥有保险业务的城市。而华商投资运营的保险机构始于1875年,由宁波轮船招商局代理的船舶和货运保险是华人华资开办的宁波第一家保险机构,此后,宁波帮朱葆三、曾少卿等人先后创办了兴水火保险公司、华安合群人寿保险公司等诸多保险公司。从初次创办到宣统将近五十年的时间里,宁波帮设立保险行的活动愈加频繁,也为民国时期的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虽然洋商的刺激,“在客观上对中国保险业的诞生,起了一定的催生作用”[2],但这一时期的华商保险业与洋商相比,仍然处于劣势地位。从数量上看,洋商在华保险公司数量激增,并且分布范围由沿海地区逐渐扩展到全国;从规模上看,华商的保险公司资本大多都是几十万两,规模宏大的也仅百万余两,与洋商动辄几百上千万的资本相比,无疑是实力悬殊;从管理经验来看,近代保险在中国也就最近几十年才兴起,华商的所谓经验都是借鉴洋人而来,与西方成熟的保险经验相比,华商又落入下风。再加上洋人凭借其雄厚的军事力量,在中国攫取大量不平等条约,更使得他们处于优势地位,因而,洋商总是想扼杀华商,以维护他们在华的垄断地位。同全国其他地方的民族工业一样,宁波民族保险业也面临这西方资本主义的压榨与排挤,因此,清末宁波地区的保险业是在这一恶劣的社会环境中起步并逐渐壮大的。

二、近代宁波保险行业的曲折发展

辛亥革命之后,清政府被推翻,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宣告结束,革命者们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资产阶级政权。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桎梏,极大的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政策的放松,极大的激发了资本家的热情,纷纷开办实业,因而中国迎来了一个工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就宁波保险业而言,从1912年民国建立到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为止,这一时期宁波保险业的发展极其迅速,各类保险公司依次成立。民国二年,华安合群保寿公司营业,资本20万两,宁波人朱葆三、沈仲礼等人入股。民国三年,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成立,宁波帮首领周晋镳任会长、总干事。扬子保险公司和先施保险公司在宁波设立分公司。民国五年,英国长利洋行保险公司在宁波江北设立机构,经营水火险。民国七年,美国柏森洋行在宁波江北岸鸿达里设立机构,经营水火险,一年之后又设立办事处,但是因为经营不善,一年之后就倒闭。民国八年,华安合群保寿公司在宁波设立经营机构,业务为人寿险。民国九年英国太阳保险公司在宁波市设立机构,经营水火险。民国十年,美籍商人史带在上海创设美亚保险总公司之后,与华人买办设立了所属新大陆、花旗合群、全球、美丰、美兴、信孚等6家保险公司。不久,以上6家公司在宁波找到代理人,设立了代理处。民国十一年,日本裕先保险公司在宁波江北设立办事处。民国十二年德国华德洋行在宁波设立机构,经营水火险。民国十四年,美国友邦公司、加拿大保险公司在宁波设立保险分支机构。同年华兴保险公司在宁波设立代理处。此后几乎每年宁波都有新的保险公司在此设立代理处或者分公司经营保险业务。这些保险公司大多数都是外商公司,华商公司只是很少一部分,其数量只占总数的三分之一,民国二十五年以后,由于国家政策的转变,外商保险公司逐步撤离宁波,华商保险公司抓住这一机会,拓展了其在宁波的市场,使得之后华商保险公司数量上占有优势。

