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精准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2018-11-16

精准医学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病儿房性房室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苏 苏州 215000)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以左心室或双心腔扩大和收缩功能减退为特征的心肌疾病,约占儿童心肌病的51%~59%[1];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和猝死,预后差,病死率高。心电图(ECG)是临床最为常用的便捷检查手段,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推荐将ECG作为成人心力衰竭的初始检查手段,且ECG对DCM病人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2]。而儿童DCM大多数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是很明显,其ECG改变的研究在国内外报道甚少。本研究精准分析了我院首诊并收治的47例儿童DCM诊断初期ECG的特点,旨在探讨ECG改变在儿童DCM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首诊住院的DCM病儿47例,其中男24例,女23例;年龄20 d~14岁。小于6个月15例,男8例,女7例;6个月~3岁17例,男5例,女12例;大于3岁15例,男11例,女4例。住院前病程为半天~1.5个月。DCM入选标准为:①符合2006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制订的原发性DCM的分类诊断的标准[3];②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增大,超过正常均数2s(按体表面积),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或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小于正常均数2s(按年龄),或者LVEF<45%,LVFS<25%[4];③排除其他心肌病(如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心肌致密化不全、限制性心肌病等)以及先天性心脏病、代谢性疾病等。按照NYHA小儿心功能分级标准[5],Ⅰ级6例,Ⅱ级14例,Ⅲ级11例,Ⅳ级16例。

1.2 方法

1.2.1ECG检查 对每个DCM病儿行十二导联ECG检查,振幅为10 m/V,走纸速度为25 mm/s,其心率(HR)、PR间期、QRS时间、QT间期由机器自动测定,各导联情况诊断由人工完成。所有病儿的ECG均由两位ECG医师诊断;若两人诊断结果不一致,则由第三位ECG医师判读。所有ECG诊断医师均不知病儿的心脏彩超检查结果。

1.2.2化学发光法检测脑钠肽(BNP)水平 47例DCM病儿中32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BNP水平。

1.2.3LVEDD Z值计算 为消除心脏大小因儿童年龄、生长发育、营养等因素的影响,按照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儿科和先天性心脏病委员会2011年“小儿超声心动图定量分析指南”[6],将所有病儿经心脏M超测定的LVEDD转化为Z值[7]。

1.2.4病情评判标准 病情好转标准:①LVEF升高≥10%;②LVEDD Z值减小1s以上;③临床心功能好转一个等级以上。满足其中之一者,即视为病情好转。病情稳定标准:①LVEF波动在10%以内;②LVEDD Z值减小1s以内;③临床心功能稳定在同一个等级。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统计处理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DCM病儿的ECG改变

47例DCM病儿ECG均有异常改变,较常见的ECG改变依次为ST-T改变(70.2%)、左心室增大(51.0%)和窦性心动过速(48.9%),其中ST-T改变中T波低平主要集中在V5、V6导联,ST段下移主要分布于V4~V6导联,其最大下移幅度为0.1 mm。其他常见ECG改变包括传导阻滞10例(21.2%),左心房增大9例(19.1%),期前收缩以及房性心动过速6例(17.0%),fQRS 5例(10.6%),异常Q波仅有1例(2.1%)。出现传导阻滞的10例中,Ⅰ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14.9%),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4.3%),室内传导阻滞1例(2.1%)。

2.2 ECG改变与LVEDD Z值的关系

LVEDD Z值≤6者27例(Z值≤6组),Z值>6者20例(Z值>6组)。Z值>6组中左心室增大的比例高于Z值≤6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892,P<0.05)。两组间其他异常ECG改变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DCM病儿ECG改变与LVEDDZ值的关系(例(χ/%))

ECG改变Z值≤6组Z值>6组χ2值P值ST-T改变16(59.3)17(85.0)3.6400.056左心室增大9(33.3)15(75.0)7.8920.005窦性心动过速11(40.7)12(60.0)1.7050.192左心房增大3(11.1)6(30.0)2.6480.104Ⅰ度房室传导阻滞6(22.2)1(5.0)2.6890.101fQRS4(14.8)1(5.0)1.1640.281左束支传导阻滞2(7.4)0 -0.500房性期前收缩1(3.7)2(10.0)0.7620.383房性心动过速1(3.7)2(10.0)0.7620.383室性期前收缩1(3.7)1(5.0)0.0470.828室内传导阻滞1(3.7)0 -1.000异常Q波0 1(5.0)-0.426窦性心动过缓0 1(5.0)-0.426

