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园本课程实施能力提升策略
2018-11-14胡伟丹
摘 要:教师是园本课程建设的实践者和参与者,在园本课程的建设中,教师是关键,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学习、运用、内化及架构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通过园本课程研修的途径、方法和机制,达到教师、课程、幼儿三者和谐统一。实施能力关系到园本课程开展的深度、广度、速度和效度。教师的实施能力在园本课程建设中起决定性作用。为了提高幼儿教师实施的能力,我园通过多形式学习,多途径实践,多层次激励,多角度反思的策略,提升教师园本课程的理解力、执行力、内驱力和自省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形成了我园独特的海洋园本课程文化。
关键词:幼儿教师;园本课程;实施能力;提升策略
一、 多形式学习,提高教师园本课程实施的理解力
为了促进教师的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我园摸索形成了自主式学习、互助式学习和贯通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提升教师在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理解力。
(一) 自主式学习——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园本课程的建设的前期,我园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孩子你慢慢来》等。前期的专业书籍阅读为课程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了我们“招之即来,如影随形”的“隐子”专家,专业阅读学习成了我园园本课程建设的源头活水。
(二) 互助式学习——横看成嶺侧成峰
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往往能碰撞出异样的火花。通过互助式学习,教师们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展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幅美丽画卷。
(三) 贯通式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贯通式学习是指充分利用当地已有的中小学校本课程,实现自然衔接。课程中融入人文教育,邀请当地的非遗传承人,现场讲解教授,专人讲授与专题研修相结合,为我园的园本课程传经把脉。使课程和当地文化全方位无死角渗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而为园本课程从实践层面加深课程实施的理解力。
二、 多途径实践,提升教师园本课程实施的执行力
(一) 在内容选择上,实现从教条化到生活化的转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因地制宜的创设园本课程,实现从教条化到生活化的转变。增强课程的适宜性和趣味性,让幼儿的经验范围和认知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幼儿知识不断丰富,经验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有效链接。
(二) 在活动形式上,实现“木偶”到“精灵”的转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学应该以幼儿的发展目标为前提,创设符合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的活动,教师应该为每一个幼儿的留有一份空间、时间、机会,把教学过程当成是一件乐事来品味、享受,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去做。幼儿应从被动的学习变得主动,变成活动中的“小精灵”。
(三) 在评价机制上,从“唯美”到“灵动美”的转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切记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幼儿。幼儿与成人间有不同的审视角度,什么是孩子眼中的美?教师应从孩子的视觉去评价,采取同伴间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更多的应关注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灵动美,倾听童语,走进童心,解读童心。不应以成人的视觉去追寻结果的唯美。实现从“唯美”到“灵动美”的转变。
三、 多层次激励,提高教师园本课程实施的内驱力
园本课程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园本课程是否具有实际的教育意义,教师具有主导意义。我们立足出发点,把握方向,共同探讨,通过以人为本,优化管理,多元激励层层推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优化教师的实施驱动力。
(一) 以人为本
通过园本研修,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化各种管理。园本课程的建立是团队智慧的结晶,应该发挥每位教师的作用。把每个教师的智慧融合在一起;让每一位教师把在园本研修过程中遇到的压力化为前进的动力;为每一位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搭建展示的平台,注入研修的动力;也让园本研修成为每一位教师成长的阶梯。
(二) 优化管理
通过园本研修,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优化各种制度。我园建立了自评与互评机制,实行人性化管理,每周由值周老师、教师间相互考核。让教师感受到人性化管理的优越感,从而使整个团队增加凝聚力和向心力,用合理的人性化制度来引导人、制约人、感化人、激励人。
(三) 多元激励
通过园本研修,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优化各种措施。从教师的精神需求着手,采用情感的引导、情感的注入、情感的激发,逐步对教师的实施能力加以肯定及鼓励。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和不同的激励方式,对每一位教师采取个性化的激励策略,为园本课程的生成和实施注入源源的内驱力。
四、 多角度反思,提升教师园本课程实施的自省力
在园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在有所得的同时,努力的使自己在实施过程中有所思。随着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学习观念的更新,团队的合作意识的体现,开启了课程创新意识。教师自身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自省力。
(一) 教研主体意识的增强
教师与幼儿都是课程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幼儿是学的主体。主体意识是教师教育观转变的体现。我园通过新教师亮相课,青年教师展示课,同课异构,骨干教师示范课,班主任论坛等多形式的教研活动,教师们主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教研,主动参与研讨。特别是同课异构,让教师组成教研小组,交流想法,最后把想法付诸实施,感受想法变成实践的喜悦感。让每位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主人翁意识不断明确。
(二) 观念学习意识的更新
教师应该知识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注意学习的实效性,并根据自己的自身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用学习来修正自己的行为,为园本课程的实践做好保障。
(三) 团队合作意识的凝聚
园本课程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团队集体智慧的体现。教与学使教师和幼儿间共同学习、共同合作、共同实践、共同成长的过程。家长是课程开展重要的合作伙伴,良好的家园合作,能更好地达成教育共识。同伴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互补能为园本课程的构建添砖加瓦。
(四) 课程创新意识的开启
从园本课程的建设,教师人人参与其中,从多方面入手多层次的开展有效策略,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更新观念意识,多途径实践来锻炼和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并在研究的实践过程中,为每位教师搭建平台,创设学习、实践、提升的机会,有效地促进教师在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为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展奠定了可行性的基础和注入可持续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沈杭凯.聚焦关键要素,实现幼儿园特色课程建设的多点突破[J].幼儿教育,2017,(1-2).
[2]刘明远.幼儿园课题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作者简介:胡伟丹,浙江省温岭市,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