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有效的急诊急救方法对口腔颌面伤的治疗效果影响
2018-11-13付瑞峰黄玲玲
付瑞峰 黄玲玲
[摘要] 目的 评价有效的急诊急救方法对口腔颌面伤的治疗效果影响。 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20例口腔颌面外伤患者进行资料回顾,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进行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急诊急救,观察组行系统有效的急诊急救,每组各60例,观察患者处理措施的效果、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满意度。 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总体健康及生活功能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总满意度分别为80.00%、9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给予口腔颌面伤进行急诊急救方法,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更高,生活质量以及满意度都能得到显著提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 急诊急救;生活质量;口腔颌面创伤;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78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8)20-0092-03
Evalu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effective emergency first aid on the trea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injuries
FU Ruifeng1 HUANG Lingling2
1.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Zibo Mining Group Co.,Ltd Central Hospital, Zibo 255120, China; 2.Department of Oral Internal Medicine and Oral Surgery,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Qilu Medical University, Zibo 25521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effective emergency first aid on the trea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injuries. 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oral and maxillofacial trauma in our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for treatment including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emergency first aid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systematic and effective first aid, with 6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measures, quality of life, and satisfaction of treatment in patien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6.67%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was 93.33%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of mental health, emotional function, general health and life fun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95.00%)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80.0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Emergency first aid in the trea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injury can improve the patient's efficiency, quality of life and satisfaction, which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 Emergency first aid; Quality of life; Oral and maxillofacial trauma; Satisfaction
口腔頜面外伤是一种口腔科急诊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生率逐年上升,因此进行颌面部损伤急救处理是经常要进行的工作[1]。面部是人体很重要的部位之一,骨缝较多,骨质较薄,组织形态也不规则,所以在受到损伤之后,治疗难度也较大。应该给予颌面外伤患者有效的急诊急救措施进行治疗[2-4]。本文评价有效的急诊急救方法对口腔颌面伤的治疗效果影响,将我院120例口腔颌面外伤患者进行资料回顾,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20例口腔颌面外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为实施常规急诊急救,观察组给予有效的急诊急救。对照组(n=60)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6~60岁,平均(42.36±10.23)岁;高空坠落15例,车祸伤12例,重物砸伤17例,斗殴击打伤9例,其他损伤7例;其中15例患者为颌面软组织损伤,13例患者为压槽损伤,11例为单纯下颌面骨折,8例颌骨联合骨折,9例颧骨颧弓骨折,4例牙槽骨骨折;其中有8例并发腹部损伤,10例并发颅内损伤,9例胸部损伤至骨折;11例并发骨折,12例脊柱损伤,10例鼻骨损伤。观察组(n=60)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36~60岁,平均(42.28±10.12)岁;高空坠落14例,车祸伤13例,重物砸伤16例,斗殴击打伤10例,其他损伤7例;其中13例患者为颌面软组织损伤,14例患者为压槽损伤,12例为单纯下颌面骨折,10例颌骨联合骨折,7例颧骨颧弓骨折,4例牙槽骨骨折;其中有9例并发腹部损伤,9例并发颅内损伤,10例胸部损伤至骨折;10例并发骨折,11例脊柱损伤,11例鼻骨损伤。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差异不明显(P>0.05)。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对症急诊急救。观察组实施系统有效的颌面部损伤急救:(1)伤情判断:患者送入医院时应立即对患者进行病情判断,根据病情判断,给予患者相应的急救措施[5-6]。(2)应急处理:若患者无并发颅内以及胸腹腔内的损伤,应及时给予患者止血、抗休克以及抢救窒息等相应的口腔颌面部急救措施。①止血:首先可予常规的指压或钳夹,若无效再进行填塞加压或者缝扎止血[7]。②抗休克:应及时进行补液和输血,对患者进行血容量以及血压的控制[8-9]。③抗窒息:常见的处理方法有环节膜切开、环节膜穿刺及气管切开等。(3)软组织处理[10]:①若患者没有组织缺损,或缺损较轻,皮瓣出现翻起,应将坏死或粘连的软组织边缘切除,然后对皮瓣进行复位缝合[11]。②若患者颌面部有组织性缺损的伤口,应予患者全厚皮片移植进行修复;如果组织缺损较严重,应采取远位或者则游离皮瓣进行修复。