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同视域中的高校班级建设创新

2018-11-16刘伟李杰

文教资料 2018年27期
关键词:社会认同班级建设教育对策

刘伟 李杰

摘 要: 社會转型对大学班级建设管理以深刻影响,并直接给班级认同带来一些问题。在当前条件下,可以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突出学生主体意识、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加强班级制度建设和管理、以柔性管理理念重塑班级文化、开展班级网络信息化建设、举办班级活动等措施应对有关问题,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 社会认同 班级认同 班级建设 教育对策

班级作为高校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及服务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完成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和平台。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很大的教育、激励、管理、制约等功能。近年来,由于我国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阶段,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网络信息化等元素的无序挤压下,高校班级建设认同出现了新的情况。

一、班级认同的内涵与界定

“认同”来源于英语“Identity”,分为自我认同和集体认同,自我认同解决“我是谁”的问题,集体认同则回答“我们是谁”的问题[1]。社会认同指个体认识到其属于特定社会群体,同时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及价值意义。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2]。在此概念下,班级认同指班级成员在班集体这一组织下生活、学习而逐渐形成的一致或相似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集中体现在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存在感、责任感和荣耀感等[3]。

二、大学生班级认同问题及其特点

认同是个体和群体间“求同”和“存异”的建构过程[4],班级认同问题是班级成员对班级产生的矛盾或相异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主要表现在班级凝聚力下降、成员互动减少、“小团体”现象严重、班级文化缺失等方面。

1.一些班级凝聚力、向心力下降,学生班级归属感缺失。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学分制实施、高校扩招等多因素的影响下,班级概念被逐步弱化,班级管理人员工作方式呈现“宏观式”及“粗放式”,某些班主任乃至于学生干部号召力的缺失,一些班级处于“无核”及“离散”状态,加之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影响,班级对学生吸引力较低,班级成员对集体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都比较低,学生表现为对班级责任和荣誉不关心,对班级发展和班级活动从不关注,游离于班集体之外,班集体不能对个人产生有效的约束和影响,在认同上,“我是谁”占主导地位,取代了“我们是谁”的集体认同。

2.一些学生对班级活动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兴趣较低,成员互动减少。

一些班级凝聚力较弱,传统班级活动吸引力下降,学生对班级活动参与意愿不强,调查发现,有41.9%的学生对班级活动不满意,有15.8%的学生则很不满意,有45.6%的同学认为班级活动质量一般,作用不明显。在参加班集体活动意愿上,有30.2%的同学表示不愿参加,但勉强参加,在参加频率上,表示经常参加的只有54.6%。同时,由于班级活动缺乏创新,和学生的预期有较大的距离,学生参加班级活动后失望感增加,进一步影响参加班级活动的意愿。学生班级活动参与少,班级成员间互动和交流机会非常少,学生彼此间缺乏互动,班级内部沟通交流减少,在认同层面呈现出“我是谁”和“你是谁”的对立问题。

3.一些班级的班级观念淡薄、班级文化缺失。

班级概念和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班级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是本班区别于其他班的本质表现和显著特征,主要内容是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班级目标、班级制度、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由于认同问题导致班级文化缺失,班级没有明确的目标和精神,各自为政,班级处于一盘散沙的局面。

4.一些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小团体”现象严重。

“90后”大学生由于性格特点及家庭条件、地域环境等因素,一些学生存在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弱;参与意识强,融合观念弱;进步意识强,责任观念弱等特点,他们以自身价值实现和个性展示为目标,在学习生活中由于兴趣相向或相背、利益一致或矛盾等,班级成员逐渐分割成各种小团体,对班级认同产生影响,发生认同转移,呈现“我们是谁”和“你们是谁”的对立局面。

三、班级认同问题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班级认同问题由多种因素造成。分析班级认同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对于有效应对具有指导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体制转型。

近年来,我国处在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过程中,这种转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转变,而是开放环境下的综合大转型。转型期间,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产生某些认同危机。

2.高校招生扩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及发展,高校扩招步伐较大,高校校区规模、在校生人数、班级数量、班级人数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有的专业甚至能达到五六个班,有的班级人数多达百余人,辅导员或班主任的数量却没有相应的增加,专职班级管理人员“质”与“量”都比较匮乏,一个班主任需要负责几个班,有的学校甚至不设班主任,由辅导员直接负责一个年级或一个专业,弱化班级的概念。同时,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由于其局限性,片面强调班级管理的规训功能,忽视班集体本质的教育功能。同时,部分高校实行学分制甚至分级教学制。

3.学生自身特点。

随着时间推移,“90后”已成为大学的主力军,他们中间80%以上是独生子女,同以往相比,这些学生展现出更多个性因素,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影响了班级认同。同时,受网络等新媒介技术的影响,一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及手机游戏等,班级成员甚至宿舍成员互动交流明显减少,进一步影响了班级认同。

