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
——以三都水族自治县水书习俗为例

2018-11-14

电影评介 2018年23期
关键词:水族习俗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经过岁月沉淀保留到现在的文化财富,见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由初级走向高级的过程。水书,水族称为“勒睢”,是水族古文字、水族书籍的通称。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水书习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书习俗体现了水族祖先的智慧,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对于后世学术研究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纵观三都水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由于地理条件限制、经济基础落后、口传心授等因素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亡的境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新媒体时代到来了,新媒体崛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挽救带来了希望。新媒体传播成本低、受众范围广、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运用新媒体传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将为水书习俗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三都水族自治县水书习俗传播局限性的原因

(一)传承方式较为封闭,限制了水族习俗的发展

三都水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经济发展水平低、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综合素质低,自古就有多子多福、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中国传统生育观念,水族女性社会地位较低。在水族村落,“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已久。所以,水书习俗自古就有“传男不传女”的规矩。水书先生在传授水书习俗的过程中,多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两种传承方式为主,“家族传承”有“传内不传外”的传统。水书的使用关系到水书先生的切身利益,水书先生通常通过水书习俗为水族人占卜、趋吉避凶获得一定经济报酬。因此,在“师徒传承”中,为了避免“青出于蓝”影响生计,师傅在传授水书习俗时多有保留,使得水书传承时不够完整。相比之下,家族传承的完整性更高。

(二)流传版本较多,不利于扩大水书习俗的传播范围

水书习俗在流传至今的过程中,以口传、纸张手抄、刺绣、碑刻、木刻、陶瓷锻造等方式,保留下来的水书版本较多。在水书先生拥有的水书中,很难找到内容完全相同的水书抄本,而且水书先生们平时彼此之间并不来往,更不可能相互沟通交流水书习俗。水书先生的思想较为保守,为了保护水书习俗的秘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没有为水书文字统一的实现贡献一己之力,使水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不利于扩大水书习俗的传播范围。

(三)“活着的博物馆”——水书先生自身条件限制影响

水书先生是“水书习俗”的“灵魂”,离开水书先生,“水书习俗”的传承也将停止。据调查统计,三都水族自治县水书习俗的主要传承人水书先生大多数已至耄耋之年,年龄在80岁以上的占到了80%;文化水平普遍偏低,60%在小学以下;数量较少,1000人中只有1个人能独立运用水书习俗。水书主要通过水书先生口传心授以及抄录记载水族古文字形成水书文献的形式传承水书习俗,徒弟在师傅运用水书习俗时学习技巧,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够掌握水书习俗,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在三都水族自治区,年轻人大多数都外出务工,老人、儿童则留守在家里,使水书习俗的传承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二、运用新媒体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

(一)传播成本低、传播速度快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单一靠国家的重视、政府的扶持、传统媒体的帮助,只能够延缓其消失的速度。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保护机制促进传播,必须依托互联网和新媒体,可以实现迅速地将有关于水书习俗的信息传送到全世界各地。三都水族自治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是国家扶贫工作的重点,有31.47万的贫困人口,需要依靠国家的财政补贴维持运营。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广告虽然以秒计算,但传播成本动辄几十万、上千万,这对于贫困的三都水族自治县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能达到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新媒体传播成本低、传播速度快,为水书习俗的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只要拥有互联网并借助新媒体传播载体手机或电脑,花费很少的成本或零成本,就可以将水族习俗的有关信息传播到互联网上,为水书习俗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传播的速度也是传统媒体所不能及的,能够达到传播的实效性。

(二)检索便捷、互动性

新媒体好似一座超级图书馆,里面储存了丰富的信息资料,即使是小众的兴趣内容,也可以通过新媒体检索出来。水书文字是拥有本民族文字的17个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数量较少,知名度相对较低。在新媒体时代,将水书习俗的相关信息放在互联网上,人们便可以随时搜索。

网络和手机的普及,改变了传播媒体时代单向传播的模式。在新媒体时代,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浏览、发表评论、分享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用户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新媒体让用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范围,加强了影响力。

(三)信息量大、传播内容丰富

在新媒体时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可以将传统媒体中的优势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分别或同时呈现出来,丰富人们的视听感官体验,强化传播的效果。新媒体能够将水书习俗的海量信息储存在网络上,用最低的成本保存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既能减少水书习俗珍贵历史文献的空间成本、资料成本、人力成本,又能延长水书习俗在网络中的生命周期。新媒体保留的时间较传统媒体更长,一旦水书习俗的信息内容进入互联网,这些信息便可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网络上出现,让人们随时随地浏览。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书习俗的新媒体传播策略

