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诗时代的史诗书写
——论何建明报告文学的思想价值与美学品格

2018-11-13沈文慧

当代作家评论 2018年4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

沈文慧

作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曾三次获“鲁迅文学奖”、五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八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连续五次入选党代会“献礼书”,说他创造了报告文学的奇迹,一点也不夸张。这些作品甫一问世,就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成为一个时期的文学热点,并直接作用于现实社会,产生积极而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文学价值。习总书记说:“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奋斗,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变革,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面对这史诗般的变化,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的新史诗”。在笔者看来,“中华民族的新史诗不是一个“文类”或“题材”概念,而毋宁是一种价值导向和品格追求。它聚焦中国人民恢宏独特的实践创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传达真挚深厚的民族情感,建构真醇美善的中华美学。”何建明是这个史诗时代当之无愧的激情歌者,他以丰赡、厚重、精彩的报告文学作品书写了史诗时代的恢弘史诗。

一、价值追求:把握时代精神,承担时代使命

何建明的文学创作始终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同脉相连,同命相牵,他自觉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努力把握时代精神,主动承担时代使命,“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他的作品题材广泛,视野开阔,站位高远。从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到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思考;从对矿山滥采滥伐造成的生态灾难的大胆揭示到天津大爆炸现场纪实;从三峡移民工程、台州农民革命风暴到余村和安吉对习总书记“两山”思想的伟大实践;从中国对外开放的划时代事件到利比亚撤侨的外交壮举;从“红岩”历史人物的真实讲述到对南京大屠杀的深沉思考;从焦三牛这个普通大学毕业生扎根西部、报效祖国的生动叙述,到对余秋里、梁雨润等优秀共产党人的倾情礼赞……纵观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历史与现实、内政与外交、物质与精神、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灾难现场与幸福家园、党的建设与干部培养、辉煌成就与尖锐问题等等,但凡牵涉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诸方面的重大问题,几乎都有深入观察、深度思考和深刻呈现。还没有哪一位报告文学作家有如此宏阔的视野、如此巨大的艺术创造力、如此全面立体地书写中国人民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他用永不懈怠的激情讴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书写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市场经济在为经济社会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金钱崇拜、贪欲膨胀、钱权勾结、腐败蔓延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何建明敏锐发现问题,勇敢直面矛盾,于2002年推出长篇报告文学《根本利益》,真实生动地讲述了山西省运城市纪检委副书记梁雨润,克服重重障碍,刚正不阿,与恶势力不屈斗争,一心为百姓排忧解难的先进事迹,塑造了一个“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同时,也深入揭示了我国基层政权中存在的司法腐败、以权谋私、欺压百姓等丑恶现象,严厉抨击了部分领导干部身上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沉痛指出党群关系紧张、官民关系对立、人民对国家政权失去信任的严峻事实,如不及时坚决制止,共产党将面临严重的执政危机。同样出于对9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物化社会现实及共产党自身建设状况的深沉忧虑,何建明把探寻的目光投向惨烈的“红岩”历史,在建党90周年之际,推出历史题材报告文学《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作品以丰富的史料,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情节和故事,挖掘出小说《红岩》中众多人物的真实生活原型,再现了一大批共产党人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深刻揭示了共产党人保持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何建明说“这是一部忧党之作”,“我想通过这部作品反映的内容和精神实质,来提醒我们党内的同志和我们普通的公民都应当有一个意识。就是今天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如此繁荣强盛,是来之不易的,我们是否还有内心的那份强大,还有那份革命烈士对党的赤胆忠诚。”