(4)处理异物:急救过程中仔细检查深层组织中是否存在异物,若有异常应立即给予手术处理。若在急救的过程中发现创面异物,复诊时也要将患者创面中的异物及时取出来。(5)处理骨折:待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后,给予患者手术复位,坚强内固定技术是常用固定手段。(6)处理口腔颌面部陈旧性损伤:若患者并发颅内、胸腹腔脏器损伤,若患者未能在最佳时间进行抢救,就可能出现咬合错乱、颜面部畸形等现象,需要尽快为患者进行手术修复。①处理陈旧瘢痕:若急救过程中创口缝合较差会导致患者出现瘢痕增生或瘢痕体质也会造成瘢痕增生,对患者的面容及咬合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应给予患者手术切除不理想瘢痕,然后给予患者无损伤技术缝合。术后给予患者适当的药物减少瘢痕形成,进行减少瘢痕程度[12-14]。②处理陈旧骨折:首先为患者进行CT检查,对患者损伤的骨折片要进行详细了解,例如方向以及错位愈合的程度。也可以使用三维CT对患者骨折情况进行了解,医生根据患者的损伤程度以及部位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力求达到最有效的手术效果,并且减少并发症。给予患者正颌外科技术截骨处理已经错位愈合的情况,可以将骨块复位然后重新拼装,复位之后再进行坚强内固定,如感觉固定力量不足,可以进行颌间牵引固定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若患者张口度、咬合位置较好,面部外形得到明显恢复,瘢痕不明显而已一期愈合为治愈;咬合位置较正常,张口度存在轻度受限,切口愈合,面部外形稍微欠佳,依旧存在少量瘢痕为有效;咬合位置仍然未得到恢复,张口度小于2 cm,二期愈合切口,面部软组织仍然存在严重瘢痕以及缺损为无效[6]。治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1.3.2 比较两组患者后生活质量 利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调查,生活质量量表内容有主要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总体健康以及生理功能等四大内容组成,所有内容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3.3 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满意度 利用我院自制满意度量表进行调查,总分为10分,满意度可以分为:>8分为满意;6~8分为基本满意;<6分为不满意。满意率+基本满意率=总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20.0统计学处理软件处理研究中相关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总体健康以及生活功能分数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总满意度分别为80.00%、9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外伤近几年发生率逐渐上升,在口腔科较常见,常要为患者进行急诊急救。但由于面部组织结构复杂、骨质较薄等各种特点,导致治疗难度较高。应给予患者适当的急救措施,帮助患者进行抢救,首先要为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窒息或呼吸困难等情况[15],若有则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措施,然后为患者進行止血,进行输血输液等,避免患者出现休克现象,若患者合并其他损伤,也要首先为患者进行危及生命的处理,颌面部损伤最常见的合并损伤就是颅脑损伤,然后是胸腹损伤导致出血。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120例口腔颌面外伤患者进行资料回顾,将其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为行常规急诊急救,观察组进行系统有效的急诊急救,每组各60例,观察患者处理措施的效果、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治疗满意度。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总体健康以及生活功能分数均无观察组高;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总满意度分别为80.00%、9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给予患者有效的急诊急救可以有效帮助患者治疗颌面部损伤。在治疗之后可以适当为患者进行破伤风注射或者常规的抗生素治疗,帮助患者预防并发症。
综上所述,给予口腔颌面伤进行急诊急救方法,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更高,生活质量以及满意度都能得到显著提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宇,黄丽云. 有效的急诊急救方法对口腔颌面外伤的治疗效果影响[J]. 浙江创伤外科,2015,11(2):340-341.
[2] 陈辉,刘彦普,刘斌. 1001 例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临床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10(2):129-133.
[3] 谭颖徽.现代创伤救治理念与口腔颌面部多发伤救治[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5,33(3):221-222.
[4] 张玲,张进军,王天兵,等. 严重创伤院前救治流程:专家共识[J]. 创伤外科杂志,2012, 14(4):379-381.
[5] 何清. 创伤评分对严重创伤患者伤情反应及急诊救治效果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2015,(28):3935-3936.
[6] 王兵,姜国明,韩培辉.合并多发伤的口腔颌面骨折47例救治体会[J].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4,12(1):74-75.
[7] 邱蔚六. 口腔颌面外科学[M].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5-227.
[8] 李威,谷贺,孙亮,等. 急诊多发伤患者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研究[J]. 中国医药导刊, 2016,18(8):774-775.
[9] 徐建忠. 整体救治方法对严重创伤急救疗效的影响[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7):1095-1096.
[10] 桑红琼. 综合创伤急救模式对严重胸腹外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 临床护理杂志,2015,44(4):22-24.
[11] 潘丽珍,郑晓燕,余学元. 个性化护理降低口腔颌面创伤急诊入院患者创口感染率的效果[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7):42-44.
[12] 王津惠,刘浩,沈军,等. 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性创伤的急诊治疗[J].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6,26(5):362-365.
[13] 曹彩霞,郝璐,朱朝娟,等. 钢筋贯通伤患者一例的急救护理[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3):69-70.
[14] 吴鸿彩.42例口腔颌面损伤危重患者急救体会[J].广西医学,2006,28(3):412-413.
[15] 范玉丽,曹征,吴莘,等. 48例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临床分析[J].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5,13(3):249-252.
(收稿日期:2018-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