(一)新媒体电视

传统媒体——电视需要耗费大量成本、人力、物资,经过长时间取景、拍摄、制作,选择固定时间在电视台播出。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所达到的效果有时并不理想。在科技的发展及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电视借助数字传播技术,以流动类、移动类、互动类等新媒体电视的形式传播,相较于传统电视,新媒体电视的受众范围更广、传播时间更自由、展现载体多样化,让受众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化为主动去获取信息,强化了传播的效果。三都水族自治县可借助新媒体电视以图片、视频等形式传播水族自治县的节日盛况,丰富用户的视听体验,让更多的用户通过网络新媒体了解到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将水族的历史、民俗、艺术、节日等拍摄后制作成视频来介绍水族的起源、水族的神话故事、神秘的水书;在水族祭祀、端节、卯节,传播水族的传统文化;在水族的服饰、刺绣、石雕,展示水族技艺和智慧。

在水书习俗中,“端节”又称之为“借端”“过端”,是水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以水书习俗中水历推算出来,从头至尾49天之久,是世界上延时最长的节日。著名国家一级编导李亚威导演曾耗时两年之久,历经两万多公里山路,为云南楚雄拍摄了41集大型风景丛片《火之舞?告诉你一个楚雄》,为落后的楚雄打响了名声。怀着对水族文化的热情,李亚威导演又进入到三都自治区进深入了解水族传统文化,研究水族的民族情怀、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责任心,经过四年的漫长时间,拍摄制作完成了纪录片《过端》,并荣获“第三届加拿大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对于水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经过电影节的展播,使国际文化组织和影视人对于水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信之后会有导演前仆后继进入到水族自治区研究、取景,水族自治区的发展由此迈向新的台阶。

(二)新媒体电影

微电影由声音、画面、文字等元素构成,动态的图片吸引用户的眼球和注意力,能给用户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水书习俗的独特性决定了水书习俗如果离开水书先生便形同哑语,而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书先生数量有限、年龄偏大。在新媒体时代下,水族传承者可以借助数字传播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水书先生的本领通过录像拍摄的方式制作成微电影,在网络上传播,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非常直观的方式。

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建县60周年之际,举行了庆祝活动电影《水族秀》。故事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晚期,垂死挣扎的日本军队从广西向贵州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国民党爱国将士和水族人民英勇顽强抵抗日寇的斗争故事,是一部弘扬水族人民英勇精神、展现三都水族自治县俊美风景的电影。人们在观看以后反响强烈,从电影中深刻感受到三都水族在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被三都少数民族自然风情所吸引。这是运用电影传播三都水族文化的又一次突破,对于弘扬水族人民的精神和文化具有促进作用。

在运用新媒体电影传播时,还可以借助手机新媒体随时随地观看的功能。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8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88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达98.3%手机媒体的普及,使微信、微博用户不断增长,微信成为我国新媒体用户人数最多的新媒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书习俗应重视运用微信微博传播水书习俗,成立新媒体部门,明确专人管理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注重于用户间的交流互动,使用户认识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同时,加强与传统媒体的沟通联系。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仍不容小觑,传统媒体纷纷顺应时代潮流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增加了信息传播的渠道,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强化了信息传播的效果。水族自治县可将水书习俗的相关信息通过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发布,借助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增加水书习俗的传播范围,全方位地进行水书习俗的传播。

