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患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及护理体会
2018-11-13周微微
周微微
(吉林省四平市中心医院,吉林 四平 136000)
脑瘫即小儿脑性瘫痪,属于小儿时期较为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发生病变的部位是脑部,但是能够累及患儿的四肢,导致患者出现智力障碍、运动障碍、姿势障碍、语言障碍等多种症状,一般是在患儿出生至1个月以后发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1]。因为患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所以其生活质量难以得到提高,同时患儿的家庭也需要承担较的负担[2]。本次研究将我院110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并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情况进行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将我院90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我院收治时间为2015年12月—2017年12月。研究对象全部符合脑瘫的临床诊断标准,并且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将9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中各包含45例患儿。实验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数量分别为29例和16例,年龄范围是4岁—16岁,平均(7.2±2.1)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数量分别为28例和17例,年龄范围是4岁—15岁,平均(7.3±1.9)岁。本次研究已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全部研究对象各方面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可对比。
1.2 护理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实验组患者给予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方法如下:
1.2.1 制定护理计划
对患者的生理指标发育程度、身体协调能力、心理、智力以及自理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并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性格和脾气等具体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并有专职护理人员进行实施。
1.2.2 心理护理
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的协调和稳定有利于训练的顺利开展,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进行及时的了解,实时的给予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增强训练过程中患者的心理参与度,使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在训练过程中逐渐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增加患者对训练的配合。
1.2.3 动作生活能力的训练和护理
动作能力主要包括更衣动作、排便动作、移动动作、认识交流动作等,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之间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训练,并鼓励和督促患者进行长期的坚持,每天进行集中训练的时间以30分钟为宜,并指导患者家属将动作训练的内容积极贯穿于患者的生活中,促使患者能够更加快速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2.4 进食能力的训练和护理
指导患者在进食时保持争取的体位,对全身肌张力升高的情况进行尽量的抑制,情况较差的患者可借助将头部微向前倾的方式,由此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全身肌张力,更加利于患者进食;并且护理人员应该注意指导患者尽量避免出现异常的、不自主的、不必要的动作。
1.2.5 语言训练
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给予患者相应的语言训练,从简单的单音节开始,逐渐过渡到多音节,并注意对患者的发音进行纠正。
1.3 观察项目及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对比。
日常生活能力判定标准: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为基础对患者进行训练前后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判定,其中主要包括14个方面,患者完全能够自理计1分,患者完全自理稍有困难计2分,患者进行自理还需帮助计3分,患者完全不能够自理计4分。量表满分为56分,患者得分越高,即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差。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应通过均数±标准差 (±s)的形式表达,并采用t检验。
2 结 果
根据表1,进行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能力均得到相应提高,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量表评分分别为(29.4±2.0)分和(38.7±3.7)分,可见实验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能力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n(%)
3 讨 论
脑瘫患者普遍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因为脑瘫患者的大脑和体格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及时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训练及护理,能够促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3]。在本次研究中,给予实验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训练,从患者存在障碍的各个方面入手,采用相应的训练和护理方法,促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4]。
根据本次研究,进行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能力均得到相应提高,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量表评分分别为(29.4±2.0)分和(38.7±3.7)分,可见实验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能力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
综上我们认为,对脑瘫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促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同时减轻患者家庭的负担,值得进行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