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2018-11-14胡怡勇程红平
胡怡勇 张 翔 程红平 蔡 毅 龚 勋
(麻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湖北 麻城 438300)
近年来,因颅脑外伤、脑部肿瘤、脑积水、脑卒中、脑血管畸形等原因需要行开颅手术的老年患者逐年增多。开颅术后稍有不慎容易并发颅内感染,从而使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发生率明显升高〔1,2〕。老年患者因年龄偏大、生理功能减弱、病情复杂、护理不周等多种原因病情进展迅速,若处理不及时,症状难以控制,容易危及生命且死亡率居高不下〔3〕。由于存在颅脑屏障,发生颅内感染后药物浓度一时很难达到有效峰值,增加了临床治愈难度和风险。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麻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手术后住院治疗的167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神经外科疾病并发症鉴别诊断与治疗》〔4〕中有关术后颅内感染诊断和治疗标准,判断患者感染类型和程度,选择合理的诊疗方案和手段。其中,颅内感染诊断除呕吐、头痛、脑膜刺激征等临床症状外,脑脊液实验室培养(+)。调查对象中,男93例,女74例;年龄60~76岁,平均(65.2±3.9)岁;城市户籍88例,农村户籍79例;颅脑外伤41例、脑部肿瘤39例、脑卒中34例、脑积水28例、脑血管畸形13例,其他14例。合并糖尿病47例,高血压78例,同时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33例。所有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研究。
1.2方法 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疾病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次数、麻醉记录、病重(病危)护理记录、会诊记录、是否颅内感染、并发症、医学影像资料、病理资料等方面。根据《临床脑脊液细胞学诊断》〔5〕中的相关标准,对脑脊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菌株分离,判断是否存在颅内感染。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老年患者术后颅内感染主要危险因素的分析 如表1所示,167例老年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35例,颅内感染发生率20.96%。不同性别、户籍、术前是否使用抗菌药物的老年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手术部位、手术时间、伤口性质、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引流、是否留置物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1 老年患者术后颅内感染主要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n(%)〕
2.2老年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对老年患者颅内感染的单因素分析结果,采用二项Logistic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手术部位、手术时间、伤口性质、合并糖尿病、引流、留置物等因素是神经外科老年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见表2。
表2 老年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国内外研究〔6~9〕表明,颅内感染与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和外伤深部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的主要来源,若处理不及时,容易危及生命。发生颅内感染后,患者病情一般较为危重,因存在血脑屏障,导致常用的抗菌药物难以在脑脊液中达到有效的浓度,进而引起致病菌耐药率居高不下,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差。老年颅内感染患者不仅病死率增加,而且严重影响生存质量和增加治疗费用,部分患者甚至还会损伤神经功能。
本研究结果提示,在老年患者的临床诊疗和护理中必须强化颅脑手术的无菌操作,在手术部位和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尽量在不影响手术效果和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手术时间和脑脊液暴露时间,必须增加对病原菌和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检验,并提前做好相关准备。
老年患者因自身体质偏弱,伴有脏器功能减退及免疫功能降低等原因,一旦发生颅内感染的相关症状,应积极开展辅助检查,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在明确诊断的同时,对抗菌药物进行调整〔10,11〕。针对病情危急的老年患者,在药试验结果出来前,可以结合颅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和耐药特点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争取尽快尽早用药控制病情进展。
研究〔12,13〕发现,交通事故和意外事故是导致老年患者颅脑外伤的主要原因,高血压未规范治疗导致脑卒中进而导致颅脑手术的案例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农村地区行颅脑手术且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数量也逐年上升。随着麻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和饮食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时,应加强对老年人群疾病危险因素的干预和宣传教育,有效开展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预防工作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