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俄丧葬用语对比

2018-11-13宋歌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东正教先人逝者

宋歌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丧葬用语是丧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基因之一。丧葬用语的出现以及丧葬习俗的形成与发展受到社会组织结构以及宗教文化的影响。不同的生死观念,文化背景,肯定会产生不同民族的丧葬用语,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无不带有本民族的文化烙印。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中俄丧葬用语的对比研究,为我们探知不同文化间的异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种丧葬用语的异同;帮助人们从一个更加理性、更加科学的角度了解本民族丧葬文化的内涵。

1 丧葬用语的定义、特点和功能

丧葬用语是丧葬文化的构成单位,更是一种特殊的民族符号。它是一种模式化、复合型的“口承文化”(即包含着各种口头文学及其口头语言表达与传承各种人生经验和知识的一种璀璨的凝结着无数人民智慧的一种文化,以较为稳定的模式留存于社区民众的集体意识与记忆之中)。丧葬用语作为一种文化性活动,是人们各种心理需要的映像,体现该社会文化。

丧葬用语以葬礼作为特殊的语言背景,它的表达形式、意义和功能也被葬礼这一仪式所限定和约束。但与此同时丧葬用语又规范着不同民族地区的葬礼活动,在某些现实因素的作用下,继承并改变着丧葬文化的原有模式。

丧葬用语在宗教教义或者民族信仰的解释与参与下,它将死亡所承载的伤痛、悲苦、绝望、恐惧一一化解。它遵循某种丧葬礼俗和宗教仪式在这一点上都是相似的。不过在具体的实施的过程中无不带有本民族的文化烙印。

2 俄汉丧葬用语使用的差异性(这是体现在文化方面的内容)

2.1 心理认知差异

对于各个民族来说死亡都具有悲剧性。它意味着生离死别,阴阳两隔,无法逆转,因此生者自然会悲痛。丧葬用语的第一要务就是表达缅怀,缓解悲痛。丧葬用语不仅是对逝者的一份关爱与帮助,生者尽自己的努力来为逝者祷告,表达缅怀的,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悲痛。俄罗斯东正教认为“人的生和死是个人和上帝之间的事,死亡是灵魂摆脱了躯体而皈依上帝,人一旦死亡,就意味着灵肉分离,灵魂到一个美好的地方去了。所以东正教轻视肉体,而重视灵魂的得救升华。也正因为这样,东正教的信徒更多地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入天堂,洗刷生前的罪恶。在中国儒家认为死者的灵魂附于神灵, 神灵供奉于祖庙,土生土长的道教带来了关于阴间地府的观念,印度传入的佛教则带来了“六道轮回, 转世托生”等观念。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丧葬仪式关于服丧行孝的实质在于:理智上是清醒的,承认人死不可复生,认为人死就是“三魂七魄”离开了肉体,去了阴间过着和阳间类似的生活。并不把死亡当作肉体与灵魂分离的节点,恰恰相反,灵与肉的分离被认为是危险的,因此丧葬用语注重于安抚亡灵,使之不在人间四处游荡而打扰到生者的世界,希望死亡的阴影不再笼罩着活人。

