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用于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探讨*

2018-11-15王进菊吴文丽

关键词:脑血管患肢下肢

苏 畅 王进菊 吴文丽

(信阳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 信阳 464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也是老年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1]。形成血栓后,静脉被堵塞,导致血液回流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功能缺陷等症状,严重可诱发肺栓塞。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以预防为主,有报道称[2],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提高患者康复质量。本研究将对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并观察其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70例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所有患者均已经过CT、超声、凝血功能等检查,已得到明确诊断,均为脑血管意外首次发病,且意识清楚,病情稳定。已排除存在深静脉血栓患者,以及血栓形成高危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8.39±5.27)岁,疾病类型:高血压脑出血14例,缺血性脑梗死21例。对照组35例,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8.87±5.62)岁,疾病类型:高血压脑出血15例,缺血性脑梗死20例。两组患者上述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降血压、血脂等。对照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1周内,给予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24 h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包括:(1)健康宣教:老年患者往往对疾病认知程度不高,对病情及并发症比较担心,应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讲解脑血管意外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护理措施、常见诱因、一般预后等知识;告知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可以预防的,缓解患者的紧张情况,提高患者配合度;对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评估,识别糖尿病、肥胖、下肢静脉曲张等特殊人群,作为康复护理重点;使患者及家属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嘱咐其发现类似症状立即告知医护人员;指导患者正确咳嗽,避免咳嗽憋气引起腹内压上升,影响下肢血液回流;(2)饮食护理:加强饮食指导,嘱咐患者清淡饮食,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增加新鲜瓜果蔬菜、易消化食物摄入,确保大便通畅;指导患者多饮水,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环;(3)保护静脉:减少股静脉置管,避免下肢静脉输液,减少静脉穿刺次数,保护静脉;嘱咐患者尽早穿加压弹力袜预防血栓;适当采取理疗、生物反馈疗法,促进血液回流;(4)早期功能锻炼:进行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关节被动运动,包括屈曲、内旋、外展等,以不致疲劳或疼痛为宜,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量;指导患者进行肌肉收缩锻炼,增加肢体血流速度;指导患者进行抬头、抬腿、床上翻身等自主活动,恢复关节的灵活性及协调性;同时进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例如洗漱、进食、换衣、如厕等,鼓励患者多使用患肢;进行行走训练,帮助患者从床旁站立、扶拐行走逐渐过渡到独立行走,根据由简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慢慢增加难度,进行走平路、走楼梯等练习;(5)其他护理:对患者进行病情监测,观察并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加强体位护理,可适当抬高患肢20°~30°;观察患肢皮温,测量患肢周径,监测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嘱咐患者患肢不可热敷、按摩,避免发生栓子脱落。

1.3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第8 d及第15 d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比患者干预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包括血浆黏度、全血低切及高切黏度等。

2 结 果

2.1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干预后第8d,观察组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86%(1/35)、17.14%(6/35),差异明显(χ2=3.97,P<0.05);干预后15 d,观察组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5.71%(2/35)、22.86%(8/35),差异明显(χ2=4.20,P<0.05)。

2.2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及高切黏度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对比(n=35,mPa·s)

3 讨 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外周血管疾病,长期卧床患者发病风险较高。一般认为,静脉血流停缓、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是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3]。该病起病隐匿,患者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刺痛等症状,一旦栓子脱落可能引发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据相关数据显示[4],脑血管意外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约为30%~40%,严重偏瘫患者发生率可达到60%~7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多存在下肢瘫痪,需长期卧床,活动量减少,血液循环较差,血液呈高凝状态。目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机械性治疗、运动干预等,其中,康复护理就是一种典型的运动干预法。

常规康复护理是在患者病情稳定后1周内开展[5],近年来,随着对康复护理研究的深入,发现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整体疗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减少并发症发生等均具有积极意义。一般认为,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24h内,即应该开展早期康复护理[6],采取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结合的形式,改善患肢血液循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本次研究中,干预后第8 d及第15 d,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86%VS17.14%)、(5.71%VS22.86%);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浆粘度、全血低切及高切粘度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早期康复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更佳,应尽早开展康复护理干预,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例如,在平卧时,进行背屈足部训练,加速血液回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合理饮食,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对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脑血管患肢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