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活埋》的独角戏艺术

2018-11-14王子贤刘悦梅

电影文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活埋独角戏棺材

王子贤 刘悦梅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独角戏艺术是戏剧舞台上一度十分流行的戏剧样式。在几百年的发展中,舞台上的独角戏已经极为成熟,但是还鲜少有人敢于用独角戏艺术来拍摄电影。罗德里戈·科尔特斯的惊悚电影《活埋》(

Buried

,2010)堪称是当代电影运用独角戏艺术登峰造极的佳作。电影中自始至终只有一个人物,即身陷伊拉克的美国人保罗,而情境则是保罗被关在一口埋在沙漠里的棺材之中,保罗需要通过棺材里仅有的工具实现自救。电影以如此少的演员以及如此狭小逼仄的空间,加上少得可怜的道具,“折磨”着成千上万的观众。种种精妙的设计使得这部小成本电影赢得了观众的赞誉,也使得电影在导演、编剧和表演上分别受到了凤凰城影评人协会奖、西班牙戈雅奖和MTV电影奖的青睐。

一、独角戏艺术与电影

独角戏又被称为单人剧(One Man Show),最早是戏剧舞台上的专有概念。从舞台艺术的角度来说,独角戏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技法成熟,形式多样(包括歌剧、哑剧、话剧等)的戏剧形式。抛开形式上的区别,不难发现,独角戏的核心在于,整部剧的戏剧情境是由一个演员来完成的,即往往是一个演员扮演一个角色,而这个角色是全剧唯一的角色(部分独角戏是采取一个演员扮演多个人物的方式来进行表现)。在独角戏中,无论是故事的发展,抑或是情节的演进,乃至人物自身多方面的成长变化,都有赖于那个演员的表演。因此,无论是从表演难度还是剧本设计的角度来说,独角戏创作的难度是极大的,而剧作本身的观赏价值也由此而来。

电影艺术中同样有独角戏的存在,但是与舞台剧不同的是,在建立一个假定性的叙事空间上,电影艺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电影艺术被认为拥有着两副古罗马神话中的“雅努斯面孔”,一面为“真实”,一面为“虚拟”,而电影的实拍以及剪辑能提供给观众的真实感是舞台剧所不能媲美的。电影甚至可以如实地再现一个可信的高度虚拟的空间,以使观众产生对主人公的共情和对故事强烈的审美期待。如在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

Gravity

,2013)中,主人公瑞安·斯通博士在一个人艰难寻求返回地球之路时,带领观众看到了浩瀚漆黑的宇宙、被碎片重创的空间站以及中国的返回舱等,技术造就了无与伦比的观影效果,观众仿佛也能感受到角色的孤独和绝望。但另一方面,电影艺术自诞生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也是视觉文化时代逐渐定型的过程,观众对于从电影银幕上获取奇观的要求如此迫切,以至于独角戏单纯依靠一个演员的独白、表情以及动作来搭建叙事空间的艺术特色很难满足当代观众,观众无疑期待看到更为宏观的,拥有更多角色参与的景象。同时还有必要指出的是,相对于早已经被现代主义影响了的,荒诞剧已经有了一席之地的舞台艺术而言,电影这门更为大众化的艺术是难以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剧目一样抛弃连贯、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性格鲜明的人物的。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故事片往往被默认为必须有清晰可辨的叙事逻辑,以及有头有尾、有起有伏的结构。荒诞和无意义并不适用于大多数电影。这也就使得敢于用电影来尝试独角戏的演员和编剧需要对各自的专业技巧有着相当骇人的磨炼。早年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巴黎最后的探戈》(

