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热:寻找伏藏记忆

2018-11-15葛文荣

青海湖 2018年1期
关键词:格萨尔现象文化

葛文荣

在茫茫的雪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也许掌握了一种神秘的能力,在岁月与时空的交错中,在前世和今生的游离中,不放弃那份历尽千百年的情怀,不放弃对英雄的赞美和追崇,不放弃对雪域的热爱,在雪域、在草原创造了文化的精彩,增添了雪域的魅力和神秘,他们就是《格萨尔》文化艺人掘藏师。一直以来,和其他人一样,对于《格萨尔》文化掘藏艺人充满了好奇和强烈的探究欲,在采访过玛多县文本伏藏艺人更藏嘉措后,我有幸采访到了果洛颇有名气的大伏藏师唐热仁波切。

阳光小镇

如果不是去寻访掘藏艺人唐热活佛,花石峡每次都是我旅途中的一个过站,每一次路过,阳光明亮的小镇都会给我很深的印象和很强的诱惑。这一次因为唐热活佛,我的脚步停驻在花石峡,探访了遍布格萨尔大王故事的这片土地,站立在寒风猎猎的花石峡,静静地感受霍岭大战穿越千年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在冬格措纳湖、在苦海边,就着凄美的故事展开无边无际的遐想,在藏满神秘掘藏物的嘎吾金殿惊叹不已……

过去,之所以每次把花石峡作为匆匆而过的一站,是因为这里空气的含氧量较低,而且,这里气候变幻莫测,多数人进入花石峡后,都会产生明显的高原反应。所以,一直以来民间有“花石峡不吃饭,玛多不住店”的说法。

其实,花石峡一开始并不叫花石峡,藏语为“佐干日阿瓦日”,意思是犏牛的两角之间的地方。历来,花石峡号称三江源北大门,在古代是通往西藏的商道、驿站和渡口,是海南草原通往江河源地区以及西藏的咽喉,是通川、藏的第一道险要关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千里黄河第一镇。1500多年前的吐谷浑王国的故地“白兰”,就在今天的花石峡到黑海一带。早在1300多年前,这里便是唐蕃古道上的一个古老驿站,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也都是由此门户进藏的。古代在这里设有花石关,派重兵防守。唐贞观九年的时候,大将军李靖率万骑突破这里的防线进入雪域,与吐谷浑余部进行了著名的河源大战。唐代名将薛仁贵征讨吐蕃时,也以这一带为前沿阵地,屯兵布防。

花石峡地处巴颜喀拉山北麓、阿尼玛卿山以西,曾经这里湿地密布、湖泊众多、牧草丰美,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全国小康县,花石峡备受瞩目。但是,不久就因为生态危机而日渐贫困。这些年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花石峡昔日魅力日渐呈现,草原再次呈现出美丽和谐的一面。

花石峡海拔4200米,处在一片谷地,谷底有河常年流淌而过,东西两侧的山隔河耸立,高耸如屏障,形如一对犏牛的牛角,谷口处的山势如牛鼻子。我听《格萨尔》文化艺人更藏嘉措说,岭国时期,格萨尔大王四处征战,降妖除魔,然后命30员大将将妖魔带到花石峡,捆绑起来,后来,妖魔慢慢变成了形状像犏牛的石山。对此,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食财宝宗》中记载:“晁同见到泰赛神的犏牛飞往空中时,又捕捉日月的魔幻绳索将其套住并掷于地上。”

一直以来,花石峡也是《格萨尔》文化比较盛行的地方,这里至今保存了多处岭国时期的遗址,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岭国和格萨尔大王的故事,而且也出现了多名《格萨尔》文化艺人。其中,霍岭大战的主要遗址阿需斗唐遗址,就在花石峡到玛多县的中间地带。早年,人们在这里找到了一些残缺的盔甲和弓箭。格萨尔王妃祈祷岭国百姓、战士平安吉祥的地方珠姆煨桑台遗址,就位于冬格措纳湖的东边。还有那个珠姆沐浴后变苦的苦海……还有在玛多地区几乎妇孺皆知的关于晁同头盔的传说地,也在花石峡镇名叫敦格喀多的地方。

