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路外滤过术治疗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1例

2018-11-16吴文婷武丹蕾周浩川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睫状体前房房水

吴文婷,武丹蕾,胡 佩,周浩川,吴 烈

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又称恶性青光眼,由Von Graefe于1869年首次提出,是由于房水排出通道障碍,导致房水逆流入玻璃体腔使前房变浅,眼内压升高的一种恶性循环眼病,多见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之后,严重危害视功能。如果房水循环可重新建立,前房加深,眼压得到控制。但一般保守治疗无效,常需考虑行玻璃体腔抽液术,晶状体切除(或者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晶状体后囊及玻璃体前界膜激光切开术、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等。现报道经治的难治性青光眼病案1例,探讨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临床应对策略。

1 临床资料

张某,男性,52岁,因“左眼胀痛不适1年,加重1个月”于2016年6月10日来诊。1年前患者开始出现左眼胀痛不适,视物欠清,眼红,畏光,无头痛、恶心呕吐等,自服牛黄清心丸后缓解,其后症状间断发作,未就诊。1个月前症状加重,到我院眼科就诊。

入院前情况:双眼裸眼视力0.3,矫正至0.8。右眼眼压 16.4 mm Hg(1 mm Hg=0.133 kPa);前节及眼底情况均大致正常。左眼眼压>60 mm Hg,球结膜无充血,中央前房深度约1.61 mm,角膜未见明显哈气样水肿。动态视野提示左眼视野大面积缺损,右眼周边视野少量缺损(图1),海德堡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检查提示左眼杯盘比明显偏大,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偏薄(图2)。诊断为“双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左眼急性发作期,右眼临床前期)”。立即予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左眼眼压降至30 mm Hg,并予常规降眼压滴眼液等控制眼压,效果不理想。于2016年6月13日收入院。

入院情况:双眼视力 0.3(裸眼),0.8(矫正),眼压(NCT)右眼 16.4 mm Hg;左眼 50.5 mm Hg。 双眼结膜无明显充血,角膜清,KP(-),前房浅(右眼中央前房1.90 mm,左眼中央前房1.61 mm),房水清,虹膜膨隆,瞳孔圆,直径约3 mm,直接对光反射存在,晶状体轻度混浊,双眼眼底基本正常。既往高度远视病史(约+6.0 D)10年余。A型超声示双眼眼轴短(右眼19.71 mm、左眼19.24 mm)。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提示右眼房角窄,左眼房角关闭,前节拥挤(图3)。入院诊断:双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左眼急性发作期,右眼临床前期),常规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静滴,醋甲唑胺片口服,左眼予常规降眼压滴眼液控制眼压,5 d后眼压仍控制不理想,遂行左眼小梁切除联合虹膜周切术,巩膜瓣下浸泡0.2%丝裂霉素棉片2 min以抑制增殖,巩膜水密缝合4针,但术中出现后房压力大,前房不能形成,于是在颞上睫状体平坦部穿刺,反复缓慢抽吸少量玻璃体及房水,并于前房注入平衡灌注液加深前房,术毕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5 mg+利多卡因注射液0.3 ml+阿托品注射液0.2 ml以散瞳、抗炎,解除睫状环阻滞。术后前2 d左眼眼压波动在28~43 mm Hg,术后第3 d前房逐渐变浅至消失,考虑发生术后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第3 d起予20%甘露醇注射液500 ml静滴、醋甲唑胺片50 mg口服,bid,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入小壶以减轻炎症反应,并予托吡卡胺滴眼液、阿托品眼用凝胶散瞳后包扎。5 d后前房仍不能形成,故行前房成形术,多次抽取玻璃体和房水,并于前房注入少量空气。术后查房,患者左眼眼压稳定在22 mm Hg以下,予出院。出院后门诊按时复查,眼压稳定在25 mm Hg以下。

