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研究
2018-11-14张馨月
■张馨月
河北科技大学
一、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的底蕴
马克思主义“三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指明了道路,马克思主义“三观”是人类至今为止最科学的“三观”,决定着人生的目标与道路。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世界观是基于一个人对自然、社会、人生和精神的合理的、整体的、多样的认识基础上,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并且,人们处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时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有差异的。世界观不光是认识问题,也包含坚决信念和踊跃的行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第一次准确的揭露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于今为止最科学最先进的世界观。
(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
鉴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等不同,人生观也会出现分歧。马克思主义将人的本质还原到人与人之间本源性的感性交往关系,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人只有在社会性的交往关系中才能实现其价值,从而形成一种最切近人类最终关注的人生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以往俗气的利己的人生观区别的是,提倡人们要积极投身于人类解放事业,为了缔造一切人所获得幸福生活的前提而奋勉。
(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了价值观,价值观建立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理解、判断或抉择。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必然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产生真伪、善恶、美丑的评价和判断。它对人们本身活动的定向和调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人的自我认识,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
二、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变革时期,思想思潮繁芜丛杂、多国文化相互激荡,各种价值观念交融剑锋。这就必然会使如今青少年一定程度上呈现理想信念上的动摇,价值观念功利,生活态度庸碌无为的现象。因此,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三观”,这对青少年成人成才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树立青少年远大理想
开展正确的“三观”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引导青少年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结合在一起,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青少年光有远大理想是远远不够的,若是不用汗水作为代价,不用奋斗作为旌旗,那么远大理想便是幻想。这就要求青少年须踏踏实实,向着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努力去实现,只有拥有这种持之以恒、坚定不移的精神,远大理想终会变成现实。
(二)培养青少年高尚情操
开展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培养高尚情操。培养和指导青少年科学地了解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抱负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统一性逻辑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人生目的、人生态度等。只有教育引导青少年牢牢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才能使其更深刻的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用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
(三)坚定青少年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育人化人,可以强身健骨,培育有理想、有德行、有担当的青少年。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指南针与导航仪,是人发展的主心骨,是成长的永动机。所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育人化人,用共产主义修养心灵,就能培育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少年。“三观”教育的主旨是将党同国家的指导思想与当代青少年的精神理想实现共鸣,通过塑造正确的三观,使青少年能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维护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领导地位,矢志不渝跟党走,担当起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三、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目前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初高中在对中学生的教学环节中忽视了家校联动的环节,家长本位思想严重,家长都理所应当的认为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是政治老师,与己无关。首先这种想法直接导致了家长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过程中并没有开展有关马克思主义“三观”的思想教育部分,与学校的教育工作产生了断层;其次,学校教学理念存在偏差,当前我国初高中“教书”为主、“育人”为次的现象司空见惯,个别学校和教师以为只须把学习成绩提高就完事大吉,因此忽略了青少年的“三观”教育[1];最后是社会上不同意识形态的冲击,没有给青少年创造一个开展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的优良环境,没有关注青少年的精神成长
(二)完善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对策建议
向青少年开展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绝非一句空话,只有同青少年自身成长经历结合,及时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使青少年养成合理科学的思维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三观”运用渗透在青少年的日常学习、生活与成长之中,才意味着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三观的真正形成。
1、对社会而言
青少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生代力量,全社会要重视新时代青少年的精神成长,要为青少年营造出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的优良环境,无形中开展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当今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也越来越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青少年作为心智还未成熟的主体,对网络上的是与非、黑与白,还未能完全分辨清楚,这就需要国家与社会同心协力,保持网络教育的环境,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对学校而言
针对课本中丰富的“三观”教育内容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上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循序渐进、因势利导、追根溯源等多种教学方式。在课外活动开展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采用隐性的思想引领方式,发挥德育教育功能。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抓住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的有利时机。例如,老师有时会将一些同学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推荐给其他同学学习,如果这时该学生流露出不愉快的情绪时,老师就需要及时捕捉这一教育时机,帮助该学生树立乐于助人的正确价值取向,让该学生知道学会与人分享,会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和尊重。
3、对家庭而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善于利用和创设有益于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的有利时机,正确把握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的目标方向,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提供有效的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2]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不仅是针对青少年而言,对家长也是同样的。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缩影,什么样的家长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家长自身也是要具备正确的三观,才能够为青少年做出榜样,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的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