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人总动员》系列:皮克斯的创新与得失评析

2018-11-14

电影评介 2018年23期
关键词:皮克斯总动员超人

早在2004年,皮克斯就推出了一部超级英雄题材的动画——《超人总动员》(The Incredibles)(以下称《超人总动员1》)。这部聚焦超人家族的合家欢影片,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14年后,《超人总动员2》粉墨登场,作为续作,它突破了上一步的主题限制,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层面的探讨,一时间好评如潮,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质疑和不满。荣誉与争议交织,是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近些年难以避免的状况。

一、典型与非典型:《超人总动员》系列的主题创新

自1995年以来,皮克斯相继出品的动画长片堪称部部经典,无论商业性还是艺术性都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皮克斯的动画长片往往以故事的原创性、叙述时空的现代化、成长中的情感表达以及以游戏性、荒诞化的剧情和对经典影片的戏仿等手法,将动画这一极富表现力与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发挥到了极致,也将现代人心中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既夸张、又细腻地表达了出来。在皮克斯一部部古怪精灵般的影像构思之中,其核心却都是在追求家庭式的爱。比如,《怪兽电力公司》说的是父女之爱,《海底总动员》说的是父母对孩子理智的爱,《头脑特工队》强调家庭陪伴的重要,《寻梦环游记》更是把家庭的爱演绎到了极致。“亲情、友情、胜利”这一“三板斧”,被皮克斯挥得虎虎生威。同时,皮克斯在角色设置上也表现出独特之处,当其它公司沉迷于以人类或有生命的生物为电影角色时,皮克斯却大胆运用非人类来作动画主角——动物、无生命的器物,甚至是一种想象体。如《海底总动员 1》中的马林是一只海底的小丑鱼,《虫虫特工队》中的菲力是一只爱搞发明创造的小蚂蚁,《玩具总动员》系列的玩具们,《怪兽电力公司》的怪兽们等。直到2004年11月5日,《超人总动员1》上映,这是皮克斯首次挑战以人类为主角的动画电影——由于政府对超级英雄的忌惮和约束,超能先生鲍勃(Bob)和他的家人朋友不得不过上隐姓埋名的普通人生活,鲍勃更是成为保险公司的底层杂鱼,工作憋屈,日日受气。这部看似表现超级英雄的电影,其实讲述的是摘下超人面罩之后,英雄们如何像普通人一样生活,面对普通人要处理的棘手问题——中年发福、失业、情感危机、儿女教育问题等。影片虽以超级英雄为主角,但其实有一个非常温暖的内核——家庭。所以,《超人总动员1》仍是一部典型的皮克斯式动画。可见,无论皮克斯在叙事模式上、角色设置上如何变换,其核心主题始终保持一贯。但是,当14年后《超人总动员2》姗姗来迟,人们以为它依然会延续关于家庭关系话题的探讨时,皮克斯却改其道而行,打破了其一贯以来的主题延续。