(三)新媒体动画

动画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是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借助数字传播技术和互联网及手机媒体的普及,新媒体动画也在新媒体时代逐渐发展并走向成熟,壮大了中国曾经在动漫产业弱小的身影。新媒体动画相对于新媒体电视和新媒体电影拥有自己独特的先天制作优势,无需借助大型设备、人力、物力,仅依靠电脑和Photoshop、3D、4D等技术制作,并通过互联网就可在数字电视、手机媒体上传播,形象有趣而生动。水族习俗可借助新媒体动画,传播水族故事、传统节日、水族精神。代表着中国蒙古族故事的《巴拉根仓传奇》,根据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巴拉仓的故事》故事改编,和藏族《阿巴顿的故事》、维吾尔族《阿凡提的故事》同属一类,在我国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科尔沁、鄂尔多斯和青海、甘肃、新疆的蒙古族聚居区以及蒙古国、俄罗斯的布里亚特等地区广泛流传。水族可模仿以上少数民族的故事,创作属于水族的故事人物并制作成动画,在传播故事的同时也传播水族文化,为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开辟新的方向,同时可以通过数字媒体动画与VR、AR、MR和AI 结合实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互,让观众通过这些技术仿佛置身其中于水族端节、卯节、赛马的现场,既可作为参与者,也可作为旁观者,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将水族先生口传心授的技能在先进的技术中传承,让观众了解水书习俗口语与文字使用结合的方式,参与到水族马尾绣制作的过程;最后,通过AI技术交互设计的开发,让观众可以通过机器人了解水族的历史、起源、祭祀的细节,回答观众感兴趣的问题。新媒体动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了传播的载体和媒介,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动画的内容开辟了新的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借助新媒体动画展现过去、现在、未来不可实现或者很难才能实现的场景,将水书习俗中舞蹈、节日、服装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运用先进的技术、绚丽的色彩在美轮美奂中呈现出来。

(四)新媒体APP

APP成为现在手机新媒体和平板电脑的必需品,既可以让人们放松心情休闲娱乐,也可以成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小帮手。为了改变水书习俗传播过程中版本多、文字不统一的现状,也为了水书习俗能够规范化、工具化、大范围传播,可以考虑将“水书习俗”制作成类似《新华字典》似的应用软件,扩大水书习俗的传播范围。“水书习俗”的数字化,使手机和平板用户均可以通过应用软件了解水族文字的结构、由来、意义,通过此方式使用户能够了解、掌握并懂得用笔绘写水族的文字。“水书习俗”中图画文字的结构和表现意义较为特别,例如表现自然景物“太阳”“水”“一个人”等字和词组的水族文字,许多设计爱好者对之甚感兴趣,如果将“水书习俗”中的图画文字应用在设计中作为特殊字体或设计的元素,既为设计师提供设计的灵感来源,也促进了水书习俗的传播。

(五)社交网站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沟通交流、信息传播、知识分享从传统时代的线下沟通交流,转到了网络时代的线上交流,扩大了交流的范围,提高了交流的效率,丰富了信息的内容。全球排名第一的社交网站Facebook(脸书)每天浏览用户几乎达到14亿,相当于中国的人口总数,将水书习俗放在社交网站,通过朋友的朋友一传十、十传百地扩散,呈病毒式的传播,也许能够超过其他新媒体的传播效果。水书习俗可以在社交网站上建立水书习俗的官方账号,通过社交网站中的用户点赞、评论、分享,达到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目的,探索水书习俗国际化传播的道路。同时,可将有关于水族习俗影视和动画的视频放在全球第一大视频用户网站YouTube上,著名加拿大歌手贾斯汀·比伯就将自己录制的歌曲视频放在YouTube上,点击率21.9亿次,并由此让经纪公司发现了他的潜力,因此成为了知名歌手。水书习俗可以在YouTube上,通过视频传播吸引少数民族文化爱好者和象形字爱好者的兴趣,将水族的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各地,帮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传播水书习俗,也许能够借此机会吸引水书习俗爱好者前往三都水族自治县发现三都、走进三都、传播三都,为水书习俗的传播、也为三都水族自治县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结语

通过新媒体电视、新媒体电影、新媒体动画等新颖的形式,从视觉和听觉带给用户全新的体验;借助新媒体APP,将水书习俗工具化,在手机新媒体和平板电脑中占据一席之地;开辟水书习俗传播的国际化道路,通过社交网络中影响力较大的FACEBOOK(脸书)和YOUTUBE加强与用户之间的沟通交流,让世界各界人士都能够通过社交网络的平台与水书习俗产生联系;水书习俗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水族先民对日常生活、自然景物、婚丧嫁娶等总结,体现了水族人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非常值得人们研究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技术创造了先进的新媒体,网络飞速发展、信息膨胀式传播,水书习俗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加入新媒体传播的洪流中,将水书习俗通过新媒体传播到全世界各地,将水书习俗的文化发扬光大,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一份力量,促进文字语言符号的发展。

猜你喜欢

水族习俗文化遗产
水族敬酒歌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上帝的水族馆
水族经典及其思想信仰
习俗
处暑
清明
水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