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南亚女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与骨密度比较研究
2018-11-15孔存青黄晓婷姚志豪王泽峰陈润伍华乾周鹤李春燕刘鹏
孔存青 黄晓婷 姚志豪 王泽峰 陈润 伍华乾 周鹤 李春燕 刘鹏*
1. 广西医科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广西 南宁 530021 2.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广西 南宁 530021
教育部最新统计调查显示,中国是亚洲留学目的地最大的国家,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2016年(超过8万人)比2010年(约5万人)增长了近60%,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学生把中国作为继续学习深造的目的地之一[1]。由于受地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中国女大学生和东南亚地区女留学生对参与课外体力锻炼活动的态度、动机、制约因素、参加的项目以及课外体育活动情况都存在一定差异[2]。有研究表明,经常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进一步改善身体成分,反之,身体成分对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影响[3]。目前,关于中国与东南亚女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和骨密度的比较性研究较为少见。目前,在研究体力活动水平上,问卷调查法和活动回忆法使用频率较高,这两种方法在反映青少年的体力活动能量消耗水平上缺乏严谨性和客观性,存在弊端[4]。为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本研究严格遵循《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范,采用标准的《国际体力活动问卷》和骨密度测量仪对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女大学生体力骨密度、活动水平进行客观准确地测量,探究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为制定合理的锻炼方案,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随机调查我校 373女大学生,其中中国女大学生271名,东南亚地区女大学生102名。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填写《国际体力活动问卷》,了解学生近期的体力活动情况。参照国际体力问卷体力活动水平对其进行计算和分组。由于超声波测定法具有无辐射、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易搬动和价格便宜等优点,虽然超声骨密度不是骨密度测定的金标准,但已广泛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科学研究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故利用GE express骨密度测量仪(超声波原理)由工作人员对研究对象的双侧裸脚进行测量[5-6]。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加且知情同意。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与骨、钙代谢、肝肾疾病、近半年使用激素类药物等。中国女大学生与东南亚地区女大学生的一般资料如年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等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对两地女大学生的体力活动水平及骨密度之间的差异进行评估,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偏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并对体力活动水平与骨密度进行相关分析(正态分布数据的Person相关,非正态分布数据的Pearman秩相关)。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显示,在校中国大学生与东南亚地区女大学生的步行活动水平(P=0.111)、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水平(P=0.245)、高强度体力活动水平(P=0.852)、总体力活动水平(P=0.15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两组女大学生的年龄(P=0.000)、身高(P=0.022)、体重(P=0.000)、BMI(P=0.000)、WHR(P=0.00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中国在校女大学生的年龄为(20.716±1.416)岁,身高为(157.684±5.180)cm,体重为(47.668±5.534)kg,BMI为(19.153±1.995)kg/m2,WHR为(0.775±0.023);东南亚地区女大学生的年龄为(21.725±1.974)岁,身高为(159.314±6.360)cm,体重为(53.935±9.738)kg,BMI为(21.197±3.400)kg/m2,WHR为(0.811±0.040)。两组的骨密度包括骨质强度(P=0.138)、T值(P=0.126)、Z值(P=0.088)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年龄、身高、体重、BMI、WHR之后,中国女大学生与东南亚地区女大学生的BQI(P=0.035)、T值(P=0.035)、Z值(P=0.03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我国女大学生的骨密度高于东南亚地区女大学生的骨密度。其中我国女大学生的BQI为(100.504±13.749),T值为(0.400±1.300),Z值为(0.376±1.128);东南亚地区女大学生的BQI为(97.656±17.074),T值为(0.000±1.900),Z值为(0.139±1.190)。详见表2。