在忧虑、思考现实问题的同时,何建明也在关注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宏伟成就和凝聚而成的伟大民族精神。三峡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工程,从1992年获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到2009年全部完工,历时17年。何建明聚焦百万三峡移民——很多国家正拭目以待中国如何解决这个世界级难题。为此,他三下库区,跋山涉水,辗转数省,足迹遍布整个三峡库区,伏案数月,于2008年推出了书写三峡百万移民工程的史诗篇章《国家行动》。全书通过一个个真情故事、移民家庭的悲欢离合、各种矛盾冲突,着力表现移民干部为三峡工程呕心沥血、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广大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操。大庆精神,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举世闻名的大庆石油会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大庆精神都是激励中国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大庆精神在人们心中逐渐被淡化、远离,许多年轻人对那段艰苦的奋斗史不知晓、不理解。在此背景下,何建明推出长篇报告文学《部长与国家》,以波澜壮阔的笔触书写当年“独臂将军”余秋里出任石油部长、带领五万大军在极度艰苦的松辽平原进行石油会战的传奇故事,再次彰显了大庆精神的丰厚内涵和巨大现实意义。

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何建明推出报告文学《农民革命风暴》,书写了比安徽小岗村更早的中国农民分田到户大承包的真正发源地——浙江台州皂树村及周边几个乡村,当年冒着极大政治风险进行分田到户搞承包的历史史实。专家们认为,这部作品改写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当年改革开放所经历的激烈斗争和严酷现实的重要文本。作品同时展示了中国农民为了改变自身命运和寻找生存出路所体现的巨大勇气与卓越智慧,热情讴歌了台州农民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这种智慧和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2017年9月出版的《那山,那水》是对习总书记“两山”思想的文学解读,生动讲述了余村人民在“两山”思想指引下,转变发展理念,奋斗十余年,令余村和安吉大地上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史诗性巨变,热情讴歌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中国绿色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了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宏大而独特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有人说:“如果把何建明作品的内容按时间编织起来,足以汇成一部气势恢宏的时代交响。”40年来,何建明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时刻关注最重要的社会领域、最敏感的生活现象和最为公众注目的人物、事件。何建明说:“作为一名写了四十年报告文学的作家,我几乎涉猎过所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国家和时代进步的大事件,也走了许多地方,目睹和亲自记录下了许多精彩的中国故事。”他反复强调:“今天社会波澜壮阔,每天日新月异,我们的作家要学会了解。你生活在这个时代,生活在这个国家,你就要了解这个时代,一个作家不关心这些,怎么可能写出波澜壮阔的中国故事呢?”他认为,报告文学作家一定要有普通劳动者的情怀,惟其如此,才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对人民的喜怒哀乐、希望梦想感同身受,才能深切关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真切表达人民的心愿、心声、心情。高高在上、不可一世或者把自己关在象牙塔中孤芳自赏、顾影自怜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都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背道而驰。“只有把国家的最高利益和人民利益联系起来,站在百姓立场上写作,作品才有生命力。”在何建明这里,文学绝不是个人主义的风花雪月,也不是遗世高蹈的冥思玄想,更不是追名逐利的工具手段,而是建构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壮美事业,是用文字谱写的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辉煌乐章。

二、思想追求:用理性照亮历史与现实

“文以载道”是中国古典诗学最宝贵的遗产,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用“兴、观、群、怨”四个字高度概括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杜甫感慨“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曹丕更明确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近现代以来,梁启超、鲁迅等启蒙思想家、文学家积极倡导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思想价值,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文艺的社会价值:“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何建明报告文学特别注重文学的思想性和精神价值。他坚信:“任何时候,文学和文化核心的价值都在于它的精神价值、思想价值和未来价值,它有引领人民心灵和情感的作用。”在他看来,经典报告文学必须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和思想价值,“发现”、“引领”才是真正的文学光芒。这种高品位的思想追求贯穿了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的全过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不仅仅是为了讲述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故事,更不会流于生活表层的浅显纪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提炼,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从现象中发现本质和规律,用文学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永久的切肤之痛,铭记历史,反思历史,不仅是历史学家的工作,也是有良知、有正义感的作家的神圣职责。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何建明推出了《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提醒国人勿忘历史、警醒中华民族发愤自强的厚重之作”,“是一部带着历史理性光芒的报告文学。”作品不仅如实记录下历史的惨烈和悲恸,呈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酷虐与灭绝人性,更是对这场人类浩劫的深刻反思,藉以唤醒中华民族沉重的集体记忆。作品最后的“十问国人”尖锐锋利,发人深省,这些追问和反思基于历史,对接现实,着眼未来,体现出强大的思想力量和深广的民族忧思。早期作品“中国教育三部曲”(《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恐惧无爱》)直面蓬勃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强烈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弱势群体呼吁呐喊,以大量真实人物鲜活的生活经历和真实的生存状态反思国人思想中对教育的狭隘认知和错误观念,表达了对中国教育现状、教育制度、教育观念的深度思考。