术后4个月:患者因“左眼眼压升高4 d”来诊,左眼视力 0.3(裸眼),矫正不提高,眼压 30~40 mmHg,结膜混合充血,滤过泡扁平无渗漏,角膜轻度水肿,前房基本消失,KP(++),瞳孔轻度散大固定,晶状体轻度混浊(图4)。因局部保守药物治疗无效,门诊以“抗青光眼术后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于2016年10月25日收入院。11月7日予左眼睫状体平坦部外滤过术,术后左眼视力0.3(裸眼),眼压20 mm Hg,结膜轻度充血,前房恢复,角膜轻度水肿,内皮色素颗粒沉着,瞳孔不圆,晶状体轻度混浊,眼压稳定在22mm Hg以下后出院(图5)。随诊1年病情稳定。1年后,因左眼白内障加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视力恢复至0.8,眼底检查:左眼视乳头色正界清,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眼压正常。

图1 初次入院的视野检查 1A为右眼;1B为左眼,提示左眼视野向心性缺损

图2 初次入院海德堡视神经纤维厚度检查 2A为右眼;2B为左眼,提示RNFL厚度偏薄视

图3 初次入院双眼UBM 3A为右眼;3B为左眼,提示前节拥挤,房角关闭,睫状体前旋

图4 左眼睫状体平坦部外滤过术前前节照相提示前房消失。图5 左眼睫状体平坦部外滤过术后UBM,提示房角开放。

2 讨论

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又称恶性青光眼,好发生于内眼术后[1],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的发病率约为2%~4%[2],Nd:YAG 激光[3]和白内障术后[4]也可引发,亚洲人因眼轴短、房角窄易高发[5]。此外,还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6]、眼内炎[7]、眼顿挫伤[8]、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有关[9]。目前认为发病涉及睫状环阻滞、房水逆流、睫状体-晶状体或睫状体-玻璃体阻滞。首要治疗原则是解除睫状体-晶状体或睫状体-玻璃体的阻滞。保守治疗包括散瞳剂、碳酸酐酶抑制剂、降眼压滴眼液以及高渗剂,以减少玻璃体房水淤积,降低后房压力,使晶状体虹膜隔后移,解除睫状环阻滞,如病情好转,可缓慢减药。有些患者可能需要终身点散瞳剂以防疾病复燃[10]。若病情仍无法控制,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玻璃体穿刺抽吸术、前房重建术、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晶状体后囊及玻璃体前界膜Nd:YAG激光切开术等。人工晶体眼或者无晶体眼应考虑Nd:YAG切开晶体后囊及玻璃体前界膜[11]。Harbour提出玻切可以同时解除多种病理机制,但是术后并发症会增多[12]。

此患者有高度远视家族史,短眼轴,中央前房极浅,具备恶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第一次滤过术中出现后房压力大,前房不能形成,考虑恶性青光眼可能,予巩膜瓣水密缝合4针,并抽吸玻璃体,用灌注液加深前房。术后3 d前房消失,角膜与虹膜几乎贴合,眼压升高至40 mm Hg,保守治疗5 d,前房仍未形成,故采取后房放液、抽吸玻璃体加前房注气术,术后前房加深,眼压稳定。4个月后患者眼压升高至30~40 mm Hg,前房再次消失。在二次手术时,采用了具有中医特色的睫状体平坦部外滤过术,该手术部位可追溯至唐代王熹所著的《外台秘要》中的“金针拨障术”,清朝黄庭镜的《目经大成》中就金针拨障术的部位进行描述,“针锋就金位去风轮与锐眦相半,正中插入,毫发无偏”,其中提到的手术部位即为睫状体平坦部。吴烈主任医师1995年就完成过于睫状体平坦部做切口,用特制晶状体圈托出晶状体和玻璃体治疗恶性青光眼的手术[13],并于2005年开始研究经睫状体平坦部外滤过术,经治的11只眼的难治性青光眼案例,手术效果理想[14]。此患者接受二次手术后,前房恢复,眼压稳定在20 mm Hg左右,门诊随访病情稳定。

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治疗困难,预后差,往往对患者视功能造成严重的危害。通过我们此次收治的病例治疗体会,在选择手术时,应尽量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安全、简单的治疗措施,后路外过滤术就是一种可靠的选择。

猜你喜欢

睫状体前房房水
房水外泌体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临床治疗观察
睫状体的生物测量参数在青光眼中的改变
八仙过海降眼压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原因分析及处理疗效观察
青光眼术后患者浅前房的护理体会
青光眼患者睡觉应平卧吗
钝挫伤致眼睫状体脱离/分离的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
青光眼术后发生浅前房的观察及护理分析
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