四、班级认同问题的应对方法及策略

笔者结合长期一线工作经验及大量调查研究,提出以理想信念为导向,以重塑班级认同为核心,以塑造班级品牌为途径,以愿景激励和柔性管理为理念,以班级信息化建设为平台,以班级文化建设和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学生量化评价为手段,构建一个凝聚力强、和谐美好、积极向上、互相关爱、健康活泼的班级生态系统的构思,强化班级概念,有效应对班级认同问题,提高班级建设质量,充分发挥班级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职能。

1.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增强班级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全国人民特别是大学生队伍社会认同中最重要的部分。

2.以人为本,加强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建设和管理。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强大的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等功能,在班级建设中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作为“班级人”这一核心身份,界定学生班级主人翁地位,增强学生的班级归属感、使命感、荣耀感及责任感,以塑造“星级班级”、“卓越班级”等班级先优品牌为核心愿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建设和管理,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自己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

3.创新班级管理模式,探索差异化育人途径,提高学生对班级的满意度。

“90后”大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特点鲜明,个性突出,其求知欲强,需求多样化,和以往班级管理呆板的管理模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基于此,笔者所在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将自然班级在入校之初根据学生意愿进行编组分类,英语学习试点班、考研班、银行行长班、就业创业班等多类班级逐步试点实施,除课程创新外,在管理上实行“四位一体”管理模式,以英语学习试点班为例,每个试点班配备一名高年级优秀学生助理班主任、一名辅导员班主任、一名学业导师、一名学院领导,并在每个试点班设立英语学习委员一职。

4.规划班级管理制度,健全班级评价体系,引入激励机制。

制度是一个集体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班级作为一个集体组织,具有严明规范的班级制度,班级成员自觉维护遵守,是班集体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必须建立健全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5.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实行柔性管理,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班级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代表着班级的形象和精神风貌,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成员个体与集体、个性与共性的融合和协调。可以引导每个班级创建班名、班歌、班训、班徽和班级发展纲要等班级符号,每个班级都设计明确的班级愿景和班级品牌,争创“大学四年零不及格率班级”,有的班级争创“宿舍全明星班级”等。运用这种非强制性的、柔性的、自觉的管理方式,可对学生班级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集体教育,让学生班级自我转变、自我激励、自我发展。

6.加强班级信息化建设,以“网络班级管理系统(网班I-Class系统)”为平台,实现学生网上教育与引导。

网络等新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班级的概念,对班级认同产生影响,但可以利用其快捷、便利、开放度高、交互性强、吸引力强等积极因素为班级服务。笔者所在工作团队经过长期研究,打造网络班级管理系统(网班I-Class系统),该系统是以班级建设为主题,以资源共享和信息即时传递为驱动,以高效科学和有效掌控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网络平台,涵盖班级动态、班级风采、学生风采、红色会客厅、网上直播间、自律天地、社会生活、班级数据库等模块,突破了传统的班级概念,弱化了班级组织结构形式,让班级成员拥有一个真正开放的“虚拟班级空间”,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关注班级动态,参与班级建设,监督班级运行,为班级发展建言献策,倡导所有学生在班级建设中留下印记,充分借助网络之力凝聚人心,展示班风[5]。

7.搭建班级活动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热情。

丰富的班级活动是班级成员互动交流、增进感情、增强班级认同的重要途径,开展班级活动是培养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主要形式,也是构建班级认同的重要载体。班级管理人员要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吸引力强的班级活动,让学生自发组织、积极参与,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加强班级成员间沟通交流,同时,在活动中树立学生干部的威信,增强班级凝聚力和构建班级认同。

8.强化班主任工作职能,充分发挥学生干部队伍的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的“精神领袖”,对班级风气和班级管理起主要作用,必须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一套严格的班主任选聘、培养、工作及监督机制,提高班主任的理论水平及业务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同时,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为班主任队伍的工作和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工作热情。

学生干部是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渠道,必须培养一支合格负责的学生干部队伍。班主任要加强学生干部的思想教育,培养其责任感,激发其参与管理工作的兴趣,并在无形中提升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要建立学生干部监督和考核机制,加强班级民主管理,保证学生干部能正确履行职责。

本文分析大学生班级认同问题的特点及深层次原因,提出应对的可行方法和策略,重新构建大学生班级认同,提高班级建设管理质量,为学生成长成才助力。

参考文献:

[1]朱颖.社会认同视野下大学生群体归属感研究[J].大学教育,2013(4):141-142.

[2]廖爱军.高校学生班级认同危机及对策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9(3):40-42.

[3]张东亮.当今高校的班级认同危机[J].新东方,2007(10):50-54.

[4]邵天琦.浅论班级认同心理及其形成[J].卫生职业育,2006(3):57-58.

[5]左殿升,王鹏生,刘伟.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网络班级建设实证与实践[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1):118-122.

猜你喜欢

社会认同班级建设教育对策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家文化”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研究生团组织与班级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探讨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