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创”立骨,从“实”而构
——高校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课创新创业教学研究
2018-11-14王丽
王 丽
(三明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高校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课是播音主持艺术学科中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研究的主体是“出声露面,驾驭节目进程的人”,是处于言语传播活动“喉舌要道”位置的播音员、主持人[1]。目前,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中有150多所院校[2]。该专业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培养目标与融媒体时代发展要求不符合,招生规模与业界需求不平衡的两大矛盾。的确,融媒体时代,一方面给传统广播电视业带来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开拓了新的视野。在这个转折关口,如何适应融媒时代对播音与主持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专业发展和课程改革重中之重的问题。首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要把培养目标从单一的面向传统媒体(电台、电视台)的培养中解放出来,积极向适合融媒体时代发展要求的复合、应用、创新型传媒人才方向转型,紧跟行业发展实际,课程设置上以“播、说、评、诵”为核心能力,兼具“采、编、策、制”等多项能力,以满足融媒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其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十六条措施的通知》(闽教学〔2015〕23号)文件精神,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也正是解决招生规模与业界需求的不平衡的矛盾的抓手。创新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教育,使大学生具备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落实到该专业课程建设上,就是如何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打造出该专业的精品课程,引领创新创业课堂的新模式。
基于以上的思考,从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课程这个载体出发,树立起“筑‘创’立骨,从‘实’而构”的教学理念,“创”即“创新创业”,“实”即“实践”,搭建好创新创业的教学框架,将创新创业的精神和品质点滴渗透、“基因式”注入课程建设中,在模式、内容、重点难点、实践实训、手段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积极打造出创新创业的课程新体系。
一、教学模式:架构“双创”框架
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课讲专业理论,小课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是其一贯的课程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经过实践的检验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出发,该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结合与融合上,覆盖面、力度等方面都需调整与加强。课程体系应力求凸显创新创业在教学中的培养,在专业知识教学与训练中提炼出创新创业培养的具体做法,促进其教学模式的构建。重点突出一个“练”字,在实践中建立起 “三层次”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服务。
第一层次——掌握专业知识。这一层主要是理论教学,一般在大课堂完成。要求专业教师有深厚的专业学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具体做法是专业老师针对同学进行各种理论指导和针对性的训练,这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关键步骤。
第二层次——实践环节。这一层属一般的实践环节,一般在小课进行。主要包括小课训练、个别演示、小组互动,师生共同点评互动等等。这种实践内涵主要体现为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和提升层面。
第三个层次——创新创业能力养成。这一层次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进教学内容的关键环节。虽“根植于实践”,然是“双创”层面的实践。这个环节主要还在于教师能高质量地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的课堂创意内容与环节。具体以微见著如下:
(一)组建团队法
将学生按照10~15人进行团队组建,共同完成一项或几项围绕课程内容的创意活动。团队推选出“团长”,做好建“名”释“义”的必要规程,然后共同完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设置的环节。团队间互相点评互动,教师起引导团队活动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的专业能力、创造力、技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创造精神、合作精神、奉献精神等等创业综合素质能力都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提升。
(二)创建“微课堂”
让每个学生转变角色,有的由“学生”角色变为“主播”“讲解员”“教师”等角色,有的是“编导”“策划”“拍摄”“制作”等角色,这样组成一个小组,针对专业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策划、编排、播讲、拍摄以及后期的制作,时长一般为3分钟。老师在组织指导、内容编排、环节设计以及方法、角色实战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在模拟角色中不仅仅有利于课程知识点的巩固,对“播、说、评、诵”等专业核心能力以及“采、编、策、制”等多项媒体能力都经过了“下水”到提升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了学生们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新方案,这就是创新,它意味着变化万千,推陈出新。
(三)情境演练法
以课堂知识点为内容,进行情境场景的演练。譬如组织大赛活动、选秀活动、擂台活动等,让每个同学“置身”在特定的情境中,担任某一特定的角色,譬如,组织者、策划者、参赛选手、评委、拍摄者、制作者、乃至灯光音响师、赞助商等等,既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提供实操平台。
