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本土题材挖掘 抓好文艺作品创作

2018-11-14张璐源

剧影月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盐城二胡弘扬

■张璐源

盐城,位于江淮平原,黄海之滨。特定的地域方位、独有的城市历程,造就了盐城海纳百川、兼融并蓄的多元文化形态。近年来,盐城市注重文化资源的挖掘,从中开发出一批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这些作品先后获全国、省多项大奖,对弘扬地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凝聚全市人民的精气神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在传统文化中挖掘、汲取丰富营养

浩瀚的历史长河留下灿烂的文化。地处黄海之滨的盐城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二千多年的生存史,东西南北文化的交相辉映,为这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成为我们文化工作者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如从历史人物中发掘:2015年我馆协助创作的淮歌《千秋功堤》,作品讴歌了宋朝一代宰相范仲淹在盐城担任盐官期间,心牵民间疾苦,曾数次追着潮水实地丈量调研,历时10多年带领沿海人民挖沙筑堤,抗击台风,在茫茫黄海之滨筑起一条巍巍范公长堤,从此让饱受海水浸泡之苦的盐民得以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用他的智慧与辛劳践行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情怀。节目借古喻今,对当今人们特别是为官一任的各级官员产生一定的教育。二是从历史事件中发掘。在盐城里下河地区流传着很多倡导公道、申张正义的励志故事,这些故事对乡规民俗的建设很有意义。如描写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淮剧《清竹潇潇》就是歌颂明代文人侠士郑板桥不畏权贵,一身清廉的高风亮节。由建湖县淮剧团创作演出的历史淮剧《陆秀夫》,反映出生盐城的明朝著名宰相陆秀夫,他一生威武不屈、始终保持民族尊严,在国家面临灭亡的最后时刻,为保持民族气节,毅然抱幼帝投海一跳,为中华民族历史留下荡气回肠的一笔。作品搬上舞台演出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优秀教材,向人们传递了昂扬的民族精神。三是从历史故事中发掘。经过一代代人的口传心授,在盐城民间流传众多的历史民间故事,这些丰富的资源给人以启迪,让后人得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如由盐都区文化馆创作的民间故事《沈拱山》,就是写乡间才子沈拱山为维护民众利益,保护乡民权益与地方邪恶势力斗智斗勇的故事。这些故事深入到中小学讲授,收到显著的效果,对孩子们的成长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在红色文化中提炼、弘扬铁军精神

盐城,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有着重要位置。1940年皖南事变以后,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围剿,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在盐城重建军部,组建了由刘少奇为政委、陈毅为代军长的新的领导机构,由此开辟了盐阜区崭新的历史。在短暂的岁月里,铁军文化在盐城落地生根开花,弘扬激荡。为更好的挖掘这一珍贵的革命文化资源,我市的文艺工作者将创作的目光聚焦在红色文化的提炼之中,使创作取得一定成果:一是舞剧演出多姿多彩。日前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的原创舞剧《烽烟桃花飞》,就是文艺工作者通过深入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该舞剧以1941年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后,华中鲁艺师生在盐城抗日根据地学习、工作和战斗的历程为背景,以一群文艺战士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不幸陷入日军重围,在建湖北秦庄壮烈牺牲的真实事件为史实,讲述了皓、萍、仪、轩4位热血青年,冒着城市遭受日寇大爆炸的纷飞炮火,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从四面八方汇聚盐城,来到华中鲁艺投身新四军战斗行列。作品用艺术的手法,描写他们与老百姓鱼水相依,生死与共,在硝烟弥漫的烈火中反抗侵略者,传送革命文化。从当年的青春学生到革命者的脱变,从文弱书生到成长为坚强的新四军战士的华丽转身。舞剧成功地再现了70多年前那段火热、激情,悲壮与辉煌的抗战历史。观看此剧,让人们的心灵深处无不受到震撼,华中鲁艺新四军战士们那段永难忘怀的记忆将永远地镌刻在历史丰碑之上,而受到世人敬仰。二是歌舞综艺浓墨重彩。现代综艺歌舞《铁军颂》,以皖南事变为依托,描写了新四军在盐城组建抗日政权、子弟兵与老百姓心心相映的鱼水深情,歌颂了老一辈革命家为抗战沤心沥血的崇高情怀,再现了新四军这支文化军队带领根据地人民开荒生产,发动群众,团结战斗,为中国革命集蓄力量,走向民族解放的胜利的历程。观看演出,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能普遍受到红色文化的教育,从而激发为继承光荣传统,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与信念。三是影视创作特色鲜明。由盐城广播电视台参与拍摄的大型文献纪实片《铁军1941》,作品以史实为依据、以故事为依托,以革命历史歌曲为切入点贯穿,让人们在时空的跨越中感悟铁军精神,从而进一步认识盐城在中国人民现代革命史上的特殊历史地位,倍加珍惜老区这块红色土地上的光荣传统和弘扬老区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更好的去发扬和传承老区革命精神。这些不同艺术形式文艺作品的打造,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演绎盐城精神,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