2017年7月,电影《战狼2》的火爆再次掀起了全社会对长篇报告文学《国家》的高度关注。作品叙述的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海外撤侨营救行动。短短12天,从战乱中的利比亚奇迹般撤离侨民三万五千多人。何建明以荡气回肠的笔触倾情书写了这个值得铭刻史册的大事件,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国人民在强大综合国力基础上的自信、自强精神,是“东方巨龙的又一次精彩亮相”,是“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最好证明,生动诠释了“以人为本”、“人民利益至上”、“人民生命至上”的“国家最高目标”。评论认为,这是一部“从‘国家叙事’层面上塑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学形象的高立意、大格局、大气魄的优秀作品。”《那山,那水》写的虽然是一个小山村的农民告别传统生产方式、建设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的故事,着眼的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念更新和社会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生动诠释了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及其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生命力。“两山思想”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那山,那水》以巨大的思想穿透力和敏锐的时代感知力抒写“中国时代”,讴歌“中国时代”,不仅正当其时,且意义深远。

“何建明是一个出思想的报告文学作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会对生活有自己的发现,都会在思考中找到思想的闪光点,很多时候他的作品思想总能占据在时代前进征程中的制高点上。”文学以具象呈现抽象,以艺术形象之美表现思想内涵之美,因此,优秀作家一定是思想家,伟大作家一定有深厚的哲学素养。一方面,何建明具有深厚的哲学素养和敏锐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又具有浓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使命感。所有这些,造就了他的“火眼金睛”,赋予他大格局、大视野、大胸怀,使他能够洞察被纷繁复杂的生活表象所掩盖的本色与本质,广泛、深刻地反映时代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形成作品丰赡厚重的思想意蕴。

三、美学追求:以优美的形式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

别林斯基说:“艺术必须首先是艺术,然后才能是社会精神和倾向在特定时期中的表现,不管一首诗充满着怎样美好的思想,不管它多么强烈地反映着现实问题,可是如果里面没有诗歌,那么,它就不能够包含美好的思想和任何问题,我们所能看到的充其量不过是执行得很坏的美好的企图而已。”文质兼美是优秀作品的基本标准,“文”即文学性、艺术性,“质”即思想性、精神性,二者必须相辅相成,有“文”无“质”浮华空洞,有“质”无“文”生硬粗糙。何建明报告文学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除了源于作品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思想意蕴外,还在于优美的文体形式所形成的艺术特质。作为当代中国最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何建明对报告文学充满了挚爱和激情,因为报告文学的真实性、现场性、及时性特征,决定了这种文体与现实社会生活最紧密的联系。在他看来,报告文学是讲好中国故事最直接、最合适的文体。多年来,他孜孜以求,努力探索“以优美的文体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