《超人总动员2》突破了上一部的主题,将探讨面无限扩大。首先,影片的基础主题竟然是超级英雄电影中最深刻的母题——超级英雄到底应不应该存在?回望第一部不难发现,皮克斯的高瞻远瞩之处:在一次行动中,超能先生救下了一个轻生者,结果被救的人声称他的自杀权被侵犯,当坐火车的人再一次因为超级英雄的拯救而受伤之后,人们开始思考超级英雄的存在到底是好还是坏。“超人该不该存在”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所有超级英雄电影探讨的核心,《超人总动员2》同时给出了两种解法,超人妈妈海伦(Helen)认为应该遵守法律、隐藏身份,等待错误的法律去自我完善;爸爸鲍勃则主张不遵守错误的法律,通过违法(超能力)去改变大众认知,从而改变法律。两种观点看似都没有错,可皮克斯偏偏另辟蹊径,选择了第三种——社会化营销,用到的手段是当下最流行的直播,通过这一手段,皮克斯触到了超级英雄不被认同的根源:普通大众只看到了超级英雄拯救世界后的破败结果,可不了解他们艰难抉择、辛苦战斗的过程。所以,《超人总动员2》比第一部走得更远,它不单单暴露了超级英雄在日常生活中的窘况、民众如何看待超级英雄等问题,也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其次,《超人总动员2》涉及到了时下流行的“性别分工”问题。这次,拯救世界的任务交给了妈妈,超人妈妈海伦被定为计划第一人选步入职场,于是,超能先生被迫回归家庭主持内务,三个孩子各种突发状况让他手忙脚乱——给小杰念睡前故事,念到自己眼皮打架;随便搞定恶人的超级英雄,被大儿子的几个数学题搞得焦头烂额;还赶上了大女儿的青春期,为她的约会问题操碎了心。超能先生开始意识到太太的居家日常并不轻松。与此同时,超能太太在职场出色地完成任务。女主外、男主内,这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女权风潮”,但导演布拉德·伯德强调《超人总动员2》并不是因为舆论压力才让女性领衔:“从小我妈妈就是个很有自我意识的女性,耳濡目染之下,我觉得海伦掌舵这个点子对我而言再正常不过,没有特别要迎合当今现况。” 性别并不能限制人们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家务事和拯救世界一样,都是一种职业,都需要学习,正如影片中衣夫人(Edna)所说:“做一个好爸爸也是拯救世界。前提是,做得好。”关于女性形象,其实皮克斯动画早已经历了一个由同一向多层发展的历程,塑造了多个有别于传统动画姿态的女性形象,她们不畏惧男权,更不会盲目地崇拜男性,她们是一群性别平等下具有独立、坚强性格的新女性形象。如《玩具总动员2》中与胡迪同为牛仔的女性翠丝、《玩具总动员3》中的芭比、《勇敢传说》中的公主梅里达等,都是掌握了话语权和主导地位的女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这类女性的塑造,皮克斯还是显现出明显的不足,尽管这些女性表现出了强大的力量与毫不畏惧的精神,但她们最后仍然需要男性的“终极挽救”。这种对两性关系的倾向性表达,实质代表着男权思维的影像化、符号化传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平权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两性关系以及由此而来的性别分工也被纳入到皮克斯动画的思考之中。从这一点而论,关于“性别分工”的呈现与探讨无疑是文明进步在影像上的另类表达。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超人总动员2》还探讨了科技的副作用,《超人总动员2》中的反派和主角一样,也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大反派“屏霸”能利用屏幕催眠控制受众的行为,这一设定代表着科技对人性的利用、麻痹与破坏。他的超能力——通过屏幕催眠来控制他人,值得人们深思。现在所处的时代,人人都是低头族,小到手机屏幕和电脑屏幕,大到银幕和广告牌,屏幕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里。如果现实生活中真地存在这样的反派,恐怕无人幸免。“屏霸”不单单再是一个具象化的反派,而是低头看手机的习惯。实际上,每个人也确实被这种习惯控制着。她能用特定的画面使人陷入催眠、挪不动步,只能呆若木鸡地盯着闪动的画面。这不是像极了沉浸在电视或电脑前的人们吗?与其说“屏霸”是反派,不如说她是对现代传媒的一种巧妙讥讽。