三、在特色文化中熏陶、放大艺术效应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在千年历史长河中,盐城亦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域特色文化,这是一方水土独有的风情,特定的文化元素积淀。如今这些特色文化更是绽放绚丽异彩,演绎时代新的传奇。如,特色文化亮相国家舞台。地方风情音画《水边是我家》,以弘扬海盐文化精髓,彰显水绿文化特色为创意,以浓缩盐城两千多年一方水土所特有的民俗风情进行创作。剧中那一组组以歌舞、杂技、民乐等多元素的艺术呈现,再现盐城之方土地上的人民生生不息、勇于追求的执着精神,世代传承所形成的厚重不朽的文化。让人们得以近距离的感受盐城、认知盐城、回味盐城,目前该剧已成为宣传盐城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二是杂技艺术之花响誉世界。盐城市建湖县是我国三个半杂技故乡之一,“十八团”民间杂技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础。她集中体现了我国南派杂技的特点。近年来我市杂技文艺工作者注重艺术挖掘,着力做好培育创新工作,让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勃勃生机。艺术工作者从盐城历史上唐朝时期,一批有识之士以盐城大洋湾为出发点,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史实为资料,创作了音乐歌舞诗画《小桥流水人家》,作品以秀美江南为背景,以海上生活为载体,通过杂技演员高超的表演,为我们讲述一段凄婉唯美的故事,艺术的策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该剧自去年春搬上舞台,先后荣获第三届“精彩江苏”艺术展演月文华优秀剧目奖,现已在全国范围内巡演4个省份8座城市,观众逾4、3万人次,受到业界高度赞誉。三是少儿二胡成为文化品牌。东台是全国著名的少儿二胡之乡,全市每年学习二胡的学生达二千多人。二胡教学已成一朵的艺术之花。近年来围绕少儿二胡这一特色文化,该市创作了众多的少儿艺术作品。其中少儿二胡《在灿烂的阳光下》《瓜儿熟了》《天仙情缘》《湿地流韵》等作品先后获省“五星工程”金银奖、全国农民艺术节一等奖。2017年10月,东台少儿二胡还登上央视CCTV-3频道《群英汇》舞台,这些从生活中积累与创作的作品,地域特色鲜明,时代气息浓郁,彰显盐城精神,因而都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与欢迎。

历史与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血脉与灵魂,文艺精品创作是构成城市综合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告诉我们,只有贴近生活、深入基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创作的题材才能接地气,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好的作品一定要有生活基础,关健要善于去发现、去提炼。今后,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为指导,以更加开阔的胸襟,更加高远的视角,注重本土文化的挖掘打造,在传承中发展,在弘扬中创新,为创作更多更好能接地气、弘扬时代正能量的优秀作品而努力。

猜你喜欢

盐城二胡弘扬
洞腔随想二胡独奏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小议二胡艺术改良创新下的思考与实践
老头子的二胡
我的二胡梦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