众所周知,“写什么”与“怎么写”是文学创作的两大永恒难题,对于报告文学而言,“怎么写”更耗心力,当然,也是决定作品艺术水准高下的核心和关键。因为“写什么”可以通过持久深入的观察思考、调查采访、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得,只要不辞辛劳、坚持不懈,下足了“笨功夫”和“苦功夫”,总会找到精彩故事、丰富素材甚至奇妙的细节、生动的人物;但这些仅仅是原始的素材,将这些庞杂、无序、琐碎、凌乱的素材,经过怎样的辨析、甄别、归纳、提炼、增删等等复杂的艺术处理,使之成为自足性的艺术作品,才是最见功力、最费心机的。如同一堆五彩丝线,千头万绪、纠结缠绕,只有经过高明织工的妙手编织,才能变成风情万种的华美锦缎。如何布局经纬、如何设计图案、如何搭配色彩、如何勾勒细节,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必须步步精心,丝丝入扣。

何建明的报告文学通常是重大题材,篇幅长、体量大,首先考验的是对文本结构的整体把控能力。对于长篇叙事文学而言,结构是“上层建筑”,是表现生活的组织手段,是现实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其基础是作品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如果说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曾说:“正如‘结构’两个字的字面含义同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材料多么优良,不管你的目的多么高尚,如果盖得不好,摇摇晃晃,结果是毫无用场的。”对此,何建明有清醒认识,他精心经营每一部作品的结构,使之既体现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又服务于主旨表达的需要,呈现严谨、自然、完整、统一的美学特征。如《落泪是金》除引子外,共十九章,分成四部,依次是:失泪大学城、生存自救歌、感受阳光与热爱、希望工程咏叹。逻辑思路是:呈现问题——解决问题(由自救到社会救助)——反思及展望。整部作品结构严谨周密、自然从容,且韵味深长。具有同样美学意蕴的是《国家行动》的结构安排,全书除引子、后记外,共五章,依次是:至高决策、热土家园、世界第一难、倒计时开始、走出峡江。从高层决策到百姓悲欢、从移民之难到克服一切困难完成移民任务,起承转合自然妥帖,支脉贯通,引子“从容步履”与第五章“走出峡江”首尾呼应,圆融完整,如同一支大气磅礴的交响曲,清扬俊朗,流畅和谐。《国家》则娴熟运用蒙太奇结构思维,叙事焦点在中国外交部、国资委、公安部、海关总署、民航局、解放军总参谋部以及利比亚、突尼斯、马耳他、希腊、大海、沙漠等广阔时空中自由切换。平行蒙太奇使多条线索同时展开,增加叙事容量;交叉蒙太奇则是渲染气氛、烘托情感的绝佳手段。总之,何建明报告文学的结构是灵活多变的,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寻找最利于主旨表达需要的结构,为整部作品搭建坚实的总体框架,形成有机的叙事整体。