2.2 社会功能差异

(1)对亲属宗族的聚合功能的差异,在中国葬礼仪式是家族中的大事,在人去世以后一般由直系血亲“报庙”发生在逝者去世当天,“报庙”由逝者子孙从家里一路哭喊到其居住地路口,用哭声报告逝者去世的消息。并且张贴讣告(讣告,丧仪文体, 指将死讯和死者简况通告亲友或公众的一种文辞),亲朋好友周知死讯,来协助葬礼仪式的举行,或者是参加葬礼,它是由讣告(丧葬用语)而引出一次集体的行为,本身具有聚合的功能。而俄罗斯举行葬礼,祷告仪式的主体是教会,因而其的聚合功能较弱。(2)丧葬用语对亲族关系的巩固的差异:在中国一个家族(丧葬中有“五服”仪礼规定,五服范围包括以“己”为基准向上两个辈分、与“己”平行、 以“己”为基准向下两个辈分的宗族至亲。“不出五服”代表彼此的亲近关系仍属于家族范围内,可以视为亲密关系)因为各种原因成员之间联系稀疏晚辈不知道长辈如何称呼时有发生,通过参加葬礼仪式,听参加葬礼成员哭丧时的用语,可以了解家族成员的长幼亲疏关系从而达到巩固亲族关系的功能,而根据俄罗斯人的传统凡来死者家吊丧的亲友,来时无需向任何人问好,临行时也不必告别,因而和中国传统的葬礼相比,对亲属关系的关系巩固作用较弱。(3)道德教化的作用的差异。在中国通过丧葬仪式和用语向人们传输孝道伦理的基本观念,使传统的宗族和孝敬观念深入人心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而在东正教的葬礼仪式中丧葬用语更多地强调的是只有在现世生活中,积德行善,不作恶事,死后才能进入极乐世界。因此两者在道德教化的功能方面有实质性的差异,中国更侧重于传统儒家所强调的孝道与伦理关系,而东正教则更加侧重于引导人精神向善,社会伦理不同。

3 俄汉丧葬用语使用的异同(重点摘要对比)

3.1 临终仪式用语

按照东正教丧葬程序,濒危之人有这样的开始:“我的短暂的有罪的日子,就像雨滴一样,已经慢慢消失了。主啊,求你拯救我吧。”由于俄罗斯人信奉东正教,他们在临终时更加注重祈求神明宽恕自己生前的罪过,希望自己的灵魂在去往天国的路上能够得到上帝的救赎,具有一抹神秘的色彩,而在中国的送终环节,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是葬礼的第一步。中国的送终仪式用语较为侧重于听取生命垂危之人的临终遗言,而这遗言侧重于尘世生活,虽然自身即将离世,仍然要将自己在尘世间未了的愿望说出来以便直系亲属代为执行。极富伦理色彩和人情味道。它是基于血缘宗法关系的文化,其派生出来的基本民族心理是一种务实精神。

3.2 葬礼仪式用语

俄罗斯的葬礼仪式上的用语如下:

求安息祝文,司祭低声诵念:一切灵体和凡躯的上帝,你践灭了死亡,击败了魔鬼,给世界带来生命。主啊,恳求你恩赐你长眠的仆人/使女(名)的灵魂安息于光明,青翠,宁静之处,远离一切疾患、忧伤和哀叹。请宽恕他/她/他们由言语,行为和思想所犯的诸般罪孽,因为你是良善爱人的上帝,因为无人生活于世而不犯罪,因为你是惟一无罪者,你的义德永远长存,你的言语尽属真实。

高声:

基督,我们的上帝,你是你长眠的仆人/使女(名)的复活、生命和安息,我们将荣耀归于你,和你的无始之父,及你至圣、至善、赋予生命的灵,从今日到永远,世世无尽。

会众 :阿民。

前来,让我们敬拜俯伏于上帝,我们的君王。

前来,我们敬拜俯伏于上帝基督,我们的君王。

前来,让我们敬拜俯伏于上帝基督,我们的君王面前。

中原地区的葬礼仪式开始男性祭奠,女性则要在棺材周围哭,还要有人在棺材之前,灵棚之后烧灼口中还要念叨让死者收好钱。出殡前,将遗像放在头车前面,长子率众晚辈血亲跪于车前,将瓦盆举过头顶,说:“某某(直系亲属的称谓),您一路走好”,遂将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两次。将纸公鸡置于头车,意为“金鸡引路”。长子(或长孙)上头车,持幡。而在下葬时一般亲属会哭天抢地,我的亲某某啊,你生儿育女受了一辈子的苦还没来得及享半点福,怎么就走了呢,由于东正教的祈祷文有现成的圣经作为模板抑或是理论支撑,由教父操持,文学色彩较为强烈,而人面对至亲离世的痛苦也只能通过默默祷告大段的圣经原文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抒发自己的悲伤的情感,而中原地区的葬礼仪式上,虽然场景设特定的,但是由于没有固定的版式,情感的抒发较为灵活自由,大都表达的是对于逝者的不舍,和不能继续为逝者尽孝的遗憾,同时也尽情的宣泄自己悲痛的感情。偏于口语色彩,表达感情灵活随意,不拘泥于形式。