在发展的同时,宁波地区的保险行业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华商保险公司虽然在民国后期有数量上的优势,但是总体实力还是与外商差距较大。这一点可以说是全国保险业的通病,因而,虽然看起来民族保险业数量众多,但是外商还是依靠绝对的实力掌握着我国的保险市场。第二,经营业务高度重合,绝大部分保险公司都经营水火险,分蛋糕的人多了,就导致每个人分得的蛋糕少了,因而很多保险公司业绩惨淡,甚至倒闭。而华商又因为资本不雄厚,所以往往倒闭的是他们。最后,宁波地区的保险公司都是一些代理机构或者分公司,没有正真意义上的本土势力,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虽然存在这么一些问题,但是总体而言,民国时期宁波保险业的发展是比较好的。首先这离不开宁波优越的地理位置。宁波位于东海之滨,自宋以降,宁波就是中国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港口,航运业发达,因而这里诞生了浙江最早的保险行业,这与西方保险行业起源于航海业发达的意大利是一样的。第二,宁波靠近上海,享得上海之便利。上海自鸦片战争以来,就成为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尤其是随着列强侵略的加深,其国际化就越加深,因而这里成为了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无论是外商保险公司还是民族保险公司,大都将公司的总部设在上海。而宁波由于与上海距离较近,享受这上海所带来的便利,因而众多保险公司在此设立分部或者代理机构。第三,宁波商人讲求诚信的高尚品质。近代的宁波商人活动与沿海经济繁荣地区,受益于宁波发达的交通网络,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宁波帮。由于这一群体形成于社会剧烈动荡的封建社会末期,因而其既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又要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多种社会的交织冲击,使得宁波商人“具有开放的性格和自由的心态,以及迅速接纳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的能力。”[3]这种品质,使得宁波帮在新旧交替、激烈动荡的近代中国社会中能够左右逢源,取得巨大的成功。在洋商的对华贸易中,尤其是金融业中,买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占领中国的市场,西方国家在中国大量的投资创办公司,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外国商人不得不聘请中国人来公司任职,这就催生了一个新的职业——买办。他们作为外商在华投资的代理人,充当着外国商人与中国人之间的桥梁。大量宁波商人在外商创办的保险公司中担任买办,这就使的他们能够近距离的接触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经营模式,并且“与外商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从而为他们走进洋行提供了有利条件”。[4]与外国商人接下良好的友谊,这为他们日后开办民族保险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在公司经营中,宁波商人又注重信誉,历史的积淀让宁波商人形成了讲求信誉的品质。“近代宁波帮企业家把信誉看作是立业之本,他们认为信誉是无价之宝,信誉好就能招徕生意,牌子硬客户会自动上门。”[5]在他们的经商活动中,往往践行这种品质,也正是因为有这种高贵品质,宁波历史上有“赊销码头”和“过账码头”之称,而人们也愿意与宁波商人打交道,因而这种品质成为宁波商人经商无往而不利的制胜法宝。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全国性的原因,比如民国前期,列强当时忙于一战而无暇侵略中国,使得当时的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发展;政府政策的支持也对保险业的发展起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近代中国最早的保险法律是诞生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保险业章程草案》,虽然这部草案上报朝廷之后被束之高阁,并未实施,但是确实中国第一部关于保险业的法律,对后世的法律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清政府又陆续修订了《海船法草案》和《商律草案》,但是都未正式实施。进入民国,鉴于保险事业攸关国民生计,同时为了改变保险行业法制落后的局面,政府于民国十八年颁布了《保险法》,这项法律的颁布,赢得了广大工商团体的支持,推动了全国民族保险事业的发展。之后随着民族保险业的不断发展,政府又陆续修订颁布了《保险法》《保险业法》《保险业实施法》等法律,对保险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依据。除了立法上的支持外,民国政府还以行政命令的形式支持民族保险业的发展。民国十九年9月,外交部训令提倡职工团体寿险,并准由纯粹华商保险公司承保,杜绝外商窥觊。第二年的6月,行政院发表《国有财产企业保险由华商承保令》并通令各省:“国有财产及国营事业,应一律归中国保险公司承保”。这些行政命令的发出,极大的促进了华商保险业的发展,也稍微改善了华商保险公司的处境,增强了华商保险公司的生存能力。

然而,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由于起初战火还未及宁波,使得宁波成为上海与内地的中转口岸。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所需的战略物资及土特产等商品,大都经由转运,此时期宁波港客商云集,异常繁荣,因而这一时期宁波保险行业并未受到战争太大的影响,反而繁荣的航运事业又促进了宁波保险行业的发展,尤其是与航运相关的保险业务。但是,随着宁波被日寇占领,大量保险公司尤其是华商保险公司迁出宁波,向内地转移,再加上人口外逃避难,使得这一时期宁波的保险业务一落千丈,保险市场几近瘫痪。抗战胜利后,宁波保险市场一度复兴,但是由于国民党政府实行内战的反动政策,社会经济不断动荡,物价暴涨,货币贬值,民不聊生,保险业又经历了一次寒冬,各保险机构业务凋敝,几乎都处于停滞状态。到了1945年5月,解放军收复宁波,但是由于舟山群岛上还盘踞着国民党的残余势力,尤其是驻扎在那里的空军,不时对宁波进行轰炸,严重过阻碍了宁波的经济恢复,宁波保险业依旧处于停业状态。同时,在抗战结束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这段时间里,是中国海事事故的频发期,而且相关管理十分混乱,对保险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此后,由于新中国政府对保险业进行接管,逐步将私营保险公司关闭,至1950年4月,宁波私营保险业正式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三、近代宁波帮保险业发展的启示

