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保温护理干预在极(超)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

2018-11-13君,陈微,王靖,林茜,张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43期
关键词:机械性体重儿静脉炎

卢 君,陈 微,王 靖,林 茜,张 丹

(巴中市中心医院儿科,四川 巴中 63600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目前应对极(超)低体重新生儿保持静脉开放的主要方法之一,其通过上或下腔静脉进行深静脉导管置入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1]。但极(超)低体重新生儿身体各部分发育不完全,容易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导致体温出现异常,结合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生理解剖特点,考虑其血管及静脉充盈情况、较高的血管痉挛发生率等因素,在进行PICC置入时由于空气对流的影响,可导致热量的损耗,影响一次穿刺成功率[2]。传统方法在送管时多采用常温的生理盐水,患儿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较高,影响穿刺效果,使得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较高[3]。本文研究中,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对105例极(超)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中采用综合保温护理干预穿刺置管送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5例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系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入住我院NICU,均有置管指征。其中男103例,女92例;平均胎龄(33.1 ±1.8)周;平均体重量(1.21±0.3)g;置管平均年龄(4±2)d。分为实验组(n=105)和对照组(n=90)。两分组在患儿的一般情况的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可进行研究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操作方法,将患儿置于操作辐射台上,控制室温为22~24℃,肤温控制在36.5℃,根据患儿情况选取置入静脉,测量导管进入长度,即从穿刺进入的位置至患儿的右侧胸锁关节。若选择下肢的静脉通路,则导管进入长度为穿刺进入的位置至患儿的8~9胸椎间隙。常规无菌操作,消毒操作部位皮肤,穿刺进入静脉回血后在平行进针少许,退出部分针芯,压迫进针前端,退出针芯。缓慢将导管置入静脉中,与助手配合在给予生理盐水的同时送管至预计位置,置管完成后,固定导管外露部分,穿刺点通过弹力绷带进行止血,常规胸片确定穿刺位置。实验组均采用综合保温护理干预[1]:行PICC置管术前将术中所需液体放置可调控恒温箱内,温度设置为38℃,皮肤消毒液加温至40℃备用;将已做好术前准备的患儿随“鸟巢”放入环境温度22~24℃、肤温设定为37℃的辐射台中,用聚乙烯(塑料薄膜)将患儿包裹,只暴露面部及术野皮肤,建立无菌区;38℃温生理盐水预冲导管,40℃消毒剂消毒穿刺点及术野皮肤;送管时用38℃温生理盐水配合送管,常规固定,拍片确定导管位置。

1.3 效果比较

选择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进行比较。其中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均统计一次成功率、二次成功率及总成功率,一次成功指的第一次穿刺见血或皮下血管调整3次以内,二次成功是值再次选取穿刺点位置穿刺成功[4]。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进行总数统计,并进行分级,具体参照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SN)的相关标准,分为0度、Ⅰ度、Ⅱ度、Ⅲ度,程度越高表示局部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

实验组患儿穿刺一次成功率为94.3%,对照组为86.7%。在穿刺一次成功率的比较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表1 两组患儿穿刺成功率比较[n(%)]

2.2 两组置管成功率比较

实验组患儿置管一次成功率为92.4%,对照组为77.8%。在置管一次成功率的比较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表2)。

表2 两组患儿置管成功率比较[n(%)]

2.3 两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患儿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5.7%,对照组为18.9%。在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的比较上,实验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表3)。

表3 两组患儿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比较[n(%)]

3 讨 论

目前PICC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较为广泛,在NICU其是患儿静脉开通的首选方法,尤其对于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命支持尤为重要。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发育不完善,极易受到外界刺激的感染,通过PICC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反复穿刺对于患儿的刺激,而且连续大通量的静脉支持,也为抢救及挽救患儿生命提供了必要支持。PICC技术的开展最大程度的减轻了患儿的疼痛,保证了(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体格和神经系统不受大量疼痛刺激而发育迟缓。综合保温护理干预在极(超)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患儿随鸟巢放入预热至37℃的辐射台中,用聚乙烯(塑料薄膜)将患儿包裹,减少空气流动对患儿体温调节的影响,控制不感蒸发,稳定患儿的体温;用加温40℃的消毒剂消毒皮肤和用38℃的温生理盐水配合送管保证了患儿体温稳定,预防血管痉挛,明显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配合生理盐水的使用,使得静脉通路更加通畅,保障了置管成功率。

PICC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为局部的静脉炎,其形成原因很多,如局部感染、反复穿刺的机械因素、化学药物的刺激等。在临床上,局部机械性静脉炎最为常见,这可能跟穿刺的操作方法、进针的角度、血管的情况、穿刺速度过快相关。有研究表明[5],反复穿刺、多次调整针头是机械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38℃温生理盐水配合送管,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多次穿刺的引起并发症的可能性,且生理盐水可对穿刺周围组织进行软化,配合送管过程减少了血管刺激的发生,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本研究为极(超)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中采用综合保温护理干预提高了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和一次置管成功率,减少新生儿热量丢失,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减少患儿的痛苦和家长的医疗费用开支及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治愈率和降低了极(超)低出生体重儿未愈出院率,也提高了医护人员收治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信心和技术水平。使本地区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向上级转诊率明显下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研究成本低,可操作性强,能够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机械性体重儿静脉炎
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探究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高渗性药物导致静脉炎的研究现状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机械性眼球外伤100例临床分析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含金量
心理护理对机械性眼外伤患者围术期负性情绪的影响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1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管理
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预后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