3.3 纪念仪式用语

在俄罗斯的纪念上,神父用划十字手势给遗体撒一点土,通常还撒一点橄榄油和香炉中的灰,念诵“大地和其中的万物,属于上主(诗24:1)。世界和其间的居民,属于上主。然后神父进行简短的祈祷。灵柩放入土地,大家唱祭祷歌《与仙逝的义人一起》Со духи праведных сконча вшихся)“求主,让你仆人的灵魂与仙逝的义人一起得安息,让它在你的幸福生活中,因为你是爱人者;求主,让你仆人的灵魂在你的安宁中,你的所有圣徒都在这里得安慰,因为你是独一爱人者。(祭祷歌第四调)

在中国已逝先人的祭祀分为两类:家庭祭祀和扫墓祭祀,家庭祭祀比较简单,一般是在亲人的生忌日奉香三柱,供奉酒水三杯,或是以素色的鲜花作为清供,同时面对着亲人的照片倾诉自己的心声,同时祈求先人庇护,希望自己的某些事情能够顺利,而扫墓祭祀一般在固定的节日(清明节,中元节,春节),一般比较正式,在扫墓时一般家族成员肃立默哀,主祭者到墓前献花,献果,献酒,然后开始朗读祭文,祭文不受时间的限制,它可以缅怀几年前,几十年前故去的人,到此则一般用在逝者故后的首次纪念仪式上,祭文是给活人听的,有较为固定的版式,一般有如下内容:(开头)今天,大家齐集于此,以悼念我某某去世几周年。我代表某(一般为姓氏)家,对各位的到来,对各位的帮忙,对各位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祝各位康乐幸福、万事如意。亲爱的某某,您离开我们几年了。几年的岁月流逝,带不走我们对您无尽的思念,带不走我们对您深深的敬仰。几年来,您的音容笑貌、身姿背影、点点往事,仿佛就在眼前。介绍先人的生平(要突出先人的优良事迹以起到教育后辈的作用同时感激他对家庭所做的贡献),最后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与感伤。最后某某:您安息吧!我们不会辜负您的期望,我们将永远铭记您的大恩大德。您是我们的好父亲!来世,我们还做你的儿女!

俄罗斯人由于宗教的信奉,较多的是向神明祷告,祈求逝者灵魂的安息,同时也借此机会向神明倾诉,表达自己在某些事情的忏悔,或者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助自己一臂之力。通过虔诚的祷告,来缓解自己的悲痛之情。同时也更加坚定信徒对神明的信仰,因为这是信徒与神明抑或是神父个人之间的事,具有一定的非公开性。而在中国,有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虽然先人已逝,但是仍然能够祸福子孙。纪念仪式则是所有的亲属到场,一起追忆先人,是公开性的集体活动,通过此举来巩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通过定期的扫墓,表达对亲人的缅怀,凸显孝道的重要性,表现对先人的感激和怀念,同时告诫家族中的青年人要谨遵教诲,并且顺承先人遗志。虽然祭文的版式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内容也给了个人一定的发挥空间。不仅表达个人的伤感,更加凸显的是教育意义。

猜你喜欢

东正教先人逝者
先人(外二首)
纪念
东正教的圣诞节不在12月25日
从门缝掬接月光
墙壁
笑着说再见
大蛋糕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中国东正教的现状与反思
在东正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