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金派姚腔”的形成
2018-11-14徐有明
■徐有明
烟波浩渺的瓜州南岸、钟灵毓秀的镇江城自古便是一片人文荟萃的沃土,有着层出不穷的艺术名流和传世名作。解放以后,一代扬剧宗师金运贵先生受邀从上海来到镇江,将自己的一方戏台从十里洋场的大上海迁徙至此。自那以后,古老的京口润州就成为了扬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重镇。时至今日,金先生和她创立的金派艺术依旧是最具知名度的名家和最具代表性的派别。此外,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金先生的嫡传弟子姚恭林老师可称为江苏戏剧届、乃是整个江苏文艺界的一面旗帜,他在金派艺术基础上改良,和润泽的“金派姚腔”备受几代扬剧从业者和基层观众的青睐和追捧。纵观当今的扬剧生角人才队伍,十之八九都是在沿袭着姚老师的创作思路,去尝试着不同人物的刻画,金派梳妆台、金派数板等经典曲牌几乎会出现在任何一台扬剧演出中。鉴于此,笔者拟探讨在“金派姚腔”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几个因素。
经年累月的舞台实践过程中,金先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艺术精华传授给姚恭林老师,日益丰满着姚老师的艺术羽翼。正所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师徒二人不仅在身段展示、嗓音条件等方面具有着诸多先天的共同特点,而且有着趋同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这也让她(他)们能迅速成为亦师亦友的亲人和朋友,姚老师的艺术之路也得以越走越宽、越走越迅捷。作为领路人和授业恩师,金先生对姚老师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十五贯》到《二度梅》,从《红楼梦》到《西厢记》,一出出经典剧目的打磨和编排过程,就是姚老师练就自身过硬艺术技能的过程,一个个经典唱段的学习过程,就是姚老师日益提升自己唱腔水准的过程。笔者认为,如果没有金运贵先生的悉心教诲,姚老师就不能很完美地继承师傅和最原始的金派艺术,进而就不会有姚老师越来越宽广的发展空间,更不会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姚腔”艺术。
金先生是引领姚老师叩开了艺术之门的伯乐,但姚老师能不负众望地成为驰骋疆场的千里马,另一个原因还是源于自身的扬鞭自提。如果说金先生在唱腔上给予了姚老师灵感和点拨,那么对于形体的塑造、对于舞台表演力的提升,更多的还是姚老师自身的追求和探索。事实上,扬剧作为地方剧种,演职人员更多的还是对唱腔的把握,即如何将大段经典唱腔拿捏得当,进而与原唱相媲美。如何在演唱中既体现出激情,又体现出扬剧的本味等。以金先生为代表的老艺人确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值得扬剧人仔细体会和揣摩。
姚老师能脱颖而出成为大师级的艺术家,更值得赞许的是他在舞台表演方面的深厚造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姚老师逐渐成为了原镇江市扬剧团当仁不让的台柱子,他一方面丰富和完善着金派的声腔架构,形成了自身柔润婉转的演唱风格,另一方面,他不断学习舞台表演方面的知识和技艺,在会唱戏的同时更会演戏,切实做到了唱念做打的全方位进步。笔者认为,这种理想理念和舞台实践在扬剧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超前和革新,也将扬剧的综合舞台艺术水准向前推了一大步,使得扬剧有了一个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扬剧从此不仅是耐听的地方戏,更成为了耐看的舞台剧。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及九十年代初期,镇江扬剧团及整个扬剧都步入了相对萧条的低谷。种种原因,镇江市扬剧团经过改制后不复存在,姚老师依然没有停止对扬剧的传承和发展。在相关方面的支持下,他和原江苏省扬剧团的著名二胡演奏家卢小杰、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朱余兰组成了日后被誉为“铁三角”的创作阵容,为观众录制了《三试浪荡子》《孟姜女》《狸猫换太子》《梁祝》《庵堂相会》《孔雀东南飞》《韩湘子戏妻》等大量经典作品,在姚老师的扬剧生涯,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铁三角”时期的姚老师正直艺术生涯的巅峰,唱、做能力都已达到了省内无出其右的境地,加之卢小杰、朱余兰两位省团艺术家珠联璧合的烘托与配合,彼时的作品本本都是经典、出出都值得回味、句句都体现着姚老师对扬剧与众不同的认知和领悟。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支撑角儿的毫无疑问是那些享誉内外的作品和最具代表性的唱段。姚老师在他辉煌灿烂的舞台生涯,横跨数个行当,留下了不胜枚举的人物形象。但最让姚老师声名鹊起的,毫无疑问还是《珍珠塔》和里面的主要角色方卿。每个剧种、每个艺术家或许都会留下彪炳史册的名剧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但如姚老师这样将一个人和一个角色划上等号的真的很难能可贵。尽管《珍珠塔》里方卿的扮演者数不胜数,尽管“三年前”这样的唱段被一次次的传唱,但观众提及《珍珠塔》,提及“三年前”时,脑海里只会出现姚老师一个人的身影,这就是角儿的魅力。能达到这样的成就,在整个江苏乃至整个华东的艺术圈中也为翘楚。正是有了这样一台戏,这样一个深入人心的角色,“金派第一小生”的美誉才不再浪得虚名,“金派姚腔”的说辞也就显得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姚老师和他的“金派姚腔”艺术,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积淀而成的,是观众和一线演员自发选择的,与任何的评奖评优无关,与任何的虚名无关,这是姚老师半个世纪艰辛付出的一种回报,值得我们所有青年演员学习和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