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胸腔积液的CT影像特点及临床诊治方案分析
2018-11-13
402360重庆市大足区中医院
胸腔积液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候,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胸痛与干咳等,将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1]。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主要使用CT进行扫描,获得良好的扫描效果,并且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2]。本文将重点探讨恶性胸腔积液的CT影像特点及临床诊治方案。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恶性胸腔积液患者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37~59岁,平均(48.1±4.9)岁,其中由肺癌引发恶性胸腔积液54例,由恶性胸膜间皮瘤所致4例,由乳腺癌所致2例。纳入标准:①符合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诊断标准;②未患有其他胸腔内疾病。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的合并症;②患有严重的神经性疾病。将此次的研究目的与方法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由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此实验经伦理委员会同意,并使用统计学软件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方法:CT扫描:选用2排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的胸腔进行扫描检测。使患者采取仰卧体位,将扫描仪的层厚与层距分别设定为5 mm,螺距设定为1.2 mm,电压设定为120 kv,电流设定为80~160 mA,扫描范围为肺尖至横隔部位,平扫过后使用碘海醇作为造影剂对患者进行增强扫描,扫描过后有医生对扫描图像进行评估。
治疗: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辅助患者反坐在靠背椅上,通过CT扫描确定穿刺点。将穿刺针垂直于胸壁沿肋骨上缘进针,待回抽见胸水流出,缓慢的将J型引导钢丝送入约10~12 cm,之后拔出穿刺针,使用扩张器将皮肤张开,沿导丝处置入引流管约8~12 cm,之后将导丝取出并将引流管与引流袋连接,使用3M无菌敷贴覆盖在切口处,当引流量不超过50 mL时即可拔出引流管。
观察指标:⑴患者的CT图像特征。⑵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标准:①完全缓解:胸腔积液全部消失;②部分缓解:胸腔积液减少量超过50%;③无效:胸腔积液未消失。
结 果
患者的CT图像特征:经过对图像分析得知,患者病变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环状胸膜增厚、结节状胸膜增厚、壁层胸膜厚度>10 mm、单侧胸膜受累且中下部胸膜病变较显著等,见表1。
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后,60例患者中胸腔积液症状完全缓解44例(73.33%);胸腔积液症状有所缓解15例(25.00%);胸腔积液症状未消失1例(1.67%)。
讨 论
恶性胸腔积液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将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依据相关的临床研究可知,约有1/2的患者由转移性疾病所致,其中又以肺癌引发该疾病的数量居多[3]。其发病的主要机制在于如下内容:①胸膜受到恶性肿瘤的不良影响,使得胸膜内的小孔出现阻塞现象,从而使得淋巴引流出现严重阻碍,进而产生大量的胸腔积液。②胸膜毛细血管内皮由于受到恶性胸膜肿瘤的持续影响使得通透性不断提升,同时胸腔内的蛋白质不断增多,并且由于胶体渗透压不断增强,进而产生大量的胸腔积液。③支气管由于受到瘤压迫与阻塞,导致患者出现阻塞性肺不张的不良现象,进而使得同侧的胸腔内压不断下降而产生大量的胸腔积液。
恶性胸腔积液将会产生不同类型的膜受累增厚现象,并且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将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弥漫性增厚,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①壁层胸膜厚度>10 mm,呈现出粗细不同的条带状。依据本项研究结果可知,共有37例(61.67%)患者呈现出此种类型。②结节状胸膜增厚,通过相关的临床研究发现,使用CT进行增强扫描较易发现胸膜结节,依据本项研究结果可知,共有52例(86.67%)患者呈现出此种类型。③环状胸膜增厚,病灶内缘将会出现凹凸不平的花边形状,临床中对于该种类型检测特异性100%,并且依据本项研究结果可知,60例(100.00%)患者全部表现出环状胸膜增厚鲜血。④单侧胸膜受累且中下部胸膜病变较显著,依据本项研究结果可知,共有54例(90.00%)患者呈现出此种类型。
CT扫描无需对患者造成创伤,对于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并且对于肺内病变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性。若患者的胸腔内无其他恶性病变时,依据患者胸膜CT特征变化,则可对恶性胸腔积液进行较为精准的判别。
中心静脉导管多为不透射线的聚脲安置材质,对患者的刺激性较小,同时该种引流管具有较高的柔韧度,将不会使患者过多出血,几乎无疼痛感产生,并且将不会受体位的限制,因而易于患者接受[4]。本项研究结果说明此种方式将不会对患者形成较大刺激,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使用CT进行扫描能够有效的使医生明确患者的疾病情况与患病类型,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保障,可作为未来一段时间检测恶性胸腔积液的首选方式。由于样本容量有限,因而关于使用CT扫描恶性胸腔积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需要进一步观察。除此之外,临床医生仍然需要加强对恶性胸腔积液的研究,如此才能更加明确的诊断患者的疾病特征。
表1 患者的CT图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