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机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在提高血液透析患者自护能力中的应用
2018-11-13郑红
郑 红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江苏 常州 213000)
血液透析技术作为终末期肾病患者治疗的主要方式,有效延长了患者的生命。然而,有调查显示:大部分血透患者在治疗不同阶段的需求并未得到满足,如饮食指导、健康宣教、情感支持、疾病相关信息等。患者对如何保护动静脉内瘘、如何合理饮食、如何降低并发症、如何适应疾病后的生活的发生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加拿大学者Cameron等[1]在2007年提出时机理论(Time It Right,TIR),将疾病病程分为诊断阶段、稳定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适应阶段共5个阶段。本文将以时机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应用于提高血液透析患者自护能力中,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6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住院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纳入标准为:(1)每周透析2~3次,每次2~4h;(2)年龄≥18周岁;(3)小学以上文化水平,可独立进行读写工作;(4)自愿参加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为:(1)合并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及严重并发症;(2)难以配合治疗和护理;(3)患有精神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则在实施以时机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分别在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的自护能力进行测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自护能力。
1.2.1 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由美国学者Kearney等于1979年在Orem自我护理理论基础上提出并编制[2]。2000年我国台湾学者将该量表汉化,经信效度测试,效度为0.98。该量表包括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能共4个维度,43个条目,总分为172分,分值越高,说明自我护理能力越强。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ASS19.0统计软件将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两组患者自护能力评分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自护能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自护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自护能力评分
3 以时机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
由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医生与护士相协作,以2008年蒋红利编著的《血液净化手册》为指导,编写《血液透析护理指南》。该指南包括四个章节,包括第一章:我/我的家人需要做血液透析;第二章:血液透析技术特点及常见并发症;第三章:我在血透期间需要注意的;第四章:血透与生活相结合。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文字与图片相结合,便于患者理解。
3.1 诊断阶段:
对于首次来院进行血透的患者,应建立患者的血透档案,并向其发放《血液透析护理指南》,鼓励患者自行阅读,并对其存有疑惑之处给予解释和指导。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告知其血透的主要治疗方式,向其介绍存活期较长的患者,以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
3.2 稳定阶段:
从确诊到疾病稳定。护理人员应着重向患者血透相关危险因素及常见的并发症。告知患者对于其康复程度的合理估计,帮助其积极面对血透的治疗和护理。
3.3 准备阶段:
从疾病稳定到出院前。此期间患者最为关心出院后的长期血透治疗。应向患者讲解出院后的饮食、运动、内瘘保护及并发症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树立自护信心,鼓励其进行自我护理。
3.4 实施阶段:
患者出院后1个月。患者出院后每次来院进行血透时,护理人员应对其自护能力进行评价,询问其日常饮食、活动、用药等情况,并及时作出评价。
3.5 适应阶段:
患者出院3个月后。护理重点应放在如何帮助患者适应维持性血透后的生活。帮助患者调整生活节奏,重建自身的生活与工作,将血透与生活良好地相结合。
4 讨 论
血透患者的自我护理是个重要且长期的过程[3],本文通过采用以TIR为基础的健康教育,针对患者不同阶段的需求给予满足。试验组患者的自护能力较对照组显著提升,且心律失常、高血压、内瘘闭塞、内瘘出血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患者可有效进行自我护理,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提升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