在表2基础上,图1进一步展示了中国女大学生与东南亚地区女大学生在不同的体力活动水平分组(低、中、高)下,BMI、WHR、BQI、T值、Z值的差异情况。在体力活动水平低、中、高3组中,东南亚地区女大学生的BMI、WHR稍微高于中国在校女大学生,BQI、T值、Z值均低于中国在校女大学生,且两组的T值、Z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为了进一步研究体力活动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表3显示了体力活动水平与骨密度的线性回归关系。不同体力活动水平中,只有高强度体力活动水平对骨密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高强度体力活动水平对BQI、T值和Z值有正向影响,其中BQI(Beta=0.018,P=0.038)、T值(Beta=0.106,P=0.041)、Z值(Beta=0.125,P=0.016)。步行活动水平、中等体力活动水平、总体力活动水平对骨密度的影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在校中国女大学生与东南亚女大学生的体力活动水平比较
注:总体力活动为步行活动水平、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水平、高强度体力活动水平总和。
表2 在校中国女大学生与东南亚女大学生的骨密度状况比较
表3 在校女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注:总体力活动为步行活动水平、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水平、高强度体力活动水平的总和。
3 讨论
3.1 体力活动水平
Caspersen等学者认为“身体活动”(国内也称为体力活动)是指骨骼肌收缩产生的任何能量消耗的身体动作[7-8]。体力活动不足,无法维持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肺功能,这就导致了肥胖、冠心病、癌症、骨质疏松症和糖尿病[9-12]等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13]。生活习惯、生活环境以及家庭经济等因素均能影响体力活动,生活方式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体力活动与健康的重要因素[14]。本次调查显示,中国女大学生和东南亚女大学生在体力活动水平上无明显差异,推测是因为样本量过小,活动场所都是在校园,活动形式基本上都是体育课,而且大学生课业相对较重,活动时间较少等。有文献报道[15],阻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大多数大学生认同是由于自身的懒惰和没有充足的时间安排体育锻炼。刘超等[16]人认为学习压力、社会压力、天气状况及个体生理机能和心理状况等因素可影响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
图1 在校中国女大学生与东南亚女大学生不同体力活动水平的骨密度状况
3.2 骨密度
骨密度是衡量骨骼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反映骨质疏松程度及评估骨折危险性的重要预测因子[17]。Li等[18]和Malgo等[19]的研究表明,骨密度和骨强度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随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可反映骨强度的大小。骨密度不仅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20],还可用于临床药效观察和流行病学调查,在判断学生骨强度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21]。青春期作为影响峰值骨量的最敏感时期,约50%的峰值骨量在此期获得[22]。Shin等[23]的研究显示,种族差异是影响骨密度的因素之一。BQI是骨强度的评价指标,反映骨量和骨结构的变化,由超声衰减和超声速率计算而来,可反映骨密度的正常与否[24]。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身高、体重、BMI、WHR之后,在校中国女大学生与东南亚地区女大学生的BQI、T值、Z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我国女大学生的骨密度水平高于东南亚地区女大学生。文献报道,大学生的BQI随运动时间延长而升高,但长期大强度运动会对大学生的BQI造成负面影响进而降低骨密度[25]。此外,中国女大学生的步行、中等强度活动水平及高等强度活动水平均高于东南亚地区女大学生,有调查显示高体力活动者的骨密度高于低体力活动者[26]。除种族、体力活动水平外,其他因素如营养[27](骨胶原蛋白、蛋白质、骨生长因子等)、激素[28](内源性激素和外源性激素)等均可影响骨密度水平。
3.3 体力活动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Meta分析表明,较高强度的体力活动能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29]。莫月红[30]研究认为抗重力运动对骨量的增加以及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陈怀新等[31]亦认为运动训练对骨量增加有积极作用。大量研究证明,体力活动在提高峰值骨量和延缓骨密度下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青春期前或早期干预,效果尤其明显[32-34]。李玉秋等[35]的研究表明,步行能量消耗年变化率与骨强度指数年变化率呈正相关,蔡富华等[36]、赵圆[37]的研究均发现高强度体力活动组的骨密度均高于轻度体力活动组。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体力活动水平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水平对骨密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王艳[38]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女大学生的骨密度及体力活动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尽管还有其他影响因素未深入讨论排除,但是此研究提示人体活动水平与骨密度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女大学生科学锻炼以及增加骨质健康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