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视作品中看古村落的生活态营造
2018-11-14牟婷
■牟婷
一、影视作品中的古村落人情化空间
苏州东山是国家5A级景区,也是一个绝佳的天然取景地。近70年来,曾有180多部影视作品在东山拍摄取景,包括大家熟悉的《橘子红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被国人熟知的电影电视剧。顺着村落中王鍳故居往后山走,满山遍野的桔林就是《橘子红了》的拍摄地。电视连续剧《画魂》《橘子红了》、电影《小城之春》都在这里搭景拍戏。现在王鏊故居仍保留着一处拍《小城之春》留下的花园。园里的枯树、亭台楼阁均为田壮壮为拍《小城之春》而搭的景。这些影视剧作品中,都艺术化地体现了村落生活中的人情化的交往方式和生产生活观念。
人情化空间,是芬兰现代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所倡导的,他所倡导“建筑人情化”理论,在建筑史上有深远的影响。阿尔瓦阿尔托根据芬兰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自然气候条件,创造出很多亲近自然,体现人情味的建筑空间。作为人情化空间的代表是为珊纳特塞罗市实际的市镇中心,在市镇中心图的设计中,阿尔托根据坡地地形,将一组小体量的建筑围合成了一个合院式的组群。将房子围合成院子,是因为阿尔瓦阿尔托认为建筑围合成的院子如同一个港湾,院子虽是室外空间,却让人有受到庇护的安全感。这种空间感和中国的四合院的空间意识不谋而合。
“将市政厅安排在高处,其南翼在其他建筑群体的层层簇拥中缓缓浮出,在通向市政厅的流线设计中采用了逐步发现的手法,使空间序列蜿蜒扑朔而不是一目了然,形成了移步换景、柳暗花明的空间清趣,整个建筑掩映在白桦林中,间或点缀着小块的草坪,加上建筑物宜人的尺度和配合得体的材料运用,显示出一种随意和亲切的气氛。”而在整个镇中心建筑的色彩运用上,建筑师选用了红褐色的砖块,这种暖色调使得地处北欧严寒之中的城市,产生一种温暖的色调。芬兰靠近北极圈,昼短夜长,冬季十分漫长,在长期的寒冷和黑夜中,人们的心理情绪往往比较压抑,而色彩可以影响了人的心理情绪,温暖的红色砖块,既是当地的常见建筑材料,也使的建筑群体组团在寒冷的自然环境中,更加温暖和贴近人的心理向往。合院式的空间布局和地方性的设计倾向和材料运用,是设计师对于人情化空间的诠释。那么这对于我们古村落的空间审美有一定的启示。
古村落,也是一个本身由人情化空间所维系和形成的聚落。在我们的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格局却是格格不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诗词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所描绘的古村落的人情就是由这种邻里街坊关系所维系。
这种人情化空间包含了居民们的交往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传统生产方式,结合由宅到院到街巷到村落的传统空间格局,共同构成了传统的人情化空间氛围。而现在的古村落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商业开发的冲击下,丢失了这种邻里交往关系,传统的空间范围、居民的生活方式被冲击的七零八落。只剩空间没有人情。村民集体搬迁,只有建筑空间在,一旦只见物不见人,古村落就失去了“烟火气”的滋养,如同古村落失去了灵魂,必然走向衰败。
那么还原这种人情化空间,应该致力于对历史场景的解读和恢复,剔除当下主流的文化经营和群体性介入,这种模式直接破坏了传统的人情化空间,还原人情化空间,就应该从客观的物质空间环境到传统的生活交往模式两方面进行修复。
二、影视作品中的公共空间与村民归属感
古村落中几乎所有的人际交往,聚会模式都在公共空间中产生。在苏州东山、西山众多古村落中,公共空间的类型丰富,比如甪里和东、西蔡村有建筑风貌保存很完好的祠堂;有尺度事宜,街巷通幽的古街;比如后埠村和杨湾村,有围绕宗祠、戏台和古井形成的团块状形态的公共空间;也有随街道和河流形成的带状形态的空间。形态丰富。
最有名的应该是西山明月湾古村的入口空间,电视剧《何以笙箫默》曾在此地拍摄取景,影视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村落入口的古樟树。村落入口空间中的标志性景观是一颗千年古樟树,经常会在各类摄影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出现。这颗古樟树已经有1200多年历史,一直矗立在村口,树叶茂盛,覆荫近一亩,是船家休息,村人和游客纳凉的公共空间。千百年的时间内,古樟树历经磨难,主干被火烧过,被雷劈过,几次三番被日寇被歹徒砍过,都在村民的尽力保护下生存下来,枯干又发新枝。这颗古樟树所营造的村口的公共空间,无疑是村落中与村民最有感情,最有归属感的空间节点。
这种人情化空间,包含了居民们的交往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传统生产方式,结合由宅到院到街巷到村落的传统空间格局,共同构成了传统的人情化空间氛围。那么还原这种人情化空间,应该致力于对历史场景的解读和恢复,剔除当下主流的文化经营和群体性介入,这种模式直接破坏了传统的人情化空间,还原人情化空间,就应该从客观的物质空间环境到传统的生活交往模式两方面进行修复。
三、影视作品中对古村落文化自信的帮助
影像记录技术的出现及发展,让更多的普通人认识并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对于村民们提高文化自信有极大的正面影响。能够唤起对家乡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自豪感。正是因为传统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村落的生存活力。古村落的生活态是基于传统的生产方式为根基的,以及与之成套的思想观念、制度礼仪等构成的生活方式。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了村落生活状态。
简而言之,什么是古村落的生活态?就是在这么一块地,有这么一群人,用这样的方法种这样的粮食,说这样的话,喝这样的酒,唱这样的歌,跳这样的舞,才会有了这样的村子,盖这样的房子,穿这样的衣服,用这样的家具……我们欣赏得如醉如痴的粉墙黛瓦幽香古巷,都是这些内在生命力的外化、物化,共同形成了多元化的生活态。传统村落之美,其实最深层的是传统生产之美。
在古村落中拍摄的影视作品,主体往往会体现村落日常生活、文化制度、生活生产方式,并且用这些作为总体框架来对民族文化进行拍摄、记录和传播,甚至有些村民可以作为群众演员参与到影片的拍摄中来,这种影视活动必然推动其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而且这样的觉醒是双向的、互动的,是一种村民参与,主客位合作式的民间影像的生产方式。
而影视剧的播出往往对村落产生更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带动村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性村落生活态的保护和营造。在我们的实际保护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也仅仅做到维护古村落的外形,而通过各种手段,更进一步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解读,却才刚刚开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