除了精心营造结构外,何建明也特别注重人物塑造、场景描述和细节呈现。如果说结构是文章的骨架,人物、场景、细节则是肌质,是一个生气灌注的文本不可或缺的要素。当然,这一切都奠基在“真实”的基础之上,反之,对人物、场景、细节的真实呈现,也是确保报告文学真实性的不二法门,离开了真实性,报告文学的文体意义即是“空无”。这些问题,学界已做了充分阐释,此不赘述。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何建明报告文学中一个显著但却不太被关注的艺术特质——叙事主体的积极介入。与一些刻意追求“零度叙事”的非虚构写作不同,何建明的报告文学总是洋溢着滂湃的激情、严谨的思辨、精辟的论析,当然也不乏尖锐的抨击和热情的赞颂。叙事主体始终在场,他毫无保留地向读者袒露自己的心声、心情、心愿,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爱憎,这样处理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以自己的情感、思想感染和影响读者,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对世界的认知、判断传导给读者,更利于读者与作者达成思想共识,形成情感共鸣,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国家》的题记中写道:“如果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你还会有什么?如果没有了自己的人民,国能是什么样?”《那山,那水》的“写在前面”:“仅仅十二年的时间,余村从山到水、从空气到百姓的生活,再到每一颗人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寸土地更加金贵,每一滴水更加清纯,每一个人更加快乐幸福。……在习近平当年高瞻远瞩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引领下,整个安吉、整个浙江大地已建成了百个、千个像余村甚至比余村更美、更富有的村庄。如今,它们正以自己各具特色的美丽、和谐、文明和现代,装点着一个伟大而全新的时代……”这些深刻独到的议论性文字,置于叙事展开之前,言简意赅、高屋建瓴,既点明了题旨,又提纲挈领、统领全篇。《忠诚与背叛》的每一章前面都提出几个问题:“为什么当时的重庆地下党中职务越高的领导干部被敌人逮捕后当叛徒比谁都当得快,而且还有几个后来成了丧心病狂残害革命者的特务?……为什么这座埋葬了无数花一般青春生命和谱写了那么多悲怆故事的山竟然会叫歌乐山?为什么这片被汽油和弹药烧焦了的灰崖竟然会被看作‘红岩’的象征之一?”这些沉甸甸的“为什么”既体现了作家对历史的深度反思,也启发和引领读者进入历史现场,去思考、探索和发现被各种表象遮蔽和隐藏的事实真相,同时也为即将展开的叙事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增强了叙事张力。很多时候,何建明会把自己充分融入叙事进程,在展开情节、勾勒人物、描述场景和细节的同时,充分展现自己面对各种人物、场景、情节时的所思所感,如情绪的起伏变化、感情的喜怒哀乐、理智的思考探寻等。这是作家与写作对象之间的深度交流和对话,同时也将读者带入叙事现场,实现了作者、读者、作品三者之间的多向交流,思想和情感的信息在多维心灵空间撞击回响,在充分体现叙事真实性的同时,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当然,叙事主体的介入需要把握合适的“度”,所有抒情、议论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叙事基础上,否则就有可能陷入矫揉造作、虚张声势或“过度阐释”的危险,引起读者心理和情感的拒斥。

卢卡奇在探讨现实主义的伟大标准时说:“形式不过是最高的抽象,是简练地表达内容并把它的安排推向最高潮的最高方式。”这于报告文学同样适用。其实,无论是对结构的精心营造,还是对人物、场景、细节的生动呈现,亦或是叙事主体的自我袒露和主动介入,都是为了寻找“简练地表达内容并把它的安排推向最高潮的最高方式”,以形成作品充沛的艺术魅力。何建明多年来的艺术探索,给如何提升报告文学的艺术魅力提供了启示和经验。

四、结语

40年来,何建明全力以赴做一件事:讲述中国故事。他说:“这个世界、这个时代和我太紧密了,世界和我命运相连,所以我要不断地写。”、“我希望自己讲述的故事能够温暖世界,让所有人能感受到中国的崛起对全人类是一种福音。当世界在最危难的时刻,中国是可以在国际大舞台上表现出大国风范、大国情怀以及大国担当的。”有学者指出:“就其反映的生活的广度来看,它是一种全景式的多方面的呈现;就其反映的生活的深度而言,它是一种沿着现实问题向着历史回溯的纵深的开掘;就其反映生活的力度而言,它往往围绕一个问题多层面、多侧面地展开。凡此种种,都使得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具有了传统的报告文学所不具备的长处,这既改写了报告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也使得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具有某种潜在的史诗品格。”学界用“国家叙述”来概括何建明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何谓“国家叙述”?通过对何建明报告文学思想价值和美学品格的考察,我们认为其要意有三:一是写作与时代同频共振,题材内容无不关系国家大事,无不关系国计民生。二是以讲述中国故事、建构中国形象、凝聚中国力量、唱响中国旋律、弘扬中国精神为基本价值追求,从国家利益、时代前沿的思想高度上提炼主题,形成特有的精神力度和思想深度。三是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大国情怀和国际化视野进行不懈的艺术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报告文学诗学。期待他为这个史诗时代奉献更多精品力作!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论茅盾与中国现代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需再建文体的自信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李春雷:报告文学的方向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电视报告文学新闻性真实性和艺术性新探
辉煌与重生
关于举办2014年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的通知
评丁晓原《文化生态视镜中的中国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