Ultimo

tango

a

Parigi

,1972)可以视为双人戏的一种尝试,但就角色和叙事线来说显然都并不纯粹。到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Life

of

Pi

,2012)时,观众已经能看到颇为接近独角戏的由“一个男孩和一只虎”完成的故事。船难让主人公的孤身一人顺理成章,人与虎在缺乏食物的海上和平相处这一点保障了叙事不至于松散和寡淡,而现代的视效技术更是能让电影呈现出一帧帧绝不会让观众疲惫的瑰丽壮观的景象。但在漂流前后必要的开头和结尾也使得电影就独角戏意义上来说也不够纯粹,独角戏只是这部电影“虎头猪肚豹尾”的“猪肚”。而科尔特斯则在自己的长片处女作中,凭借“一个男人和一口棺材”精准地完成了戈达尔的任务。

二、《活埋》的叙事与戏剧性

如前所述,当代观众对于电影叙事的要求还是无法脱离完整、连贯与合理这三项的。即使导演要叙述一个近乎天方夜谭的故事,也有必要给予观众足够的铺垫和结尾交代,以及人物合情合理的行动逻辑。在《活埋》中,电影的叙事主线便是主人公保罗·康罗伊的艰难自救过程。

在大抵明晰事态后,保罗先后致电911、家、FBI和自己的公司,通过求救介绍了自己的情况,观众也在保罗的报警中对叙事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求救过程中,恐怖分子先后三次打来电话对保罗进行要挟,事态也一次比一次严重,其中包括以女同事鲁迪的生命威胁保罗拍视频等,恐怖分子的电话成为情节推动的动力。观众也和保罗一样越来越紧张。而除恐怖分子之外联系保罗的还有救援小组,救援小组在叙事中的任务是完成给人以“希望—失望—希望—绝望”的转折。在人质救援组和保罗的通话中,保罗的命运是跌宕起伏的,然而就在观众目睹沙子逐渐将棺材填满,电话中传来救援组已经发现棺材的声音,以为保罗有救时,救援组救出的却是另外一个人,保罗终将奄奄一息地死去。电影叙事就此结束。

只要对独角戏电影进行一定的整理便不难发现,求生母题是独角戏电影导演青睐的题材,主人公身陷千钧一发的险境,缺乏依靠,命悬一线,此时“独角”不仅合情合理,且也给观众提供了最大的审美期待,即主人公最终能否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这方面较具代表性的电影除了之前提到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外,还有如弗朗西斯·劳伦斯的《我是传奇》(

I

Am

Legend

,2007),科学家罗伯特为丧尸“夜魔”所包围,邓肯·琼斯的《月球》(

Moon

,2009)中的主人公山姆·贝尔孤身一人在月球上工作了三年,并且被公司高层拒绝了返回地球的申请等。在这样一种极端情境下,主人公的行动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尽可能地延续自己的生命,为此主人公便不得不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一切物资;二是在求生的同时接近真相,或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如罗伯特的科学研究,山姆对克隆人秘密的发现等。但是在《活埋》中,相对于《我是传奇》和《月球》而言,保罗身处的空间要更为恶劣,即一口棺材,不仅活动范围狭小,且棺材本身就与死亡挂钩。保罗无端地被投入这一空间中,始作俑者的敲诈勒索意图已经十分明显。为了保证情节能够一波三折,科尔特斯安排棺材中有荧光棒、打火机以及一部手机,甚至为了使保罗的求生之路有更多的意外,科尔特斯还让棺材里出现了蛇,让保罗与之斗智斗勇。手机显然是让保罗与外界进行联系的。独角戏中不能缺少主人公和他人的交流,如丹尼·博伊尔的《127小时》(127

Hours

,2010)等莫不如此。然而手机的信号却是时有时无的,且电量终有耗尽的一刻,打火机尽管能够照明但是会加速棺材之中氧气的消耗,即使保罗不使用打火机,棺材中的氧气也最多能延续他一个多小时的生命。观众对于导演将对故事进行怎样的填充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预判,即保罗将怎样利用这些有限的工具联系外界的救援力量。另外,保罗将怎样根据蛛丝马迹来发现将自己置于绝境的人是何人,这样一来,故事的紧迫感和戏剧性就已足够。

