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促“教”
2018-11-13洪莺犁
洪莺犁
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自我行为表现的“异位”解析和修正,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一节好课,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本文以人教版四上“速度、路程和时间”为例,由“表”及“里”,从课堂教学设计及数学思想内涵两方面谈反思促教学。
一、创造“显性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第一次设计人教版四上“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教学环节时,笔者根据教材安排,从“求路程”导入,出示3道题:①小丽每分钟能跑180米,跑了3分钟,小明每分钟跑200米,跑了2分钟,谁跑得更远?②已知甲乙两地相距140千米,一辆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几小时能从甲地到乙地?③学校距离少年宫300米,小明从学校到少年宫走了5分钟,小明每分钟走多远?分别通过求路程、求时间、求速度,归纳出何为“路程”“时间”与“速度”,重点教学什么是速度及速度的复合单位,再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速度。
评课时,大家一致认为这节课学生能够顺利解决问题,但一节新课却上出了练习课的味道,已经学过的内容学生对于机械式地练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显得枯燥乏味。
通过第一次执教,笔者产生了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①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②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③如何在学生已学过知识的情况下,还能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笔者认为,这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从教材出发,对教材进行重组、改造,才能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从而实现高效课堂。为此笔者对该课的教学做了调整,从“比速度”引入,将教学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教学过程中笔者先出示三人同时行走的路程,提出让学生比快慢,学生发现只有路程无法比较,还需要时间。根据学生的需求,再出示三人行走的时间(表格按需分步出现),学生在激烈争论后得出结论:路程相同比时间,时间相同比路程,路程时间都不一样的时候要通过求速度比快慢,从而自然地引入了路程、时间、速度三个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创设合理、有趣的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
2. 巧设练习,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练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更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笔者在教学速度的复合单位时设计练习:鲍威尔10秒跑了100米,平均每秒跑几米?蜗牛3小时爬30米,平均每小时爬几米?计算结果都是10米。如果只看结果会误以为二者速度都是一样的,但事实上同样是10米表示的速度却不一样,一个是鲍威尔每秒跑10米,另一个是蜗牛每小时爬10米,如何能一眼看出二者的区别?这样通过练习,学生能感受到使用速度复合单位的必要性。
3.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要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学生归纳整理出速度、路程、时间三者的数量关系后,可引导学生将其用于解决生活中“旅游赶飞机”的实际问题,即为避免误机让学生根据给定的信息自主设计出发去机场的时间。这种较开放的问题,不仅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渗透“隐性思想”,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显性的数学知识是一节课的基础,隐性的数学思想是一节课的灵魂,它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对于显性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通过学生在课堂中解题的情况能够较容易检测,隐性思想却是内在的。因此,在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笔者思考:本节课蕴含着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该如何渗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在让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哪些数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将显性的数学知识与隐性的數学思想方法完美结合?
思想是上位的,站在一定的高度思考本节课,笔者发现本节课是将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形成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基于以上思考,再次执教时,笔者有意识地将“归纳思想→模型思想”作为本节课的“隐线”融入教学中,贯穿教学始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渗透归纳思想。
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有目的地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让学生在完成巩固练习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出“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渗透归纳的数学思想,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不完全归纳法。
2. 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在学生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总结得到运算公式后,教师应渗透建模思想,引导学生将公式模型用于解决接下来的实际问题“旅游赶飞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抓重点”的能力,引导学生明确条件以及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学会选择适当的公式模型解决问题。
一节好课要求教师要站在一定高度思考教学,要有一定思想与深度。在课上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将思考实践落实于课堂,实现明暗交融和谐统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钱塘小学屏北分校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 黄彧修 陈本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