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人的需要学说看新时代社会矛盾转型
2018-11-14■王雪
■王 雪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马克思人的需要学说的主要内涵
作为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基石,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对于人的需要学说马克思并没有专门的著作,而是散落在其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著作当中。而部分学者认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第一次出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叙述,文章中马克思提出,人的需要是基于自己的需要在物质社会中得不到满足才想要来对自己的需要进行普遍的解放。总结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论述,我们可以将马克思的人的需要学说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具体表现。也就是说,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然是有呼吸、吃饭、喝水等动物的本能,必然会对自然社会中的空气、阳光、水等有需要,而作为社会中的的人,也必然会对交往、尊重、爱等人的情感是有需要的。其次,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和差异性的。马克思将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另外,人的需要也是具有差异性的,不同地区的人的需要不同,不同阶级的人的需要不同,不同地位的人的需要是不同的,同一群人在不同时期的需要也是不同的。最后,人的需要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社会矛盾的存在也恰恰是由于生产的供给侧跟不上需要的需求侧,因此人的需要能够调控社会中的生产,导致社会的变革,甚至会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前进。因此,人的需要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
二、新中国历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马克思人的需要学说
由于人的需要是会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中国历次主要矛盾变化中也是体现着马克思人的需要学说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1956年中共八大上,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转变为人民内部矛盾,转变为“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这一表述虽然不甚准确,但也体现了人的需要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影响。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就影响了中国当时主要矛盾的变,这就体现了人的需求的社会历史性和层次性。
在1981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中,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又一次有了变化,在这次会议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并且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改变,直到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人民的需要是客观存在且在日益增长变化的,这体现了人的需要的层次性和发展性,而人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则体现了人的需要的社会性。
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马克思人的需要学说
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新的世情国情的的变化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由此,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求侧的变化
对于矛盾的需求侧来讲,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是对原有的人民的需求的一种拓展和具体化,更加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对于物质文化的需要,是指对于温饱的生存需要以及对于物质及精神满足的精神的需要,而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则不仅仅是对于物质文化这种硬性需要,还应包括爱、尊重、自由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说,新的矛盾的变化将人的需要的层次更加全面化了。另一方面,新的矛盾的变化是基于新的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从经济上来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在世界经济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人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消费水平普遍提高,希望追求跟高层次的消费,不仅仅是为生存和发展消费,更多的是为兴趣、理想消费。从政治上来说,通过几十年的政治文明的不断推动,中国人民便希望在政治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参与,希望得到更开放的民主和自由。从文化上来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在世界多样性的文明的影响下,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下,中国人民产生了更高层次的审美观,和跟高层次精神氛围,因此这种种社会背景的变化使得人的需求层次也发生了变化,同时,人的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也会推动社会的变化。比如,人们对于更高的收入水平的需求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大推手也正是因为当前的政治体制不能够以满足人民对于更高层次的政治自由和民主的需求。由此,社会主要矛盾的需求侧变化能够具体又全面的体现出人民的需求,更加真实的反映出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出人民的迫切需求。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供给侧变化
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的供给方是由“落后的社会生产”变为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是对于原有社会主要矛盾供给侧的一种补充和调整。首先,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世界形势和国内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经济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仍显疲态,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却仍有巨大活力,且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了强起来的时候了,而中国的政治影响力也不断增强,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进程也取得重大进展,另外,在文化方面,中国的文化也越来越被其他国家的人所接受和学习。面对这样的情况,“落后”一词已经不能够形容正在走向复兴的中国,因此“不平衡不充分”才是中国的社会生产状况描述。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也正是意识到中国有相当发达的地区,也有贫困的地区,有世界领先的领域也有相对落后的领域,正是意识到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人的需求是不一致的,同一地区对不同领域的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这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正是看到了人的需要的差异性。另外,认识到现在的发展是“不平衡不充分”的,能够促进国家政策的进行,比如“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行,和对不发达地区的帮扶等,这样才能减少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意义
首先,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加利于社会的稳定。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基于新时代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同时也更加体现了人民的主体作用,不仅是以人民的需要为需要,更是注重了当代中国较为突出的贫富差距的矛盾问题,更加关心相对发展落后的人民和地区。这样就能使社会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不管是相对经济上相对富裕的人民能够实现其更高层次的发展,还是经济上相对落后的人民能够获得温饱,矛盾的转变就是致力于使社会中的人民都能独立的获得起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使人们都能各司其职、各处其位的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
其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加利于调控社会生产。
在新的时代,中国人民的需要其实是在不断进化和发展的,那么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要求整个社会的生产要不断的调控。从人类社会的一开始,人就存在着需要,而人的需要的存在就会促使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当人的需要进一步发展,也就是产生了“奢侈需要”时,就会推动社会生产的调控,也就是抛出掉人类不需要的,进而生产人类需要的。对于新时代的中国来说,这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就是说人民的需要已经变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了,而不同的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对于有的人来说向往的是吃饱喝煖的美好生活,而对于有的人则向往更加公平的教育,还有的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得到为社会作出贡献等等,因此对于不同的需要,社会生产就要做出不同的调整。
最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加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之一,因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总是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就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调了人的个性和发展,不同层次的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应被满足,使人民能够通过追求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而不断努力,不要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素养,鼓励人们自由发展。另外,这种主要矛盾的变化同时也为经济上相对贫困的人们提供了保障。因此,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加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