二、创新者的窘境:《超人总动员2》的主题缺陷

不可否认的是,以皮克斯影片一贯的制作水准来看,《超人总动员2》有太多不足之处。

首先,题材老套。为超级英雄电影编撰一本史书,一定是以2008年为限,这一界限当以漫威动画工作室为标杆。2008年以前,可以称之为“前漫威时代”;2008年以后,自然是“后漫威时代”。作为一部诞生在前漫威时代的超级英雄片,《超人总动员1》在2004年刚一诞生时,还是相当有新意的,但经过了14年,漫威、DC漫画公司异军突起,蜘蛛侠、金刚狼、X战警、复仇者联盟等系列电影狂轰乱炸,全球影迷已经对各类超级英雄的超能力了如指掌,甚至已经有点审美疲劳。《超人总动员2》中的角色,均能在其它动画电影找到相似人物,例如“屏霸”的“狮吼功”在尖叫时可以震碎玻璃,这一设定类似凤凰女(Phoenix);身材瘦小且以释放闪电为超能力的He-Lectrix“撞角”闪电侠(The Flash),超能力是隔空操纵甚至能隔空捏碎一辆车的Krushauer,则让人联想到万磁王(Magneto)。总之,《超人总动员2》新增的6个角色,都能看到漫威、DC超级英雄的影子,而在漫威电影浸淫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观众,自然不会觉得《超人总动员2》有太多特别之处,影片带来的“惊艳感”较之第一部大打折扣。

其次,缺少统一的思想主旨。在主题落脚点上,《超人总动员2》也陷入了窘境。第一部的主题非常明确,尽管披着超级英雄的外衣,实质上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男人的“中年危机”,鲍勃和他的家人自始至终都是为了要在新的生活里重新找准自己的位置,危机的解决是伴随着鲍勃和荷丽对家庭生活的再平衡。但到了第二部,导演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实在太多: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家庭角色的分工、超能力的副作用、屏幕及媒体的危害等,观众看完后,实在不明白编剧想要通过《超人总动员2》表达什么核心主题。而反观去年豆瓣9.0分的“亲情催泪弹”《寻梦环游记》,虽然有太多爆款亮点,但核心只有一个:爱自己的亲人,永远地惦记着他们。感同身受的代入感永远是电影的终极大杀器。这方面,《寻梦环游记》和《超人总动员1》均完胜《超人总动员2》。

作为一部动画电影,本片对将非常有深度且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抛出之后,并没有真正解决,而是选用了另一种方式来化解——那就是家庭团结的力量。其中,“屏霸”就是一颗遗珠,这一形象的意义本该远远超过影片所展现出来的东西。“屏霸”是一个多面反派,她并没有毁灭世界的打算,而只是要沉溺于被媒体牵着鼻子走的民众觉醒,真正拿出勇气,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在荷丽追踪她的过程中,她对公众的一大段指责可以说是发人深省:“你们只晓得把自己的安危交给与你们非亲非故的超级英雄,却躲在屏幕后面不愿意自己为自己的安危负责。任由媒体操纵你们的意见,怯懦地把责任推给超级英雄……”在电影结尾,“屏霸”在形式上被打败了,但海伦自始至终都无法正面回击他的思想,在被抓前,“屏霸”对荷丽说道:“虽然我失败了,但你无法否认我说的话是正确的。”可惜的是,这个颇有特色和深度的“反派”,受限于整体剧情,最终只是蜻蜓点水、匆匆了事,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纵观皮克斯电影的发展史,从1995年到2001年的起步期,皮克斯首次尝试全电脑制作3D 动画,促成了动画史上的第三次变革;2003年到2010年的黄金期,七部动画长片中有六部获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皮克斯挑战着一个个的新高度,其影像仿真技术在业界具有超前的领先性,加之对故事与艺术的求真求美,使其电影在技术与理念上获得了完美融合,出现了《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工》《赛车总动员》《机器人总动员》等技术与题材俱佳的良品;2011年至今,皮克斯电影进入平稳期,也面临瓶颈期的危机。从《超人总动员2》中可以看出,皮克斯动画公司面对危机的焦灼与应对,但电影在题材与主题上存在的缺陷使得该片无法成为皮克斯公司的转型代表之作。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这也说明当技术达到一定程度、主题核被重复到一定程度时,动画电影创新之路的艰难。

