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终结者》看美国科幻电影叙事范式
2018-11-14熊炜
熊 炜
(江西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8)
科幻电影因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未来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畅想而始终受到观众的欢迎。在这方面成就最大、佳作最多的无疑当属美国科幻电影,乔治·卢卡斯、詹姆斯·卡梅隆、史蒂芬·斯皮尔伯格、雷德利·斯科特、克里斯托弗·诺兰等无不以兼具传播广度和艺术深度的科幻电影成为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应该说,美国科幻电影的成功,除了整个好莱坞电影帝国在物质技术和宣传推广上的支持,与其在精耕细作中选择的一套叙事范式是密不可分的。以下以卡梅隆的《终结者》来对此进行详述。
一、因果关系的逻辑
好莱坞类型片的叙事特征被总结为:“第一,观众和片中主人公一样,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此种不确定性为情节设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二,主线索呈线性发展,符合最广泛观众的观影需求,同时也符合好莱坞强戏剧性的叙事结构。”好莱坞对戏剧性的要求使得其电影多以因果关系为逻辑,以时间顺序展开一系列时间、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行为都有较为合理的动机。在因果关系中,情节逐次递进,从开端再到发展,从一个个小高潮,再到大高潮,最终以一个完满的结局完成闭合叙事。
例如在《终结者》中,在未来的世界中,地球已经被人类研发的机器人“天网”所控制,这些机器人在拥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就开始反抗人类,甚至想把人类赶尽杀绝。人类作为地球原来的主人,自然不甘就此灭绝。于是在人类精英约翰·康纳的带领下,人类组成了反抗军。机器人则为了消灭这支反抗力量,派出终结者机器人T-800,通过时间机器回到1984年杀死约翰的母亲——当时还未怀孕的莎拉·康纳。于是约翰也派出了战士凯尔·里斯穿越回去保护莎拉。正是在一起对抗终结者的过程中,莎拉和凯尔相爱,莎拉怀上了凯尔的孩子,这也就是未来的约翰。观众即使暂时还不能接受时间旅行的概念,但是对于为何终结者要不顾一切杀死莎拉,凯尔为什么要冒着危险屡次帮助莎拉逃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在美国科幻电影中,观众往往能收获一个较为理想的圆满结局。如在《终结者》中,终结者被炸弹炸成了好几截,失去了对莎拉的威胁,莎拉转危为安,并且一个新的生命在孕育中。观众也松了一口气。莎拉的幸存也就意味着约翰布置的解救任务的成功。观众与科幻电影中的主人公休戚与共,最终一起迎来一个可喜的、情绪得到释放的结局。
二、繁音促节的情节
美国经典的科幻电影除了少数如《银翼杀手2049》有意放慢叙事节奏,以意境而非情节吸引观众,几乎都拥有紧凑无比的情节安排。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往往来不及思考,就被带入令人几近窒息的叙事节奏中,全程保持着对主人公命运的高度关切。
仍以《终结者》为例,在电影的一开始,观众先看到的是在“天网”统治下惨不忍睹的未来世界,这一远离观众生活经验的场景自然马上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随后时间线马上切到了1984年,三个主人公依次出场:首先是终结者T-800面无表情地出现,举手间就杀死了三个无辜的地球人;观众还为这残酷的情景而耿耿于怀时,凯尔也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并且与T-800之间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追逐戏,在前面情节的铺垫下,观众自然也为凯尔的生死而悬心;此时,莎拉·康纳的名字又出现在电话簿上,凯尔和T-800寻找的焦点人物登场。可以说,这个开头是干净利落的,三个主要人物迅速映入观众眼帘并且伴随着血雨腥风,并且T-800的无情、强力和残忍,凯尔的机智、勇敢等人物特点也很快为观众所掌握。一个具有悬疑感的开头就此完成,至此观众的注意力已经几乎都集中在了电影上。
其他科幻电影亦然。例如在罗兰·艾默里奇的《后天》中,极度严寒的到来没有给人类任何准备时间,北美温度以每秒十摄氏度的速度下降,主人公父子身边的人物一个个接着死去或受伤;《独立日》中电脑工程师戴维刚刚破译出外星人发出的信号,还没来得及经由自己的前妻通知总统,外星人就开始了对地球的攻击,总统组织空军反击,人类的力量对外星人来说却是以卵击石等,这些情节都让主人公手忙脚乱,疲于奔命,也让观众极为紧张。
三、缓急相间的“气口”
所谓“气口”,即换气之处。尽管科幻电影需要紧凑的、对观众有压迫感的情节,但这并不意味着观众的观影过程是始终紧绷神经的,否则观众会在视觉和心理上产生疲劳和麻木。美国科幻电影会特意设置“气口”,即设置情节的转换或暂停之处,让观众精神得到松弛,也使得整部电影的文戏和武戏合理搭配,人物情绪的轻重缓急得到交错,叙事具有节奏感。
在《终结者》中,T-800的一次对莎拉的追杀由于凯尔的介入而以失败告终,凯尔掩护莎拉到了安全的地方,T-800则在警察局大开杀戒,在自己受损后,对自己的躯体进行修复。这时候,莎拉和凯尔是安全的,他们不用与敌人发生冲突。因此,他们彼此打开心房,陈述爱意。这一段情意绵绵的文戏也就成了观众的心理缓冲期,为后来双方碰面,开始火爆的正面对决进行预备。与之类似的还有如《侏罗纪公园》中,在观众跟随乘坐直升机的主人公浏览非同寻常的努布拉岛上的场面,见识到令人叹为观止的恐龙之后,在恐龙失去控制,纷纷逃出电网之前,两个大场面之间是一段哈蒙德为男女主人公用科学原理解释恐龙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文戏。这段十分到位的解释化解了观众初看到恐龙时的惊异感,甚至会让观众觉得小恐龙十分可爱,同时哈蒙德自信的语气,对面面俱到的防护措施的介绍,也为后来恐龙的狂奔乱咬,践踏四方,将哈蒙德也吓得面无人色提供了一个具有反差感的铺垫。
综上所述,美国科幻电影基于以观众为中心的原则,产生了一种程式化的、具有可重复性的叙事范式,即以因果关系为叙事逻辑,设置紧凑而连贯的情节,并注意在紧张的叙事中夹杂舒缓、浪漫的情节和场景,最大限度地给观众提供欢乐。电影人在实践中,有时会进行适当“变奏”,但基本没有脱离这一范式的藩篱。这可以被认为是好莱坞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商业智慧,也是一种美学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