其实,这是一块巨石,形状酷似古代的头盔,当地人称之为晁同的头盔。据当地民间传说,格萨尔把玛域的所有草场分封给岭国的诸位英雄、叔伯兄弟和广大牧民时,将这块“下河鲁古以上地,现状像箭搭弓上,斯巴扣茂若宗地,不分冬夏降大雪,不分春秋狂风吹。叫人魔鬼来回话,喊狗狐狸会搭腔。就是在这一片土地上,骒马不到九岁不产驹,母羊不满三岁不下羔,牦牛不到九岁不产犊。这里道路狭窄像咽喉,草原宽广像白莲开”的苦寒之地,分给了阳奉阴违、狡诈邪恶的叔叔晁同。晁同最初以为给他分了一块风水宝地,兴高采烈地回家告诉了老婆,结果却被老婆狠狠奚落了一番。晁同虽然知道此地苦寒恶劣,但因为自己曾有愧于格萨尔大王,不好意思再去请求更换牧场,只好在当地扎帐驻牧、惨淡经营。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格萨尔又给他分了另一片草场。晁同闻讯,高兴过度,转场时连自己的头盔都遗忘在那里,日久天长就变成了这座状如头盔的石山。

苦海,离花石峡不远的湖泊,想必每次经过这里的人,都会对烟波浩渺的苦海产生无穷的想象,而且只要是去过玛多的人,都会牢牢记住车窗外,那片明亮蔚蓝、深邃沉静的湖——苦海,因为,苦海是一个有故事的湖。它的藏语名称为“豆措”,豆是毒的意思,措是湖的意思。由于湖水味道又苦又涩,所以称为“豆措”。又苦又涩的苦海与格萨尔王妃珠姆有一段凄婉美丽的传说。

据说,格萨尔赛马称王后娶了美丽漂亮的珠姆为妃。但是,后来敌国霍尔国的白帐王在黑老鸦教唆下,打算夺珠姆为妻。于是,他乘格萨尔远出征战、岭国守卫空虚的时机,在岭国叛将晁同的帮助下,抢走了珠姆,并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霍岭大战。珠姆被掳到霍国后,白帐王威逼她做他的王妃,珠姆宁死不屈,不肯就范,被白帐王施以酷刑。惨遭暴行的珠姆招来自己的三只寄魂鸟仙鹤,用自己的鲜血写了一封信,让三只仙鹤去找格萨尔大王。三只仙鹤历尽千辛万苦,飞过高山峻岭,找到了格萨尔大王,并给他传递了珠姆被抢,饱受酷刑的消息。

格萨尔听到这个消息,立即戴上九叶头盔,系上腰带,率领数千大军,赶到霍尔地区,跃马挥刀,历经几年征战,终于打败白帐王,救回了自己的王妃珠姆。据说,珠姆在返回故乡时,想到霍岭大战使多少生灵涂炭,多少家庭破碎,内心十分悲痛,就在冬格措纳湖畔煨桑祈愿。祈祷人世间不再有战争,人民永远安享太平,同时她祈愿女人千万不要以红颜祸国,甚至决绝地祈祷女人不要再拥有倾国倾城之貌。为此,据当地群众传说,至今玛多扎陵湖地区妇女普遍长相普通,就是因为珠姆祈祷的结果。这个煨桑的地方就是今天花石峡群众耳熟能详的冬格措纳湖边的珠姆煨桑台,是一处呈柱状高高凸出地面的丹霞地貌,炽烈而沧桑。