三、被“收购”的创新意识:并入迪士尼的利与弊

1995年,《玩具总动员》推开了皮克斯走向辉煌的大门;2007年,《美食总动员》横空出世,在全球收获了6亿多美元的票房,还拿到了2008年的奥斯卡和英国学院的最佳动画长片大奖;《机器人瓦力》(2008)则让皮克斯真正站上了巅峰,它以简洁的叙事和深刻的内涵成为动画电影史上跨时代的作品;2017年,口碑爆棚的《寻梦环游记》又让观众看到了皮克斯对于艺术本质的把控到了何种境界。皮克斯电影的核心理念是追求创新,通过故事为王的创作追求,从题材、主题、人物、视听等各个方面寻求突破,以技术与艺术臻于完美地融合牢牢占据着动画王国的宝座。但仔细分析,皮克斯的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尤其在被迪士尼收购之后,作品质量起伏不定,尤其是几部续作,将迪士尼的口碑拉入谷底。

皮克斯的成功不仅源于极致的艺术追求,皮克斯本是专注于高质量动画电影的独立工作室,创意是皮克斯的灵魂;而迪士尼是一个典型的好莱坞风格的公司,它做动画电影的最大目标,从来都不是单纯为了制作出优质电影,而是在获得电影口碑和票房的同时,收获比票房收入多几倍的版权、玩具、主题公园等周边收入。2006年1月,迪士尼公司以总价74亿美元的换股形式买下了皮克斯工作室,皮克斯的品牌依然被保留,创始人和副总经理等高管入驻迪士尼公司,但此后皮克斯所制作电影片头通常都标注为“迪士尼——皮克斯”(Disney /Pixar)出品。

在主流电影界,续作一向是赚钱的不二法门,皮克斯团队却非常不屑于好莱坞的传统动画制作模式,被收购之前的皮克斯除了《玩具总动员》以外,坚持原创新作,不拍续集。《超人总动员1》爆红之后,导演布拉德·伯德曾苛刻地表示,如果没有好的剧本,宁愿永远不拍续集,也不能毁了这部电影的好口碑。但被收购后,皮克斯很快面临着来自迪士尼的压力,“刚开始的时候得到迪士尼动画工作室的批准非常困难。他们不想拍动画电影,他们觉得就算是拍也要拍成真人实景电影,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主题要选择动画电影的形式”。在迪士尼高度成熟的发行体系和强大的商业运作下,皮克斯也开始从票房角度考虑拍片,接连推出了《海底总动员2》《赛车总动员2》《怪兽大学》等续作。这样做的结果是,皮克斯个人风格越来不像从前那么鲜明了,冲奥的脚步迟缓,业界褒贬不一。仅就角色塑造来看,皮克斯走公主路线的《勇敢传说》和迪斯尼正统的公主片《长发公主》相比,赢了票房和奖杯,但却在老观众中招致强烈反对,充分说明老观众对皮克斯“迪士尼化”的愤怒和失望。《超人总动员2》将弹力女超人海伦奉为绝对的“大女主”,这与迪士尼近年来主张和推崇的女权主义不谋而合,但与皮克斯女性角色一贯以“家庭成员”这一定位的习惯已经有了很大的分歧。实际上,关于“皮克斯水准下降”的论调并不新鲜,如今的皮克斯创新意识已大不如前,没有新导演加入,老导演又身兼数职、分身乏术,甚少挖掘新题材,皮克斯从专注于高质量动画电影的独立工作室,摇身一变成为全球最大的娱乐媒体公司的一分子。

结语

未来几年,皮克斯依然会出品《玩具总动员4》《海底总动员2》等续作,而且同时开工的动画数也有提升,这种压力下续作还能轻易脱颖而出吗?好在这种现象得到了及时地反思。近期,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主席吉姆·莫里斯(Jim Morris)透露:“目前工作室正在努力拓展新的动画题材,我们已经不想通过制作动画续作来赚钱了。”

“故事是可以编作的,但是灵魂不能,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还很年轻,随着这家工作室制作出更多的电影,它的风格可能会改变,或者是它的工作室可能会改变,但是只要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坚持自己的灵魂和心灵,这家工作室就可以生存下去。”宫崎骏(Hayao Miyazaki)这样说。

猜你喜欢

皮克斯总动员超人
夺花总动员
夺花总动员
皮克斯的动画帝国
蛋超人
飞越超人
海底总动员
拿开以后
超人
我想变成超人
海底总动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