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演《筱丹桂》
2018-11-14周三博
■周三博
从2016年开始,由苏州评弹团推出的全新评弹品牌“姑苏韵”系列演出活动已经是第7季了。这次“姑苏韵·秋·五子登科”由我们五位男演员挑起了一台2小时的演出。从最初选节目开始,我们就达成了一个共识和目标,即不是重在表现个人实力,而是要打好一场团体仗。其中,我们大胆地选择了《筱丹桂·鞭打金宝宝》这回书,而我担当起筱丹桂的角色,如何演绎筱丹桂,是对自己所有技能的综合考核。
三位男演员同台表演是评弹比较常见的形式。三位演员在台上个个能够独挡一面,有着相当经验的上手,且个个特色鲜明。但是在一回书中要如何衔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就需要下功夫去磨合了。从说书的节奏,说表的音色,表演的手法等等,大家都是一字一句地去推敲,细细地打磨每个动作和每个神态。而对于我来说,反差更大,要从上手位置转换到下手位置,且不能喧宾夺主,下手有着下手规矩,既要衬托上手,又要其如其份地展现自己。
在《筱丹桂·鞭打金宝宝》这回书中,筱丹桂这角色在表演的时候如何处理是最大的问题。起初,说书人基本都是男先生。所有的女性都由男先生演绎。男演员台上反串,不能给人一种低俗无趣的感觉。要恰到好处,这是关键所在。评弹表演不是戏剧表演一人一角色,而是不断地游弋在戏里戏外。演绎角色要到位,又要不失演员自身的气质。尺度的拿捏全在一言一行。在评弹表演中男演员台上反串,往往容易套用女性的外表特征,如“形体、言语的音调……”等等,这种表演看似容易到位。但往往只在其表,不在其内。时间长了,使人反感。我在演筱丹桂的时候,形体上动作不多,幅度不大,从点滴之中表现出人物特点。
从坐姿上塑造人物。看似细小动作却是可以展现人物,双脚与肩同平、双手放至膝盖处,头微微低垂。为什么要这样坐?因为我在演18岁的越剧名旦筱丹桂。筱丹桂只知道台上认真表演,毫无江湖习气。此时我在台上如果说单手搁置在半桌上,会显得太过于张扬,单凭这一点就不符合书中人物的性格。与徐佳伟的挥手告别,手型不能僵硬,不能使用兰花指,因为不是传统书目。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小指微微分开,使用现代女性的手型。挥手不过肩,幅度与肩平行,表现出筱丹桂女性的柔美。与张春帆的对话期间,身体微微背对张春帆,这样可以表现出筱丹桂无法与张春帆对视和正面交锋,也能表演出筱丹桂当时那种压抑的心情。手里的手绢紧紧捏住,让观众感受丹桂心中那种无声的反抗。
说表是整个一回书的经脉,如果说表出了问题,那么整个这回书就全部失败了。如何把观众带入书的场景,全在只字片语。
首先是从音色上的处理,是以气带声。我认为说表中过于铿锵有力,违背了书中人物的特点。然而对于气息的把握至关重要。过多的以气带声,容易让人觉得男演员有点“娘”。与张春帆对白的时候如何衔接是处理的难点。刚刚开始的时候,没有经过人物分析,我一声“叔叔”全部在角色以外,让人感觉不是筱丹桂,而是潘金莲。后来通过人物的剖析,了解了筱丹桂的人物特点,心里有了底。在衔接的时候我进行了处理,通过气息先接下对白,然后“叔叔”两字从齿间流出。这样可以体现出内心对张春帆的恐惧与怨恨,所以每每与张春帆对话时,始终是压抑着自己的声音。
其次,情感上在与张春帆对质的时候,绝不敢正视对方。因为心里对张春帆的恐惧,害怕机关败露,连累了徐佳伟,更害了金宝宝。筱丹桂始终微微低垂着头,但被提及在三轮车上挥手干什么时触及到筱丹桂的内心深处,我采用突然头抬起来,语气加重否认与人打招呼。最后在张春帆“讲故事”旁敲侧击,威胁筱丹桂不要再与心上人见面的时候,再一次刺痛了筱丹桂的内心。虽无对白,但从这简单的一阵紧张,让观众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在言语的抑扬顿挫和眼睛的睁眨之间,让观众体会到当时筱丹桂的内心。
唱是说的延续,是说的升华,这回折子中筱丹桂的唱段恐怕是最难处理的。开始的时候,刘敏老师建议用俞调演唱,这样和人物相匹配。当然男生演唱俞调也未尝不可。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就是嗓音的真假声转换。如果是演《西厢》张生等小生角色,那么正好符合。但是这次是演筱丹桂这样一位女性角色。男生的真假声不像女生,那么柔美衔接无缝。真声演唱容易特别刚毅,而假声气多了硬,气少了虚弱无力。选用蒋调,又显得太过明亮,与角色也不符合。如运用快蒋调演唱表达筱丹桂当时的心情又显得过于表面。最后,我大胆的运用了男生一般不会去演唱的女生流派丽调,声腔上符合男生的嗓音条件,与蒋调接近,可以借鉴唱法;音乐上,丽调唱腔的丰富,高低的转换,容易以声带情,更好的抒发角色的内心情感。特别是起板时先唱再弹,更能与说表有很好的衔接。当然,在实际演唱的时候,呼吸还是没有很好的控制住,以至于后面气息不够用。我相信在接下来的演出中,会不断的修正。
通过这几点,我把筱丹桂这一人物形象树立在观众面前,让大家了解她、同情她、爱上她。这回《筱丹桂·鞭打金宝宝》经过大家的努力,较好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评弹演员将作品展现给观众,不单单是照本宣科,而是要深挖书中人物的内心,要充分认识到,说好一回书必须从人物刻画上出发。而艺术上的成功必定有平面的理解,舞台立体的呈现,再回到书面形式小结的过程。我们演员应该在叫好声中不断地寻找不足,在批评声中肯定自己的成绩,方能炼就一个评弹演员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