珠姆被迎回岭国后,在花石峡境内的豆措沐浴,洗去了被敌人掳走遭受的耻辱,获得了新生。但是,从此以后,豆措的湖水变得又苦又涩,水草不生,鱼虾不活,牲畜不饮,所以被人们称为苦海,而且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在1950年以前,这个地方并不叫花石峡,一直沿用的是“佐干日阿瓦日”这个藏语地名。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修筑青康公路,也就是现在的214国道时,看到这里山势陡峭,山上石头纹理纵横交错,颇有些花纹,所以命名为花石峡,沿用至今。如今,走进花石峡,峡谷苍凉,山势陡峭,怪石嶙峋,与绿草相间,与蓝天白云呼应。有的山头,石头如石林般耸立,参差不齐、形状奇特。有的山头,石头像人在交头接耳,像动物在草地上嬉戏,像城堡巍然耸立。而有的山头,像一个历经岁月沧桑的老者,凝望远方,在感叹沧海桑田。如此看来,人们把这里叫花石峡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岁月留痕

唐热活佛的家就在花石峡向阳的一面山坡上。花石峡阳光灿烂,空气通透,十分惬意,让连日奔波的我突然有一种想要停顿下来的感觉。还没见到仁波切,屋外和院子里稀奇古怪的石头就已经让人惊叹不已。同行的人说,这些都是唐热活佛掘藏出来的奇石,有些干脆都不知道是什么,有的像化石,有的像古石器,有的像陨石。

77岁高龄的唐热活佛慈祥、安静,盘坐在家中的床上,微笑中透露着智者的睿智。他知道了我们的意图后,似乎很愿意说说自己的过去,他一直滔滔不绝地在用藏语讲述,可惜翻译告诉给我的却是只言片语,我只好尽可能地根据他的讲述来意会。说话间,唐热活佛从旁边的毯子底下摸出一根长约二尺、锈迹斑斑的铁条递给我,同时,在座的所有人停止谈话,齐刷刷地看着我,眼里充满期待。翻译说,这是唐热活佛从冬格措纳湖掘藏出来的,让我看看这是什么东西。

我拿着铁条仔细一看,发现上面有明显的现代焊接痕迹,但是铁条的锈蚀程度很重,看上去还是有些年头了。我知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冬格措纳湖畔有过人类开发活动,迄今这里还留有灌溉水渠等痕迹。所以,根据这些判断,铁条应该就是那时候留下来的生产用具残部。

一提起上世纪的那段时光,唐热活佛若有所思。翻译告诉我,唐热活佛出生在花石峡,父亲就是花石峡卡科寺的一位活佛。11岁时,去四川甘孜州学习经文,之后遭受了很多磨难,甚至有过牢狱之灾。后来回到家乡,受到了家乡人民的欢迎,从此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管理经营卡科寺,传播《格萨尔》文化。

唐热活佛说,自己是岭国格萨尔大王30员大将之一达彭的转世。出生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祥瑞的现象,先是他的母亲看见有一条龙落进了他们家,之后,他的祖母梦见有一位山神给她赠送了一副金马鞍。而自己出生的时候,手里握着一个摩尼宝(宝珠)。到了6岁的时候,比起别的小孩唐热聪慧过人,机灵大方,具有非凡才智。幼年便开始学习经法,显示出异常的智慧和非凡的记忆力,他每天都能将当天导师所讲授的经文全部背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年轻的唐热经常在和别人辩论时,用丰富的知识、伶俐的口齿将对方打败,很快他的知名度就在草原上传播开了。

所以,到了16岁的时候,他就被推上卡科寺时轮经堂法台的宝座,开始给广大僧众讲法。16岁那年,他在走过旁边山坡的石壁时,在上面留下了一个深深的足印,这个脚印至今还清晰可见。这个脚印就在唐热活佛修建的《格萨尔》文化博物馆前面的石壁上,脚印深陷岩石中,历尽岁月给人一种强烈的神秘感。唐热活佛从38岁开始掘藏,一生掘藏四百多件,这为研究《格萨尔》文化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

唐热活佛一生广学经论,得到过许多高僧大德的灌顶两百多种,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高僧大德。这些年,他致力于《格萨尔》文化抢救、挖掘、保护和传播,大量收集有关《格萨尔》文化的实物。在前世今生的游离中,他写下了许多格萨尔大王的故事,多次受到了《格萨尔》文化研究机构和文化部门的认可和奖励。大伏藏师唐热活佛为青海果洛花石峡镇卡科寺住持、寺管会主任,曾任花石峡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曾获得中国社科院、文联、文化部、民委等部门颁发的格萨尔王口头传统文化研究等荣誉证书。

