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效果分析
2018-11-13阮金玉
阮金玉,唐 文*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我院在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治疗过程当中进行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治疗的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我们要研究的患者是2016年9月18日-2017年10月20日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年龄21~34岁,平均年龄(28.7±0.7)岁;57例为初产妇、18例为经产妇;学历水平:初中或以下学历8例、高中或中专学历32例、大专或以上学历35例;分娩方式:23例为自然分娩、12例为剖宫产、19例为会阴侧切、21例为产钳助娩。观察组75例,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9.2±0.3)岁;59例为初产妇、16例为经产妇;学历水平:初中或以下学历14例、高中或中专学历34例、大专或以上学历27例;分娩方式:26例为自然分娩、14例为剖宫产、20例为会阴侧切、15例为产钳助娩。
通过对比发现,两组患者在学历上无明显差异,且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同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营造安静、温馨、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新的病房环境,为患者提供合理的膳食方案,叮嘱其遵医嘱按时用药。
1.2.2接受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的作为研究组:①心理护理:接受治疗的患者需要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基本资料、身体状况、家庭状况、性格、临床表现和心理特点等详细的告诉工作人员,用易于患者接受的方式与之交流,鼓励其倾诉内心的负面情绪,找出患者抑郁的原因,在心理评估后,为其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②健康教育:强调按时、按量用药、积极配合治疗、调节心理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讲解用药后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定期组织患者参加健康讲座、集体活动,工作人员应该引导和鼓励患者多与护理人员或者其他人交流,增强患者的勇气和自信心,要尽可能多的去了解患者的需求,尽医护人员最大的努力去满足患者的要求。让患者有足够的自我认同感。如果发现有家属存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不满新生儿的性别,应立刻与其沟通,帮助家属转变观念,以免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1.3 观察评定标准[1]
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与血清孕酮、血清雌二醇水平。心理状态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SAS评分等级: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70分;SDS评分等级: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2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x2(%)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s)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 结 果
通过治疗以后,两组患者的情况均有所好转,且研究组的各项指标好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与临床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与临床指标比较(±s)
组别 SAS评分(分) SDS评分(分) 孕酮(ng·ml-1) 雌二醇(Pg·ml-1)观察组(n=70) 24.84±2.15 28.73±3.13 3.62±0.51 19.48±0.92对照组(n=70) 46.39±3.08 50.13±3.72 2.14±0.36 15.33±0.28 t 17.3421 16.8473 18.9462 15.3964 P<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很多因素都能够对产妇的产后恢复、身心健康和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其中产后抑郁症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目前,对于该病的发病原因并没有明确定论[2],临床认为与产妇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心理状态、家庭及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研究显示[3]:产后抑郁症的病理基础为患者的人格特征,生物学基础为患者的内分泌,心理学基础是患者的心理退化,而产后抑郁症最终的诱发因素则是负面的生活经历。比如,护理人员的态度恶劣、护理服务不恰当、夫妻感情淡薄、经济拮据、心情不佳等都能成为产后抑郁症的诱因。服用药物是临床最基础的治疗措施,但由于患者正处于哺乳期,担心药物会给新生儿带来不良影响,所以用药依从性较差。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结合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在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有着很好的效果,使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得以改变,减轻临床症状,效果良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