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价值与桎梏

2018-11-14周祥东张雅婷

电影文学 2018年22期
关键词:题材少数民族民族

周祥东 张雅婷

(1.内蒙古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2.内蒙古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21世纪以来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不断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形态,在文化、艺术、经济三个方面不断拓展,渴求谱写出一曲现代文明的乐章。相较于商业电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对人道主义的描绘更为深刻,对现代人精神的痼疾更为反哺。但在全球文化加速转轨的今天,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愈发呈现出“水土不相宜”的态势,在市场枷锁面前的一束光亮不断暗淡。艺术上的成就、“十七年”期间人民群众对它的欢迎不能成为民族电影面对市场化的护身符,在昨日今非面前、在深陷囹圄的辛酸面前,须认清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价值与发展时的桎梏,方能继续探索如何在文化、艺术、经济三个维度上实现它的自救。

一、21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影像发展

21世纪以来电影产业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产体制与产业结构均发生了重大改革,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电影的资助一去不复返,市场主导下的影视产业创作越发成为经济行为,电影的文化事业属性一跃转变为娱乐工业属性。2017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500亿,在金钱面前,越来越多的民企,诸如“万达影业”“阿里影业”纷纷进入影视行业,运用自身优势,试图在影视产业中赚取一杯金沙。由此,越来越多的电影为满足观众对电影的期待,一味追求视觉奇观、娱乐元素,以求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将电影艺术这个“商品”打造得更具有吸引力。

在金钱主义与娱乐至上的商业逻辑下,符合大众口味、起到娱乐效应的影片必定占据电影产业的半壁江山。少数民族电影从业者殚思竭虑、苦心孤诣创作出的艺术产品,因其肩负主流意识文化的传播、艺术手法的探索导致娱乐性降低,故此在票房的贡献中不尽如人意。票房的不如意也就代表着影片达不到投资方对资金回报的要求,投资者的“资金”也就必然敬而远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除了国家对民族电影的“公益性”资助外,企业参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拍摄则少之又少。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摄制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数量不足当年电影创作总数的5%。且不少打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旗号的电影只是“将少数民族的民俗作为大众文化语境下日常生活的消费官能,以空间化的形式给读者提供一种平面化的、无深度的一个又一个消费的场景”。

纵观21世纪以来纯正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大多是在意识形态、艺术探索、商业浪潮三者博弈之后,选择走向艺术化的道路,并逐步形成一个脸谱化的态势:一是凭借为西方描绘一个未知的、古老的东方异国风情而获取西方关注,以便在国外各类节展中斩获殊荣,借奖项之名来提高大众的关注度并且希望获取在中国电影市场通向成功的门票;二是努力展现本民族地区的风情与文化,渴求获取政府或者企业的资金投入。但无论如何博弈,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艺术价值依然凸显,它借助审美的翅膀实现了对民族文化景观的书写,成为电影拍摄艺术手法实践探索的先驱者。

21世纪以来,电影产业化改革不断深入,资本与市场日渐成为电影生产的主导性力量。为适应大众市场拍摄的电影固然能够成为票房收割机,而这种利益的收割却是以解构民族文化、消解核心价值观念为代价,这样的拍摄方式必定将中国电影市场带入浮躁与疯狂的局面。而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发展进程中不低俗、不媚俗、不庸俗,凭借对文化价值的自觉坚守,成了中国电影史册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坚守,正是电影行业的标杆,它也在21世纪不断拓展自身维度,既满足经济需要,又将文化属性、艺术属性沉淀,创作出经典作品。

二、民族影像发展的价值驱动

(一)对“边疆想象”建构的要求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各民族在国家社会生活中享有平等文化话语权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各民族相互交流的“活态”形式,是增进民族大团结的重要纽带。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来看,文化部在1956年文化工作的基本总结和1956年方针任务的报告中提出“努力增加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影片和少数民族语翻译片”。关于题材创作的要求可以看出,国家电影部门非常重视影视作品的少数民族题材元素展现,对“提高人民共产主义觉悟、培养人民共产主义品质工具之一”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从政策上予以支持。可以说,少数民族的文化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民众对“边疆地带”的想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语境下,电影是党和国家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的艺术载体,是宣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手段,而国家对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重视和大力推动无疑对其成长具有强烈的驱动作用。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依旧重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对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作用。他指出,抓民族团结,载体很重要,《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这些老电影,影响和感动了多少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讲话和文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国家民委、中国作家协会批准立项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工程旨在为每一个少数民族拍摄至少一部电影。在国家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大力推动时,它对边疆地区香格里拉式、桃花源式的生活描绘也不断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在人们文化精神匮乏的今天,民族影像凭借对民族清高文化气质的描绘,亦起到反哺现代人精神的旨趣,另外在引起观众对异域奇观的向往之情时,也加强了大众对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文化生活想象,完成了民族团结的重要任务。