情系金殿

唐热活佛是一位著名的伏藏师,在玛多几乎人人皆知,而他一生掘藏的佛像、金刚杵、伏藏石和岭国的兵器、铠甲等伏藏物品四百多件,这些物品全部被收藏在他自己修建的博物馆内,供信徒们参拜,同时也为《格萨尔》文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物证。

掘藏是《格萨尔》文化中一种非常独特、神秘的传承类型,它分文本掘藏和实物掘藏两种。一直以来,我对其充满了好奇和强烈的探究欲,此次采访,一路相伴的更藏嘉措就是文本掘藏艺人,他自称是格萨尔弟弟的转世,从18岁便开始了格萨尔故事的撰写,迄今已经写了四十多部,而且为了传播《格萨尔》文化他一直在努力。而实物掘藏却很是神秘而神圣的活动,一直以来都是《格萨尔》文化中的一大谜。

关于唐热掘藏的故事在玛多流传很多,同行的其他人告诉我,唐热活佛有时候会梦见一些属于岭国的物品收藏在某个人家中,他就会出面去劝请。有的时候,他在经过湖泊的时候就会停下来,坐在湖边念经,然后,说在湖的什么位置有什么东西,人们下去就准能捞一件东西上来。有时候,他会指着一片山坡说那里有什么东西,然后就能挖出东西来。其中,有一年法王如意宝在去玛多的途中,请唐热活佛取一伏藏。在巴颜喀拉山口,唐热活佛切取出形似白海螺的伏藏物,法王如意宝非常高兴,将伏藏物高高举起,并对唐热活佛大加赞叹。当时百余名僧众共同见证了掘藏的过程。

纵观一些掘藏师的神圣掘藏,发现他们每一次掘藏都会说,此次掘藏在数百年之前的莲花生大师,或在以前的一些佛教大师的文字中被预言了,授记的内容包括被掘藏的宝物、暗示被掘的地点、掘藏师、掘藏的形式,甚至有些还预言了一起掘藏的随行人员等。预言的文字一般较艰涩难懂,多数都用隐语方式写的。更藏嘉措说,伏藏物不是随便就能取的,也看因缘和时机。有一次,唐热活佛在别人家里做超度,就在他念经的时候,突然一个伏藏石落在了他的袈裟上。但是,由于小僧人没有及时供奉,伏藏石很快就消失了,过了很久才找到。

掘藏是藏族很重要而独特的文化现象,有大量的文献记载了这一文化现象存在,至今有数万种书籍和文物被称为掘藏品,还有大量的掘藏师的传奇故事,都是曾生活在藏区的历史人物。当下也不时传来某位掘藏师掘藏的传奇经历。但是亲眼目睹掘藏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即使亲眼看到,也无法去解释这一神秘的文化现象。唐热活佛已经77岁高龄了,加上机缘和时机,我不可能提出让他进行掘藏的要求,但是,当我提出想参观一下他的博物馆时,他满口答应了,并在别人的搀扶下,亲自陪我过去参观。看得出,金殿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这里有他所有的辉煌和牵挂。唐热活佛面带慈祥的微笑坐在金殿里,满足地看着我们这些面对琳琅满目的神秘掘藏物大呼小叫的人,不时会告诉我们一些掘藏物的来历。

博物馆叫嘎吾金殿,嘎吾系藏语音译,意为护身符。就建在唐热活佛家旁边的青色岩石上。据说,这块岩石所在的山形状就像是下山的毒蛇一样,把金殿修在这里是为了镇住魔障。对此,很早以前许多高僧大德已经有了预言,其中都登杰上师预言说:在像下山毒蛇般的山梁,修建宝塔及擦擦佛像,塔下镇压恶魔与孽障,定能利乐我雪域藏区。

唐热修建这座金殿,是为了缅怀岭国大英雄格萨尔大王及其80员英雄战将,护佑岭国百姓安居乐业,传播和研究《格萨尔》文化。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不断投入精力、人力、财力修建这座金殿。金殿被中国科学研究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命名为果洛州《格萨尔》口头传统研究基地,是全国5个重要的《格萨尔》文化研究基地之一。

