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实践活动实施研究
2018-11-13原祥云
原祥云
(宁德第一中学,福建 宁德 352100)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学家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学习,即在“做”中学。[1]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积极主动地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实践活动课就是让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2]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研学旅行等地理实践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增加学习地理过程的真实体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在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宗旨,将地理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去观察、思考、行动,从而在增强学生地理感性认识的同时提升理性认识,逐步形成地理实践力。[3]地理实践活动课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水平,具有可操作性和易实施性。如天文观测、气象观测、地理地质考察、地理模型制作、校园平面图测量与绘制、乡土地理调查(自然、经济、人文、环保等)、地理研学旅行等都是很好的地理实践活动形式。
地理实践活动实质是一堂以自然社会为课堂、以现实地理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习活动。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角度,充分挖掘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结合当地的自然与社会的现实问题,精心设计活动课程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积极创造条件予以实施。例如,笔者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中,结合当地城市的发展,设计了《城区与郊区气温观测的比较研究》的地理实践活动课程,并在实施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活动方案实施如下:
一、确定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活动目标
一是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进行野外气温观测,并学会对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比较,预期得出城市热岛的结论,并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城市热岛产生的原因。目的是培养学生观测、收集、分析、处理各种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是探究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的影响,以及减弱城市热岛的措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是通过城市热岛及其影响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城市化进程中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增强环境意识,进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四是通过以小组合作开展野外观测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二、确定全员参与小组合作的活动要求
一是全班同学参加,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每6人一组,每组确定一位组长。每个小组又分成3人一组的两个小小组,分别负责城区和郊区两个点的气温观测与记录,最后小组进行数据汇总。
二是观测活动开展前,各小组要制定出详细的活动方案,以安全第一为原则。为确保安全顺利的开展,本班地理教师可发动地理组教师共同参与,指导各组学生进行气温观测。各小组同学还可动员家委会的家长参与,家长可以为小组活动提供交通工具,以便同学们前往观测地点,同时协助教师做好安全、后勤等保障工作。
三是各小组同学要分工协作,人人都参与活动。观测活动结束后,要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数据的整理、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制作PPT课件,并在班级进行交流展示。
三、充分做好知识与物质的活动准备
首先,本次活动可结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学习,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查阅当地相关气象资料与文献资料,了解有关城区与城郊位置、地形、气象等方面的资料或图表。查阅有关城市热岛方面的文献资料,拓展学习相关知识,增加知识储备。
其次,各小组活动前可查阅地图或卫星影像图片,预先选择好观测的地点。选点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可比性。应选择地势平坦开阔,海拔高度相近的地点,同时避开大片森林和湿地等区域,以避免地形、下垫面性质等因素的干扰。
最后,各小组需准备4支温度计(两支备用)、3根细长竹竿(1.8米左右)、钟表、记录量表等。因观测时间比较长,各组同学应带好饮用水、食物、遮阳、防雨、防虫、防暑等必须的物品和药品。
四、注重过程性与实践性的活动实施
1.班级统一选择一个天气晴好的周末,各组同学在教师和家长的带领下,于上午7:30前到达预先选好的观测地点。
2.到达观测地点后,各组用3根长竹竿制作三角支架,支架高度约1.5米,将温度计水平固定在三角支架上。按预先设定的观测时间:8:00、10:00、12:00、14:00、16:00、18:00,两个小组同时进行观测并做好记录。观测时要注意保持温度计不被阳光直晒,在自然通风的环境中观测。
3.气温观测记录表(见表1)
表1 气温观测记录
4.户外观测结束后,两个小组要进行数据汇总,计算出城区与郊区两地温差及城市热岛强度,画出两地气温曲线图和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图,并从中找出规律,分析原因。(见图1)
图1
5.各小组结合所学地理知识以及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探究城市热岛产生的原因,探讨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的影响,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并分工撰写研究报告和制作PPT。
6.班级进行小组汇报交流。各组派同学上台展示观测的结果和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同学可以对该组同学展示的内容提出问题,各小组间可以进行提问与答辩,这样可以加深同学们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最后,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点评。
地理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接触自然、认识自然的机会。学生在野外的实践活动中不仅体验到了艰辛,也收获成功与快乐。活动研究的成果如何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查阅文献资料,认真严谨地进行观测记录,小组合作探究城市热岛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城市的影响,撰写研究报告,制作PPT,上台交流展示等等,这种来自实践的体验与感悟是课堂教学所不能给予学生的。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亲身去观察自然,领悟自然,在自然中促使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的提升,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这样的实践活动课程构建了一种开放的、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构建了一种以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学习方式,这正是高中新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