(二)民族文化品性的展现与传承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一体化不断纵深运行的当下,世界各国文化越发呈现出交融、消解、趋同的特征,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与历史被同化,越来越多的民族迷失了自我文化的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作为现代文化产业中最为奇光异彩的一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文化消费品,它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描绘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现如今我们已经跨入影像时代,民族文化的价值必须借助影像媒介才能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21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更是将民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2010年上映的蒙古族题材电影《圣地额济纳》讲述了从1958年起内蒙古额济纳土尔扈特族人民把自己5万平方公里的美丽牧场奉献给祖国航天事业的历史故事,体现了蒙古族人性的美好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如在2015年上映的电影《狼图腾》中,未经人类开发的草丰水美的内蒙古草原镜头给人以心之向往,树立了内蒙古草原的亮丽形象。纵观近70年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无一部不是对自身民族进行映演,它们以油墨般的手法,浓墨重彩地书写着本民族的特质文化,表达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念。

(三)在艺术与学术上的话语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艺术与学术上的探索永远走在其他类型电影的前列。可以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逐步走向艺术化的道路中,诞生了一批又一批在艺术与学术上堪称经典的影视作品,历经近70年的发展,它们形成了自己深厚而独特的美学传统。《图雅的婚事》荣获第57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荣获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金麒麟奖(提名)、《碧罗雪山》荣获首届“纽约中国电影节”最受观众喜爱导演奖、《诺日吉玛》荣获俄罗斯第3届雅库茨克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演和最佳摄影奖、《童年的稻田》荣获摩纳哥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神性的天空》入围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一批又一批优秀影片在艺术领域的成就,可以说是中国电影艺术文化格调的展现。在大众文化日益强势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艺术性话题则不再被人关注,大众关注的永远是商业电影所建构的视觉影像和大片质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由于肩负意识形态的重大命题,肩负着国家形象的建构,肩负着电影艺术理想与美学内涵的探索精神,故此在娱乐至上的今天,游走在观众审美的边缘,成为被所谓“主流”电影市场抛弃的一员。但抛开市场而言,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艺术价值与学术话语也依旧能够赢得民族话语。

三、民族影像发展的桎梏与无奈

(一)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现象

从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开始,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就成为中国电影史册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它在不断满足大众审美口味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电影艺术的表达,狂揽众多奖项。从《内蒙人民的胜利》于1952年在A类电影节之一的捷克斯洛伐克第7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荣获编剧奖开始,到《八月》于2016年在第53届中国台湾电影金马奖荣获最佳剧情片奖和最佳新演员奖,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成为少数民族鲜活的文化和历史记忆的同时,不断走出本民族、走出国度,在国际节展上绽放光彩。经过近70年的发展,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新生力量,凭借清醒的少数民族文化表达视角获得无上荣耀。但是,影像记录的是一个民族的镜像,它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根脉,本民族的文化历史话语并不能够让所有人理解。且不谈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走出国门、面向世界传播,就单单面对国内观众,也容易产生“文化折扣”。正如学者闫伟娜对鄂温克族纪录片《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的评价:“对于大部分汉族受众而言,这种文化与身份的边缘化是他们从未体验感知过的,因此很容易将整部作品作为一个普通的异域故事读解,并不能引发他们对其民族文化命运和主人公精神世界的深入思考。”故此,在社会集体浮躁狂欢、大众崇拜娱乐的今天,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对本民族文化的展现在引起大众奇观从而观看影片的同时,也可能是其阻挡电影的文化属性进行民族特色价值观念传播的重要存在。如何能够找到文化公约数、找到文化的交叉地带?是摆在21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微电影技术与艺术的探索

近年来,微电影的创作井喷式发展。无数大电影从业者纷纷转入微电影行业,凭借对大电影拍摄积累的经验,在微电影行业如鱼得水。优酷推出的大师微电影,成功地吸引了大批流量,成了众所周知的品牌。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也在这个时代迅速发展,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纯正的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作品虽然没有像优酷“大师微电影”那样获得大量点击率,但它的确给予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热爱者一个表现自我观念的机会。在这样的语境下,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貌似有了一个属于自我的空间,众多民族影像热爱者在这个时代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记录下身边的美好。但是微电影的形式并没有给予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流量和关注度,它们在微电影市场的流量竞争中也败下阵来。以彝族题材微电影《戛洒往事》为例,这部微电影虽获首届大学生微电影节最高奖——业界竞赛单元最佳微电影奖,但网络播放量却未能突破十万。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也逐渐走向艺术化的道路。在微电影蓬勃发展的今天,为了顺应时代要求,为了创作更多微电影,不少少数民族题材的微电影也逐步向资本靠拢,被资本裹挟,在互联网经济的浪潮中迷失自身的属性,沦为营造民族奇观的商业品。

