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2018-11-13刘长新
刘长新
写作是作者以语言为载体和工具,将自身对客观事物、事件的认知和理解、情感和意志、体验和态度进行外化的过程。作品好不好,不仅在于语言美不美,更在于作者对于世界的认知准不准、体验和态度真不真、思想境界纯不纯。可见,写作不仅承载着语言训练,更被赋予了品德教育的功能,正所谓文以载道、文如其人。所以,在小学生学写文章的初始阶段,教育者要有意识地以作文教学为载体,以具体化、有温度的形象教育、情感教育为主要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品德教育。本文就谈谈在小学习作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把好选题关,让小学生在“有话可说”的同时得到教育
品德教育属于宏大的话题和宏伟的任务。对于小学生而言,以品德教育为主题的作文选题,一般要么无话可说,要么都是摘抄的大话、空话、套话。要解决这一难题,关键在于教师要把好选題关,从小切入,以小道理折射大格局。比如,在去年的作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就是“畅谈十八大,喜迎十九大”。在这一宏大的主题下,笔者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物、小事件、小感悟切入,把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具体化、形象化、细节化、生动化。有个学生以《我的儿童电话更听话了》为题,通过对短短一年内两次买的儿童电话的对比,写出了儿童电话造型更加美化、使用功能更加完善、使用方式更加儿童化,小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现代科技的热爱跃然字里行间。还有个学生以《我家来了一位扶贫姐姐》为题,生动描述了村官大学生帮助自己家摆脱贫困的感人故事。小作者写道:“自从来了扶贫姐姐,我又重新回到了学校,我又重新有了新书包,我又有了小伙伴。爸爸说,有了习爷爷派来的扶贫姐姐,我们的幸福生活就不会掉队啦。”这些童真的语言,流淌着孩子们的真心和热爱。
二、把好积累关,让小学生在“有事可写”的同时得到教育
小学生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直接参与社会生活,但这并非意味着他们远离社会生活,关键是教师有没有抓住时机,积极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常常引导学生以两种方式进行积累,效果较好。一是专门调查积累,就是在写作文之前,安排专门时间就特定主题进行参观,在集中的时间内进行爆发式的“感官积累”,此后马上给予学生“积累释放”的机会——习作。比如,笔者任教学校所在的地区,水资源丰富,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带领广大群众依托水资源实施产业扶贫,尤其是小龙虾养殖已经形成规模。在写作命题作文《可爱的小龙虾》时,笔者专门用半天时间,带领学生先后参观相关养殖场、养殖研究所、销售市场,听农民伯伯和专业技术人员讲述小龙虾的“前世今生”、小龙虾的养殖趣闻、小龙虾的价值等等一系列“小龙虾的故事”。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积累了“小龙虾知识”,对于“可爱的小龙虾”自然既有写作的欲望,也有东西可写,更能写出思想境界。有个学生写道:“我以前很讨厌小龙虾,但现在,我却很喜欢它。不仅因为它有红红的身体,很喜庆,还因为它是农民伯伯赚钱生活的全部依靠。养小龙虾可以得到政府补贴,又能卖上好价钱,小龙虾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政府为了农民伯伯真是费尽了心思!”“政府为了农民伯伯真是费尽了心思!”这一句话,不仅提升了作文的层次,更彰显了作文教学的品德教育的强大功能。二是日记积累。学生的日记如果写成了流水账,就丧失了日记的功能。为此,笔者经常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下自己的思想动态,记下自己认识的新事物新现象。长期坚持,学生不仅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而且提升了思想认识层次,提升了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把好分析关,让小学生在“有情可抒”的同时得到教育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社会现象多种多样,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正面的、负面的社会现象都会影响小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一次《我想对爸爸说》的写作时,一位学生写道:“爸爸,您是教育局长,妈妈说,您是因为不懂得讨好领导,没给领导送礼,所以,20年了您还没有升官。我想对爸爸说,您怎么不学其他人也送礼当大官呢?……”看到这篇文章后,笔者就去家访,与这位学生及他的家人一起聊起社会上的腐败问题,并进行了正面分析引导,让学生明白,就像大树都会长蛀虫一样,社会这棵大树有时也会生病长蛀虫,这是正常现象。但这种现象不是社会主流,近年来社会风气已焕然一新。经过分析引导,这位学生第二天又重新写了这篇文章,认识发生了360度大翻转,由抱怨爸爸转变为主动给爸爸的行为点赞。还有一回,结合小品《扶不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篇情境作文:一个暴雨即将来临的傍晚,当你在放学的路上,看见一位老人躺在路边,你会怎么办?所有同学都写出了:第一时间扶老人起来,打电话报警救老人。有的同学还把具体做法考虑得十分周全:先打“110”报警,紧接着打“120”求医,然后设法联系老人的家人……童心无邪,笔者为学生的正义和爱心点赞。可见,只要分析引导到位,可以通过写作这一载体,使小学生进一步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事情需要鞭挞,什么事情需要点赞,等等。
四、把好评语关,让小学生在“以师为友”的同时得到教育
近年来,笔者尝试深耕学生作文评语,不是简单地量化评价,而是用心捕捉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情感信息,既肯定作文本身的可圈可点及改进提高之处,又耐心对其作文中折射的思想动态进行引导,用笔尖搭建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与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
在一次“令我最难忘的经历”的主题写作时,一位小学生写了一篇《城市历险记》。这篇文章题目比较吸引人,讲述了小作者和爸爸去北京旅游,一不小心和爸爸走丢了,经历了一天一夜的曲折才找到爸爸的故事。但文章内容却写得比较粗糙,而且“就事论事”。笔者看后给了一段很长的评语:“哇!你的经历确实很惊险。你在走丢的那一刻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你是怎么在第一时间找到警察叔叔的?警察叔叔帮助你做了什么?你重新见到爸爸妈妈那一刻心情是怎样的?这次历险让你懂得了什么?……这些老师都很想听听。”笔者所打的这些问号,给小作者提供了展开写作的思维导图。沿着这思维导图,这位小作者又重新写出了文章,不仅生动再现了整个历险细节和过程,引人入胜,而且还得出了比较深刻的结论:没有警察叔叔一夜的陪伴和帮忙,不知会发生什么;淘气的孩子总要为淘气付出代价。可见,作文评语的正确引导,不仅可以教会学生怎么写好文章,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安徽省霍邱县沪闵博爱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黄晓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