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家庭疗法”介入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探析
2018-11-14■/
■/
一、“结构家庭疗法”的基本概念
“结构家庭疗法”是指以家庭治疗为单位,改变家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方法,对于家人之间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运用沟通、学习等方法去了解成员之间的交流方式以及案主的家庭结构,对案主的心理进行分析。“家庭结构疗法”的基本是:问题的产生来源于家庭,可能是由于家庭的结构不完善,家庭成员关系僵化,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不到位等原因引起的。如若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改变家庭现有的不完善的结构,不完美的沟通交流方式,在问题的起因上做出改变,从而解决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家庭结构疗法”。
二、案例的建立
小琳是一个独生女,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小琳也便交由爷爷奶奶代为抚养。由于父母常年不在家,使得小琳缺乏父母的爱,她十分渴望父母的爱,但远隔千里,也只能时不时在手机上见见自己的父母与他们聊聊天,也因为这个关系,父母对她十分的溺爱,基本是有求必应,也就养成了她刁蛮任性的脾气。在初二这年,她偷偷交了个男朋友,被父母发现了。父母说她还小,现在谈恋爱不合适,让她和那个男生分手。可能是双方没有交流沟通好,他们大吵了一架。小琳和那个男生是分手了,但她有逆反心理了,她开始不厌学,逃学,打架,好像是在用这样的方式跟父母在抗议。父母开始劝导她,让她回学校好好读书,并承诺给她买他想要的那套衣服,但是小琳会学校上课后,父母却没有实现他们的诺言。于是,小琳对于他们的信任感崩塌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了。
三、案例分析与界定
在青少年成长的这个重要时期,青少年的心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父母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变化,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并决解,如果没有在问题初期解决,拖到后面只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案例中小琳的问题就发生在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都非常的敏感,一点点的小问题都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案例中的小琳因为是独生子女,而父母有常年不在身边的缘故,对爱的缺乏可能相对于其他同龄多的孩子来说更多一点。她找男朋友可能也是想得到别人的关注,想要有一个人能够疼她爱他,从而能够弥补由于父母不在而缺乏的爱。但是,在这个问题产生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使得问题上升到来家庭的矛盾。小琳与父母的不成功的沟通,小琳的刁蛮任性,父母的说话不栓花,都让问题想更严重的方向在发展。当然,家庭的问题还需要靠家庭来解决。那么现在,家庭的结构,成员之间的焦炉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四、案例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
首先,帮助案主解决现在这个状态的不正常的父母与女儿之间的关系,让父母能够整整了解到女儿的真实想法,并改变小琳对父母的态度,让小琳与父母之间多的矛盾烟消云散,关系能够越来越好。
其次,帮助小琳解决厌学的问题,重拾小琳对学习的热情,提高小琳的学习成绩。
最后,帮助案主理解作为父母的心情,同时父母也要理解案主的心情,让他们能够学会换位思考,消除彼此之间的不理解,改善父母与女儿之间的关系。
五、如何使用“结构家庭疗法”解决问题
(一)改善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一个家庭日积月累所形成的一种模式,每个家庭的结构也是不相同的。家庭结构是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角色扮演所形成的特有的结构,可以用来规定家庭成员的权利、义务和他们所处的特定的位置。这种结构隐藏在家庭成员之间,能够从这个结构之中了解成员之间的关系。一个好的家庭结构,对于一个家庭的成员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案例中小琳的家庭结构就不够完善,父母没有很好的扮演他们做为父母的角色,对小琳的关心度不够,而小琳也对自己的父母不够理解,这才使得矛盾产生。可以对小琳和她的父母进行劝解,让他们都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能够让他们都互相理解,了解相互之间的心理状况。
(二)运用“结构家庭疗法”的技巧
(1)改变家庭成员固有的沟通交流该方法,问题既然产生,必然是家庭成员的沟通交流出现问题,要寻求新的交流方式,帮相互家庭成员能够更好的沟通。
(2)鼓励每个家庭成员能够接受批评自我批评,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善,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也就能够及时改正,加强成员之间的信任感。
(3)鼓励将成员之间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点 也是很重要的,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够清楚对方在这个时候可能出现的心理想法,便于更好的理解体谅对方,问题也能够进一步得到解决。
(4)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实践表明,家庭成员的接触,能够增加对对方的好感,这样的话,互动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家庭成员之间要多多互动,这样有益于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
参考文献:
[1]马尔科姆·派恩.现代社会动作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Irene Goldenberg,Herbert Goldenberg.家庭治疗概论[M].李正云,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44~267.
[3]张薇.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家庭社会工作中的应用[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