“三层次”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是“授之以渔”。它是一种主体互动的教学过程[2],更是一个“多维”的创造过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与特长,融入集体创作中,或设计或制作或创意(这是“渔”)出各具特色的“鱼”,为将来的创造力、创业精神等能力提供有力帮助。真正体现出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增添“双创”环节
该课程在大一(上、下)两个学期开设。第一学期教学内容为播音主持语音,为108学时;第二学期教学内容为播音主持发声,为108学时。课程上下学期共216学时。按照(闽教高﹝2015﹞30号)文件精神,应补充出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且学时不少于课程总学时的1/3的要求,设置出“双创”内容的学时为36学时。该课程每学期的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设计如下。
第一学期:播音主持语音部分,共108学时,其中第一至第五章为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之上补充出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章节内容,作为第六章,占36学时。
表1 播音主持语音创新创业训练课程计划
第二学期:播音主持发声部分,共108学时,其中第一至第五章为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之上补充出创新创业训练的章节内容,作为第六章,占36学时。
表2 播音主持发声创新创业训练课程计划
三、重点难点:击中“双创”靶心
如果把课程的总学时比喻成“靶子”的话,那么体现课程“双创”重点难的内容就是“靶心”,教学中要切中肯綮,击中要害。该课程的重点主要是语音基础训练及播音主持发声训练两部分。首先让学生做到熟练地发准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音节,能够运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一般口语表达;其次是让学生掌握播音主持专业发声的特点,在吐字、呼吸、共鸣、发声、声音对比等方面进行专业训练;第三是将以上知识点用运到课堂创新创业训练层,这就是“靶心”。
该课程难点及解决的办法。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课程,其中普通话语音训练以字词的朗读训练为主,辅以语篇朗读训练。在播音主持发声训练以发声的吐字、呼吸、共鸣等为基础训练,以情、声、气与声音对比变化训练为难点训练内容。如何射中“靶心”?设计步骤是:其一从训练材料入手,从“单项训练”—“对比训练”—“综合训练”逐层深入,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实践原则;其二教学中以突出环节模块为推进课堂进程的手段,基本以“理论精讲”—“方法指导”—“示例示范”—“分小组训练”—“个别训练”—“问题分析”—“创新创业”—“课后训练”等环节组成;其三注重创新创业环节训练的教学。注意对学生创新意识、创业构想以及实践模态的激发与肯定,注重创业思路的启发与点拨,并将之与课外的实操紧密结合。
四、手段方法:凸显“双创”演练
该课程既是一个需要文化理论支撑的课程,更是一门几乎全程都需实践演练的课程。“培育播音员,实践很重要”[3],因此在教学手段发法上更需凸显创新创业的演练,并保证“双创”演练的科学与有效性。
首先是架构好“三位一体”的教学整体框架。“三位一体”即“大课讲授、小课训练、课余巩固”。大课讲授,以集中授课的方式向学生传输专业理论知识、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小课训练,主要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组的成员保持在10~15人,并配备一名专业老师,按教学进度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从教学时间的安排看,大课理论与小课实践的比例不低于1∶3,即一堂大课至少配备三堂小课的辅助训练,从而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小课训练,是“双创”演练的主要阵地,要体现重点培养和普遍提高的结合。在“双创”教学内容的演练中,要提倡分层次教学,分类性的指导,因材施教。譬如在分组当中,优化排兵布阵,有层次地分组,侧重培养尖子生,使之发挥示范作用,以此带动整体水平的提高。课外巩固,主要是指教师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课外“双创”实践作业,使学生结合课外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教师则根据作业反馈出的问题进行评价以及在后期课堂中有针对性地进一步指导。形成一个“三位一体”优化的循环链,有效地促进学生“双创”能力的养成。
其次重视思维开发及“双创”意识训练。融媒体时代要求播音与主持工作者不仅具备扎实的播音发声功底,更需要有临场应变能力以及“把关人”兼“意见领袖”的思考能力等综合素养。小班教学中有利于将“双创”意识基因式地融入,使组员们在创新意识的养成、创新思维的开拓、创业角色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的树立等方面得到提升进而夯实。
此外要充分利用实训室以及实训软件,实操能带给学生一种成就感,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五、实践实训:步入“双创”平台
加强课外训练(竞赛),增加课程的实践实训比重,这是步入“双创”平台的关键步骤。首先除了充分利用课程各章节的实训材料,加强每日“早功课”的训练这个基础平台之外,主要搭建两个“双创”平台:其一在校内搭建一个实战演练“双创”平台,作为课堂训练的有力延伸。譬如组建校内电视台、举办校内各类活动,有效组织学生利用自媒体手机平台制作公众号等等进行实践实战。其二是搭建一个校外的“双创”平台。与当地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企事业单位的宣传机构、博物馆、培训机构等签订协议,搭建校外实习与实践基地,使得学生的各项能力得以打造与利用。大部分学生在校内期间就开始了一些创业实践活动,有的同学自己创办了音频电台;有的同学业余从事商业主持;有的同学在网络电视台担任主播;有的同学在本专业培训机构参与授课;有的同学已成推销商品“网红”;有的同学在饭店宾馆成为签约婚庆主持人等等,都显出良好的创业就业势头。
六、考核评价:加大“双创”绩点
为了更好突出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整合教育的融合,在考核评价体系上要有所创新,加大学生在课堂创新创业环节的绩点。将教师的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任课教师评价与校外导师评价相结合。具体做法是:其一,笔试和口试双管齐下。笔试可针对一学期理论重点进行考核,夯实基础知识学习;口试则可考查学生专业的各项能力。其二,基础能力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在平时的教学与考核中,除了加大口试的比重,还应该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三,实行教考分离,建立教学考试委员会,由业界和学界共同组成,使得考核更加客观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