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与护理观察
2018-11-13赵敏
赵 敏
(内蒙古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心理康复科,内蒙古 包头 014030)
抑郁症是一种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类型,在发病后将会导致患者的身体健康严重受损,尤其是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造成一定影响。患者常会出现精神运动性抑制情况,且部分患者可能还会出现强烈的自杀倾向[1]。患者常见躯体症状多表现为睡眠障碍、体力衰退、食欲下降,而心理症状则表现为内心焦虑、烦躁、低落等现象。对此,本文就关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展开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均为我院精神科在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共72例。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均与CCMD-3有关抑郁症的诊断标准相一致。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6例。其中观察组:男17例,女19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43.5±3.2)岁。对照组:男16例,女20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3.7±3.1)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健康宣教、饮食护理等常规方法。观察组:结合患者的心理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可主动与患者加强交流与沟通,使患者能够主动倾诉内心想法,引导患者将心理的焦虑情绪表达出来,借助于科学化的心理疏导为患者提供以必要的精神鼓舞与支持,帮助患者能够重新认知生命的意义。抑郁症患者常常无法体会到生活的趣味,对自身的价值认识不足,对此相关的护理人员便可通过与患者的主动接触,通过和蔼、亲切的话语与态度使患者从内心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怀,并通过捂手、抚摸等肢体接触来使患者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支持。在于患者开展沟通交流时,可侧重于引导患者宣泄其内心的消极情绪,针对病程较长的患者,由于长时间患病常常已经难以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所在,难以获得自我成就感因而丧失自信心,对此可对患者开展回顾干预措施,使患者能够回溯自身过往所取得的成就,促使患者加强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在得到自信心的同时也便能够改善其临床症状表现。
1.3 观察指标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价患者的抑郁评分情况,重度抑郁:>24分;中度抑郁17~24分;轻度抑郁7~16分;无抑郁:<7分。同时采用生存质量评价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做出评价,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及生活质量评分,护理后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x±s,分)
3 讨 论
抑郁症患者在患病后的不同阶段当中其心理特点往往十分典型。在初期阶段患者常常产生出被遗弃感,渴求能够得到他人的重视与关怀,而在接受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后常常会由于身处陌生的环境而产生出焦虑、紧张、甚至是绝望等不良情绪,并最终萌生出自杀的想法[3]。此后,在患者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治疗与护理干预后,患者开始逐步进入到康复阶段,此时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⑴首先是忧虑自身的抑郁症状有可能会再次复发,从而产生出悲观情绪;⑵其次则是对于今后能够重新投入到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中持怀疑态度,存在着明显的信心不足表现;⑶患者可能想要了解一些抑郁症疾病知识[4]。
结合抑郁症患者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除了在给予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当开展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接受了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其抑郁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抑郁症患者在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采取一定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预后。
综上所述,对抑郁症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有着较高的实用性价值,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