金殿共两层,里面除了供奉着莲花生大师镏金铜像、《大藏经》、释迦牟尼、格萨尔大王镏金铜像、珠姆、乃琼及岭国80位英雄、藏传佛教各教派的传承上师外,就是大量的掘藏品,其数量之多着实让人惊叹不已。我大致将这些琳琅满目的掘藏品做了一个分类,有铠甲兵器、佛像和法器、各种奇石、其他文物。其中有几套铠甲和几件兵器保存比较完整,不过身体还算魁梧的更藏嘉措穿在身上,都无法完全撑起来,足见古代人高大、威猛的体魄。另外那些奇石很多都是化石,还有形状十分稀奇古怪的石头。这些都是唐热活佛一生掘藏出来的物品,堆放了满满一屋子,同去的人一直为这些物品的神奇和唐热活佛这些年为传播《格萨尔》文化所做的工作啧啧不已。

参观完嘎吾金殿我愈发对掘藏现象好奇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和思考,掘藏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神奇现象?这里面到底暗藏着怎样的神秘玄机?谁又能来科学地、合理而理性地解释这种现象呢?掘藏传统在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长期受到藏传佛教中某些神秘因素的限制,这一文化现象一直鲜为人知,更没有开展更多科学或者多学科的综合探究,所以,到底掘藏是一种什么现象,没有一个答案。由于受条件和机缘所限,我无法亲眼见证和考究这一现象,在翻阅众多的关于掘藏文化的资料时,一篇关于考证掘藏现象的文章吸引了我。

文章记录的是在2004年至2007年间,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对果洛掘藏师图登达杰进行实物掘藏追踪调查的情况,并附有当时中央电视台随行拍摄的录像。

文章认为,掘藏现象是一个既有学术价值又尚未被人关注的领域,并且超出了一般意义上民间文学的范畴,与藏传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掘藏传统在藏传佛教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尽管类似的现象在世界其他宗教和民俗文化中也屡见不鲜,但就历史之久、内容之广泛、影响之大、操作流程之规范等方面而言,藏传佛教中的掘藏现象却独树一帜。因为它在藏族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自成一体的传统。尽管这种传统被认为最早起源于印度佛教,但在印度佛教中并没有形成一种体系完整、内容庞杂、传承形态独具一格的传统。掘藏主要在藏族历史文化、佛教义理思想和史诗《格萨尔》等三个方面对藏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追踪调查中,掘藏师图登达杰在被拍摄和被众人注视的情况下,多次掘藏成功,其真实性毋庸置疑,而其神秘性可见一斑,此次调查愈发让专家和学者坚定了研究掘藏现象的决心。因此,文章的作者提出,掘藏是藏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并且成为《格萨尔》文化的主要传承手段之一,这一文化现象在藏族历史上已经延续了近千年,留下了数以万计的掘藏文本和器物。考察研究这一文化现象对推动藏族传统文化和《格萨尔》文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视这一文化现象或将其简单视为迷信活动是一种反科学、反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行为。

但是,面对掘藏这一有悖于我们常识、超乎我们理性科学范畴的现象该如何去解释呢?掘藏师们所掘出的器物到底和一千年之前的史诗时代有何关系?他们真的有着与远古的某种神秘的精神和超自然的生物界相沟通的能力吗?所以,文章提出,要彻底揭开这一谜底,依然需要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多学科综合性的攻关研究。

对唐热活佛的采访结束很久了,可是掘藏这一神秘的文化现象一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当然,作为我来说,是无力也是无从去解释这一现象的,但是,有一点一直以来感动着我,那就是不论是什么类型的《格萨尔》艺人,他们不论年龄、地区和名气大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热爱雪域、倾注草原、赞美和崇尚英雄!

猜你喜欢

格萨尔现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记忆之谜
谁远谁近?
藏族《格萨尔》与土族《格萨尔》诞生部的比较研究
《格萨尔》说唱有望实现语音自动识别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