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环充填式和平片式疝修补术对腹股沟疝的疗效及预后对比观察
2018-11-13刘云
刘云
摘要 目的:探讨疝环充填式和平片式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腹股沟疝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治疗,试验组采用平片式疝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疝环充填式和平片式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平片式疝修补术治疗的复发率低。
关键词 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平片式疝修补术;腹股沟疝
腹壁组织萎缩、腹内压增高等原因常常会引起腹股沟疝,在外科中,腹股沟疝较普遍[1]。治疗腹股沟疝的常用方法是手术治疗,传统疝修补术在临床上不能使患者和医护人员满意,减小患者手术部位的局部张力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我院8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两组进行治疗,对比、分析疝环充填式和平片式疝修补术的治疗有效率和预后,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6年5月收治腹股沟疝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40例腹股沟疝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龄23~ 73岁,平均(53.72±1.36)岁。试验组腹股沟疝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21~ 69岁,平均(49.75±1.43)岁。对照组和试验组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疝修补术方法:①对照组采用疝环充填式的疝修补术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麻醉后,逐层进行斜切,将疝囊游离。在疝内环放置网塞,用针将网塞的四角固定,在精索后方放置平片,并用網塞覆盖,将补片下缘腹股沟韧带和耻骨梳韧带进行缝合、腹内斜肌腱与肌腱和疝内上缘进行缝合,加强腹股沟管的后壁。②试验组采用平片式疝修补术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麻醉后,逐层进行斜切,高位结扎疝囊,对直疝疝囊内翻缝合。将平片修补的大小和形状与腹股沟后壁形状对应,平片的下方剪成椭圆形,上方是小缺口,并将精索从其通过,将补片下缘腹股沟韧带和耻骨梳韧带进行缝合,腹内斜肌腱和疝内上缘进行缝合,加强腹股沟管的后壁[2]。
纳入标准:①无高血压、糖尿病患者;②无肝功能不全等功能障碍性疾病;③患者了解此次研究的目的,方法,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条件;②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
临床观察指标:对比两组腹股沟疝患者进行不同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包括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尿潴留、伤口疼痛和水肿。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92.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2.50%,比试验组(10.0%)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试验组复发率5.00% (2/40),比对照组的12.50%(5/40)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目前,传统的疝修补术会让患者感到强烈的疼痛,且手术成功率较低-,。疝环充填式和平片式疝修补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由于两种手术没有张力,扩大了可以进行疝修补术患者的范围;手术选用的补片相容性好,可以减少感染的机会;可在补片周围形成纤维结缔组织,增加筋膜的弹性和韧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为患者减轻了心理负担[4]。
在本次研究中,为两组腹股沟疝患者进行不同方法的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治疗,试验组进行平片式疝修补术进行治疗,结果表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平片式疝修补术的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复发率,与李雅琴的研究结果一致[5]。
综上所述,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平片式疝修补术的治疗可以降低复发率,值得在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晨静,徐文.临床药师干预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效果与切口感染率对比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0):2174-2176.
[2]王自兵.疝环充填式和平片式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疗效及预后对比研究[J].中外医疗,2014,3(16):6-7.
[3]周湛帆,田德清.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治疗中的疗效比较[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1,5(2):33-35.
[4]刘德伟,吴礼武,袁庆培,等.改良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疗效对比[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2,6(1):55-57.
[5]李雅琴.疝环填充式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疗效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1(34):3826-3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