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想象空间的操作活动是不完美的
——“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同课异构

2018-11-15江苏泰州市智堡实验学校2253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32期
关键词:方砖密铺公因数

江苏泰州市智堡实验学校(225300)

在一次市级数学教研活动中,两位教师对同一课题“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进行了同课异构教学。在介绍“公因数”概念时,两位教师都别具匠心,精心组织了操作活动——用“小正方形密铺长方形”,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正方形边长必须同时是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因数才能完美密铺”,进而正式给公因数下定义,但是不同的活动安排带来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A教师教学片段】

师:音乐室地板是一个长30dm、宽20dm的矩形,由于地砖老化,现在要进行重装,有边长4dm和5dm两种规格的正方形瓷砖备选,请问哪种正方形瓷砖合适?

生(齐):选用边长5dm的,因为5同时可以整除20和30。

师:请动手画一画,模拟铺一铺。

(学生动手操作,在用边长4dm的方砖密铺时感到为难;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沿长排列几块,沿宽排列几块)

展示学生作品:

师:为什么边长5dm的方砖能正好密铺,而边长4dm的方砖则不行?

生1:主要是30dm那条边不能被完美分割。换言之,4不能整除30,而5既可以整除20又可以整除30。

师:除了边长5dm的方砖,还有哪种规格的方砖也可以密铺?画一画,填一填。

一共铺设几块600 150 6方砖规格1dm 2dm 10dm沿长铺几块30 15 3沿宽铺几块20 10 2

师:为何边长1dm、2dm、10dm的方砖也可以做到密铺?

生2:1、2、10和5一样,既是20的因数又是30的因数,是20和30的公因数。

(教师由此揭示“公因数”的概念)

【B教师教学片段】

师:分别用边长9cm和4cm的正方形纸片密铺一个长18cm、宽12cm的长方形,观察实验结果。

展示学生作品:

师:为什么不可以密铺?

生1:边的长度要是9或者4的倍数才可以。

师:请用数据说话。

生2:9是18的因数,但不是12的因数;4是12的因数而非18的因数。

师:密铺对边长有着严格的要求。

师: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做到密铺?

生3:小正方形的边长要同时是18和12的因数,可以是1cm、2cm、3cm、6cm。

师:先拿边长6cm的正方形纸片做实验。

出示图:

生4:6是12和18的公约数。

(教师用其他数据分别做实验,训练学生规范地表达“几是12和18的公约数,所以可以完美密铺”的句式)

两位教师的教学都经历了“操作—验证—思考—交流”的程序,也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借助长和宽同时完美分割密铺来导入“公因数”的概念。现对两位教师的处理方法进行逐一分析。

一、操作简约化,概念更深刻

A教师组织的密铺活动“用边长4dm和边长5dm的方砖密铺长30dm、宽20dm的音乐室地板”,共计需要用到方砖35或24块,长度差距太大,操作耗时过长。同时,操作要求是“全覆盖”,更加浪费时间。后续提问“沿长排列几块,沿宽排列几块?”也或多或少地对公因数概念的提出产生阻挠作用。学生初步形成“公因数”的概念雏形后的第二次操作活动“还有哪些规格的方砖可以密铺?画一画,填一填。”中,由于边长1dm和边长2dm的方砖全覆盖时数量太多,学生纠结于块数,而淡化了边长,削弱了“公因数”概念的准确性。

B教师组织的活动是“分别用边长9cm和4cm的正方形纸片密铺长18cm、宽12cm的矩形”,边长9cm的方片只需2块,边长4cm的方片只需12块。数量少,效率高。在铺的过程中,学生能直观地感知到“9”可以铺满“长度18”而不能铺满“宽度12”;“4”不能铺满“长度18”,却可以铺满“宽度12”。前后反差,集中反映出“正好铺满”长方形的关键在于“正方形的边长是否都是长与宽的因数”。显然,灵活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就能用直观的几何揭示抽象的数字性质。随后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什么规格的正方形才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时,组织学生尝试用边长6cm的正方形验证,学生通过操作证实了自己的设想。

二、想象和表达齐头并进

A教师的教学是通过能否铺满来举证是否是公约数,但是在用“边长1dm”和“边长2dm”的小方块密铺时,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思维焦点集中在算块数上,而一个需要300块,一个需要150块,这样的“操作”严重阻碍学生思维,很是赘余。此处可以稍加改进,让学生选择想象或计算的方式,探究哪些方块可以密铺,这样就简单易行,更具含金量。

在B教师的教学中,学生经历两次操作后,已经基本理解“公因数”概念。教师可以适时布置想象推演活动:“边长3cm的正方形能否密铺?请想象图景。”“边长2cm或1cm的正方形能否密铺?请你边想象边描述。”学生凭借操作经验可以做到合理想象、清晰思考和准确描述。交流时,教师再“由扶到放”,不断诱导牵引,就能使学生的认识从懵懂感觉到清晰表达,实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双向提升。

综上,A教师把“操作发现”看作“揭示规律”的唯一路径,没有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表达不规范的地方并没有因势利导,而是生硬转折。B教师则把准了学习起点,操作时,将长和宽分别密铺,凸显了“正好铺满”的充分条件,而“公因数”概念的导入也正好建立在长和宽同时能够密铺的前提下,可以说是相当完美的操作活动。

猜你喜欢

方砖密铺公因数
图形的密铺教学设计
密密铺
密铺图形里的秘密
思路不同 方法不同
巧求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教案
关于一次事故
比院子的大小
抓住关键点,突出实效性
——《密铺》教学及思考
《约分——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