近代以来,宁波商人最早涉足保险业。20世纪初,朱葆三、严信厚等先后发起成立华安水火保险公司、华兴保险公司,30年代由宁波商人投资创办的四明保险公司、中国天一保险公司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华商保险企业。至抗战前夕,以宁波商人为主的华商保险公司在宁波已达18家,保险业务上升至三分之二,宁波保险市场极一时之盛。[6]如今,宁波获批成为全国首个“会省市共建”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2016年6月,宁波申报首个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试点方案得到国务院批复,宁波的保险改革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7]在宁波建设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方面,宁波帮商人于近代中国涉足保险业的宝贵经验与精神,可以得到充分的参考与借鉴。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在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中,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8]宁波帮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关键性的因素是宁波帮资源优势以及其精神文化,即敬业精神、奋斗精神、信誉精神、务实精神。敬业精神:在近代宁波帮商人多是学徒出身。如虞洽卿、朱葆三、俞佐庭、方液仙等人,都是从底层学徒开始学起,学习经验与手段,他们从师傅那里学手艺、学处世为人之道,最终成长为一代大亨。许多宁波商人文化程度不高,却懂得尊重传统,有着传统的敬业精神。这方面除在香港社会有口皆碑的船王包玉刚外,有“钟表大王”之称的李惠利也很突出。宁波商人把信誉看作是立业之本,认为信誉好就能招徕生意。宁波人开设的钱庄,以信誉卓著闻名于世,人称“信用经商”。历史上,宁波有“赊销码头”和“过账码头”之称,商品买卖多凭信用放账,方便了商品流通,使众多客商都乐于与宁波商人打交道。宁波人历来注重实效,崇尚少说多做,埋头苦干,低调务实。改革开放初期,当很多地方还在为姓资姓社的问题争论时,宁波人把争论先搁到了一边,热火朝天地搞经济建设;90年代中期,当人们还津津乐道苏南模式的时候,宁波人已经无声无息地开始对乡镇企业进行了改革;21世纪初,当绝大部分地方正如履薄冰地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时候,宁波的国企改革已经基本结束。

如今宁波建设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有必要继承与发扬以上四种精神,并采取以下两点措施:

第一,打造保险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新平台。[9]车俊在与孙芙蓉的范文谈话中说道,在当前形势下,宁波要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机遇。[10]宁波坚持改革开放,始终坚持在国家战略的号召之下努力发展自身建设。如今,宁波成为国家首个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可结合国家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灯国家战略,将保险试验区做得又大又好。宁波可以建设海外投资贸易的保险业务和离岸保险业务等,即有利于发展国际保险业务,也有利于保障宁波经济的发展与吸引外资,鼓励国内资本家走出去。同时,抓住国家战略,宁波可以借助地理与空间优势,发挥其与国际接轨的优势,引进国外先进制度与规章,建立完善的保险实验室。此外,宁波既然成为国内首个国家级战略保险试验区,那么即可以利用国内外的资源与优势,同国家有关部门合作,展开重大的国际性保险业务合作交流峰会及研讨会,此举有利于提升宁波的城市形象与国内外影响力。

第二,以国家战略保险创新试验区为基点,带动经济转型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以保险业为核心的创新发展,可以由此延伸打造一整条保险产业链,可以将保险业与养老、汽车、互联网等产业相结合,推动宁波经济的转型升级。同时,结合宁波地方民营企业的特色,保险试验区的设立有利于推动宁波中小企业的创办与发展,需要不断加大保险业对中小微企业的保障力度,面向企业建立商业保险运营机制,有效地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度过难关,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同时,保险业可以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支柱。可以将保险与“扶贫”相结合,向低收入人群、老年人群以及特殊人群提供完善而便捷的保险业务,有利于保障其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此外,在保险创新试验区,还可以推动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提高人民在面对大病时的保障水平。

四、结语

近代宁波保险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成近代中国经济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首先,无论是它的兴旺发达还是凋敝衰败,都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影响。近代中国保险业的萌芽源于西方,其组织管理与经营模式都是学习借鉴西方保险公司而来。而当民族保险业发展壮大后,又需要与西方资本家争夺有限的市场,与洋商保险公司竞争,因而面临洋商保险公司的排挤与打压。其次,宁波保险业的发展充分反映了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近代宁波商人从事保险业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与挑战,保险市场更是复杂多变,充满变数。而宁波籍保险商人勇于开拓,奋发有为,使得宁波保险业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并取得发展。而宁波商人对近代宁波保险业的发展与繁荣所做得贡献,对现如今宁波建设国家综合创新试验区与创办中国保险博物馆有着重要的借鉴与引导作用,是当代宁波传承与弘扬的宝贵财富。

[1]董鹏.中国保险业的历史考察——以1927-1937年为中心[D].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论文,2011.

[2]中国保险学会编.中国保险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9):54.

[3]张跃.孙善根.论宁波帮精神——宁波帮精神的一种历史诠释 [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4).

[4]孙善根.宁波帮史略[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5年9月,第274页。

[5]孙善根.宁波帮商业精神的若干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6(4).

[6]孙善根.宁波帮与宁波的早期现代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

[7]保险创新宁波先试[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16(9).

[8]顾海兵.余翔.嵇俊杰.宁波帮的发展及宁波人文特点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9]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启动金融发展新引擎[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17(3).

[10]孙芙蓉.推进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访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车俊[J].浙江金融.2017(2).

猜你喜欢

华商保险业宁波
江苏海外新华商群体探秘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2018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元
中国智库报告:欧洲华商全覆盖、大集中、小分散
华商旗下两基金今年来最大回撤仅10%
印尼华商会:世界华商大会将在巴厘岛举行
喜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