三、《活埋》的人文情怀

独角戏考验的并不仅仅是演员的表演分寸以及故事的离奇曲折,在独角戏中,人成为矛盾集中的对象,对剧中人的关注其实也是对人类、对世界和人关系的关注。独角戏中“人物常常下意识地陷入沉思……想竭力搞懂宏观的宇宙空间与微观的周围世界共存的奇特形式”。因此,人文情怀对于独角戏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作为一部优秀的独角戏,《活埋》中语言的表现性以一种能量集中爆发的方式感染着观众,而在观演交流的过程中,观众除了全心全意地为主人公的境遇感到紧张、恐惧等外,还能得到更高一层的人文关怀启发,这也是《活埋》更加突出的审美价值所在。甚至这种人文情怀能对剧情逻辑性上的欠缺进行一定的弥补——由于主人公遭遇的特殊性,电影中的大量细节往往是经不起推敲的,电影导演必须让电影中事件的个例意味不那么明显,将观众引向对更广泛、更切身问题的关注。与之最为类似的便是探讨了当代人诚信、正义和良知问题的,带有赎罪意味的乔·舒马赫的《狙击电话亭》(

Phone

Booth

,2002),这一类电影都在“悬疑猛片”的外衣之下,通过一个紧凑的故事直击人性或社会问题让观众有所思考,避免观众产生电影故弄玄虚之感。

首先,《活埋》隐晦地探讨了伊拉克战争问题。在电影中,保罗因为经济困难而不惜到战火纷飞的伊拉克战场给CRT公司开卡车谋生,这也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由于他的美国人身份,他为民间反对派武装绑架,置于求生不得的境地中。保罗本人的遭遇代表了美军占领伊拉克后的困境,他作为无辜的守法公民却为当地人敌视,成为恐怖主义的牺牲品,这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尴尬地位造成的。

其次,《活埋》展现了人类社会当下的弊端。保罗使用手机乃至网络视频来求救,甚至可以打越洋电话,在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通讯科技之下,他与外界的联系原本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保罗最终依然没能获救。他所在的CRT公司对他极为冷漠,当保罗作为员工出事时,公司第一时间想的是找出合同中的免责条款来避免惹上麻烦,而当保罗又向美国的政府部门求救时,尽管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断给予保罗安慰,但是在行动上却没有实质性进展,拖沓敷衍的处理流程和程式化的语言令人绝望。为人和世界的沟通提供便利的现代科技原本应该是人类的福音,但是在保罗急需救助时,由于人情冷暖,现代科技却显示出了无力的一面。

最后,电影还再一次地强调对家人情感的重视。这一点与罗伯特·泽米基斯的《荒岛余生》(

Cast

Away

,2000)是类似的,主人公查克在流落荒岛时才后悔平时冷落了女友。而在《活埋》中,保罗也是在绝望时才流露出了对亲人的真挚情感,他和妻子的关系有所缓和,并且在手机电量有限的情况下依然联系了在养老院中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对家人的留恋本质上也是他对生命的留恋。

诡异精妙的《活埋》的故事从头到尾都发生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场景,即沙子中的棺材里,主演瑞恩·雷诺兹一个人完成了全部的表演。可以说,《活埋》给观众呈现了大胆的创意以及新颖的拍摄手法。更为值得强调的是,电影中有着人文关怀的内核,这些“多”弥补了角色和场景、道具的“少”,在90分钟内,观众始终保持着神经紧绷的状态,丝毫不觉得沉闷枯燥,并且在电影结束后能够有所思考。尽管《活埋》表现得如此接近尽善尽美,但通过对其剖析不难发现,其技法并非不可复制的。可以说,《活埋》对于有志于从事小成本电影创作的电影人来说,是有教科书意义的。

猜你喜欢

活埋独角戏棺材
告别“独角戏” 奏响“大合唱”——关于秦皇岛市抚宁区综合调解工作机制建设的路径思考
“官财”的故事
活埋和埋活
货比货
环境监管:变“执法独角戏”为“监察大合唱”
“独角戏”领唱五大联赛
Passage Six
不让“独角戏”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