2.3 ECG改变与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

ST-T改变在心功能Ⅰ级组发生率最低,心功能Ⅱ、Ⅲ、Ⅳ级组中的发生率相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其他ECG改变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2.4 ECG改变与LVEF的关系

LVEF≤40%组26例,LVEF>40%组21例。ECG显示,LVEF≤40%组左心室增大者明显高于LVEF>40%组(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76,P<0.05);组间其他异常ECG改变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3。

2.5 ECG改变与BNP的关系

将BNP以150 ng/L为界限分成两组,BNP≤150ng/L组病儿17例,BNP>150ng/L组病儿15例,BNP>150ng/L组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高于BNP≤150ng/L组,差异有显著性(χ2=6.099,P<0.05)。4例fQRS病儿都分布在BNP>150ng/L组(26.7%),与BNP≤150ng/L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3)。其他异常ECG改变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4。

表2DCM病儿ECG改变与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例)

ECG改变Ⅰ级(n=6)Ⅱ级(n=14)Ⅲ级(n=11)Ⅳ级(n=16)χ2值P值ST-T改变212 711 5.400.14左心室增大28481.590.66窦性心动过速37570.150.98左心房增大11241.700.63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042-0.06fQRS0104-0.23房性期前收缩1020-0.07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1011-0.49室性期前收缩0002-0.48左束支传导阻滞1001-0.38异常Q波0001-0.99室内传导阻滞0001-0.99窦性心动过缓1000-0.13

表3DCM病儿ECG改变与LVEF的关系(例(χ/%))

ECG改变LVEF≤40%组LVEF>40%组χ2值P值ST-T改变19(73.1)14(66.7)0.2280.633左心室增大17(65.4)7(33.3)4.7760.029窦性心动过速12(46.2)11(52.4)0.1800.671左心房增大6(23.1)2(9.5)1.5110.219Ⅰ度房室传导阻滞6(23.1)1(4.8)3.0740.080fQRS3(11.5)2(9.5)0.0500.824房性期前收缩0 3(14.3)-0.082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0 3(14.3)-0.082室性期前收缩2(7.7)0 -0.495左束支传导阻滞1(3.8)1(4.8)0.0240.877异常Q波1(3.8)0 -1.000室内传导阻滞1(3.8)0 -1.000窦性心动过缓0 1(4.8)-0.447

2.6 ECG改变与预后的关系

病儿病情稳定后出院,不定期门诊随访者共有19例,随访时间1~45个月。其中病情好转者10例,病情稳定者7例,死亡者2例。10例(52.6%)好转者年龄均小于2岁,其初始ECG改变有窦性心动过速、左心房左心室增大、ST-T改变、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室内传导阻滞)及fQRS;死亡病儿2例(10.5%),年龄分别为3岁9个月、4岁8个月,初始ECG改变有窦性心动过速、左心房左心室增大、T波改变以及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情稳定者7例(36.8%),其中年龄>2岁者4例,初始ECG改变与好转病例类似。

表432例DCM病儿ECG改变与BNP的关系(例(χ/%))

ECG改变BNP≤150ng/L组BNP>150ng/L组χ2值P值ST-T改变9(52.9)11(73.3)1.4140.23左心室增大6(35.3)8(53.3)1.0500.30窦性心动过速3(17.6)9(60.0)6.0990.01左心房增大4(23.5)2(13.3)0.5440.46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11.8)2(13.3)0.0180.89fQRS0 4(26.7)-0.03左束支传导阻滞1(5.9)1(6.7)0.0080.92房性期前收缩1(5.9)0 -1.00房性心动过速1(5.9)0 -1.00室内传导阻滞0 1(6.7)-0.46异常Q波0 1(6.7)-0.46窦性心动过缓1(5.9)0 -1.00

3 讨 论

儿童DCM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发病年龄高峰始于幼儿期,以学龄前期以及学龄期儿童最为多见[8],本组47例DCM病儿的年龄构成比与文献报道相近。DCM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心肌细胞弥漫性变性和坏死,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从而导致ECG出现异常改变[9]。

ECG中的ST段和T波反应的是心室肌的复极情况,其中T波是心室复极顺序发生细微变化的较敏感指标。研究显示,DCM因其广泛的细胞变性、坏死,弥漫性心肌纤维化,导致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不一致,引起心室肌复极的异常,从而导致ECG ST-T改变[10-11]。T波改变在Ⅱ、Ⅲ导联中多为功能性改变[12-14],而在Ⅰ、V5、V6等导联中往往提示器质性的改变[15-16]。本研究也证实DCM病儿ST-T改变的发生率最高,达70.2%,主要分布在胸前导联,其中以V5导联最常见,常表现为ST段压低、T波倒置及低平,且以心脏增大显著及心功能Ⅱ级以上者发生率较高。