(三)资金的缺乏

不得不说,时至今日的中国电影市场存在大量问题,550亿票房掩盖的是畸形的、病入膏肓的电影市场:一方面是票房的繁荣、影院数量与银幕数量与日俱增;另一方面,是没有任何电影文化素养、没有任何核心价值观念表达的电影充斥市场。就商人在金钱面前逐利的本性而言,投资小、高回报的电影是其首要选择。资金,是一个电影剧组拍摄最为需要的支持,没有资金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则为无稽之谈。从国有电影企业走向市场的那一刻起,国有电影集团就已经被深深打上企业的烙印,从市场经济角度讲,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赚钱,而非为了社会责任感、为了慈善。纵然“国有”二字能够让电影集团存在些许社会责任感从而投资民族题材电影,但这并非是一劳永逸的办法。在消费主义盛行、市场经济甚嚣尘上的今天,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因无法像其他片种那样给予投资方以直接高额的利润,故此要求企业投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一种奢求。几年来火爆银幕的电影其投资大多上亿元,例如《战狼2》投资2个亿、《红海行动》投资5个亿、《捉妖记2》投资9个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投资规模则难以与之相比。在这样的语境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产、制作、宣发等方面则会产生一定的问题,以至于其市场化程度降低。

(四)“赞助”背后却是幸福的烦恼

在21世纪的今天,部分企业对于金钱的追求几近呈现出一种疯狂之态。从电影到网络大电影再到微电影,资本裹挟着影视艺术的发展,给予金钱的背后是给影视艺术戴上一副“自由的枷锁”。在众多资本追逐利润的背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吸引的资金背后大多有众多条件,这些条件不仅仅使得电影无法正常融入市场化,甚至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艺术上的探索也就此缺失。不少商业化的“原生态”电影只是披着民族电影的外衣,在营造奇观镜像的同时,消费少数民族文化,这样的影片也终将成为社会低廉的点缀品。除了商业资本的投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投资方也时常带有国家色彩,当然这与电影的属性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可以说是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它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功利性。故此,国家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投资也是常态。然而对于政府而言,其资金的投入也并非是完全公益性、无目的性,政府对当地景色、风土、文化、精神面貌的镜头展现诉求,对官方浓浓重载的意识形态的深刻描绘,也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具有莫大的伤害。这样的诉求依旧损害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在其市场化进程艰难的今天,无疑是泼了一盆冷水。

(五)大片时代深陷囹圄的辛酸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电影既承载并发扬了戏剧艺术的叙事特征,同时又发展了电影艺术本身的特点——视觉奇观,而电影特技就是用来创造视觉奇观的重要手段。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的热度不断升温,一个毋庸置疑的电影发展趋势逐步呈现在大众面前:中国电影对于视觉效果的探索与运用成为这个时代电影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影像追求更高级的视觉效果和视觉冲击力。相对于好莱坞大片而言,中国电影的特效技术则呈现落后趋势,而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则更为落后,它对视觉奇观的营造则陷入囹圄状态,大制作拍摄民族题材特效电影首先在大量资金的投入上难以满足,其次到底能否适应市场化又是未知命题。以内蒙古民族题材电影为例,2018年上映的《战神纪》采用好莱坞式的影视工业化制作模式,在流程和细节上苛求最佳品质,并为此整合全球最优质的视效资源,与Tippett、Milk、Digital Domain等多家全球顶级视效公司展开合作。然而这样的影片却以3807.6万元收场,没有进入亿元俱乐部。即便是有众多明星参与、国际顶级特效团队加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大片时代也深陷囹圄,在市场化的进程中也难以满足观众口味。

四、结 语

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如风驰电掣般增长,文化产业的增速也越发迅猛。电影,作为文化事业中深受大众欢迎的艺术样式,也在经济浪潮中由最初的单纯的文化事业转变为拉动GDP的娱乐工业。娱乐、消费、视觉、明星、话题等能够吸引大众的电影成功进入亿元俱乐部,成为金钱利益的收割机。对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精神进行书写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则呈现出潦倒之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虽然在现代化的今天很难在经济领域获取成功,但是它对艺术的探索、在艺术上的话语依旧不可忽视,它对民族文化的描绘无疑是冲淡和中和了对现代化的迷思,对大众进行了精神上的教育反哺。通过在文化、经济、艺术上的不懈探索,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必定能实现在市场经济中的突围,赢取大众美誉,同时伴随大众审美的逐渐成熟,也必定能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这类“边缘”话语容纳。

猜你喜欢

题材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