ECG异常Q波的产生也与受损心肌广泛变性、坏死及纤维化有关。戴荣等[17]指出,病损区心肌的缺血和纤维化,使心肌变薄,易导致电激动减弱或消失,从而产生异常Q波。本研究1例出现异常Q波的病儿,心功能为Ⅳ级、LVEDZ值>6、LVEF≤40%,提示异常Q波的出现可能预示病儿心肌病变严重。

DCM特点以左心室增大为主,少数病例可伴右心室增大,但往往被左心室增大掩盖;而左心房增大可能因左心室增大造成的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粱丽等[18]研究显示,DCM因心肌广泛纤维化,心肌供血不足,心肌复极顺序发生改变,继而出现房室增大。本研究的病例大多有不同程度左心室增大,部分伴左心房增大,因此ECG若出现房室增大表现,需及时行心脏超声检查明确诊断。

传导阻滞在成人DCM中是一种较常见的ECG改变,以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左束支传导阻滞为主。ZANNAD等[19]报道显示左束支传导阻滞是DCM病人长期病死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47例DCM病儿中,房室传导阻滞占有一定比例,其中有2例是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传导阻滞出现在LVEF≤40%和心功能Ⅳ级组中,1例不完全性传导阻滞见于LVEF>40%和心功能Ⅰ级组中,因此,对于DCM病儿,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出现可能预示心功能受损较重。

异位搏动及异位心律是DCM病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可以作为DCM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在成人DCM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往往是猝死的原因[20-21]。本研究47例病儿ECG中也出现了异位搏动,其中房性期前收缩以及房性心动过速各3例,室性期前收缩2例。2例病儿室性期前收缩都出现在LVEF≤40%和心功能Ⅳ级组中,提示儿童DCM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可能与心功能低下和失代偿有一定关系。

ECG QRS波代表了心室除极的状况,对成人DCM研究表明,QRS波时限延长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呈正相关,QTc的延长与心脏病的严重程度及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22-24]。本研究47例DCM病儿均未见QRS波时限改变和QT延长表现,提示儿童DCM的ECG改变可能与成人不同。fQRS是指两个相关导联的QRS波群呈三相波或多相波,典型者呈RSR'型,也有各种变异,但并无典型束支传导阻滞的ECG图形[25]。近年来国内外多项研究均发现,fQRS不仅对冠心病病人预后有很好的预警作用,也对DCM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26]。电生理研究认为fQRS是心室碎裂电位的反映,是病人发生心律失常的病理学基础,其出现fQRS的导联数量越多,越容易发生心律失常[27]。KANG等[28]研究显示,ECG上特别是下壁导联出现fQRS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本研究5例出现fQRS,心功能差的病儿出现比例大,其中2例分别在V5、V6导联出现fQRS,而另外3例fQRS分别出现在Ⅲ、V3导联,但均未见异位搏动,与上述研究报道结果相近。

近年来,国外对儿童DCM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多,但尚未得出有效的危险分层方案。有研究表明,起病年龄<6岁,LVEF较高提示预后较好;如果LVEF在治疗6个月内有所好转,提示预后较好,而LVEF没有改善则是死亡或心脏移植的预测因素[29-30]。本研究结果显示2岁以下确诊DCM的病儿,经积极规范的治疗,预后较好(占随访病儿的52.6%),与上述报道相符。

综上,儿童DCM绝大多数都有ECG改变,改变类型与成人DCM略有不同。其中fQRS、异常Q波、室性期前收缩、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提示心肌病变严重,心功能差,但缺乏成人DCM可见的QRS波时限的改变和QT间期延长的表现。儿童DCM的特点是起病隐匿,早期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心肌超微结构的病变已经存在,ECG异常可能已经呈现。因此,ECG检查对于儿童DCM的发现、心肌病变的严重程度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ECG是否对儿童DCM预后评估具有参考价值,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猜你喜欢

病儿房性房室
房性期前收缩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房性期前收缩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致复杂心电图表现1 例
家庭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孤独症中的效果观察:一项随机、对照、开放研究
N端前脑钠肽与原田危险评分、小林评分对川崎病病儿冠状动脉病变风险预测价值的对比
穴位按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儿生长发育和睡眠的影响
房室阻滞表现多变的临床心电图分析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误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及分析
动态心电图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稳心复脉汤联合心律平治疗房性心律失常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