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四策略”

2018-11-12王坤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迁移能力初中化学

王坤

[摘 要] 初中化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十分重要。教师应该对知识的内化与迁移过程加以重视,并不断积累经验,完成知识、经验的再造,使学生学有所用,把知识应用于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学生能力,这也是迁移教学在科学教育中的意义所在。教师要从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基于化学探究,培养迁移能力;基于生活现象,培养迁移能力;基于化学实验,培养迁移能力;基于化学应用,培养迁移能力。

[关键词] 初中化学;迁移能力;迁移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对于学生后续的化学学习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初中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只是使学生中考取得较好的成绩,还要使他们学会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并运用这些思维方法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不但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快达成知识目标,还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使他们提高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一、基于化学探究

化学知识包含多项内容,如化学概念、化合物知识、化学原理等。化学知识的学习通常可以分几个阶段来进行,具体包括“认知→整理→形成→联系、整合→使用”。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化学是一门新知识,他们对化学知识掌握得并不深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加以重视,使学生明确化学知识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够从化学概念、理论中提炼出核心观点,明确化学用语的定义并能熟练应用,寻找到化学知识中的规律,并由浅入深,逐步完成对化学知识的迁移。

例如,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时,一位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感知实验的过程,并分析实验现象,最终得出结论: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物质质量总和并不发生改变。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化学反应进行微观分析,从而加深对其本质的理解,从微观上对质量守恒定律有所认识,即在反应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发生变化。教师从而根据这个理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推导,得出结论: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但分子数量会有所变化,数目、化合价也可能发生变化。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知道了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不变的原因,对化学变化的本质也有所理解,这有助于他们以后运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比较实际的化学现象进行解释。学生在接受引导,对质量守恒定律有所理解后,就可以用这部分知识解释所有化学反应。事实上,所有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可见,在进行化学教学时,教师要对化学思想、方法有清晰的认知,并把这种思想贯穿到教学当中,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迁移有所感知和理解。

二、基于生活现象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化学学科时,往往认为许多知识并不生动,难以理解,久而久之,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下降,也不容易建立起化学思维。事实上,课本中的许多公式、定理、实验都和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其中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找到和生活相关的原型,并追本溯源,引导学生分析与之类似的原理,让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易于理解,并逐步构建起系统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教学“水的组成”时,一位教师结合日常生活来对水的作用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它的组成元素有哪些呢?”开展电解水的实验,并引导学生结合实验中的现象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相互讨论,最后得出自己的看法。具体操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教师请学生认真观察电极的变化,看看两支玻璃管中的液面发生了什么反应。通过观察,学生指出,无色的液体汇聚在两支玻璃管中,液面开始下降。其中连结负极的一端产生的气体要多于连结正极的一端所产生的气体。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测量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最后,教师提取玻璃管中的物质,进行仔细的鉴定,使学生对构成水的元素有所了解。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电解水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并帮助他们逐渐了解和水相关的知识,如水的组成元素等,使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基于化学实验

学生通过具体的化学实验,创造思维可以得到培养。在演示实验开始时,教师需要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可以采取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引导、善于启发,使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本质和自身的规律有全面、细致、深刻的理解,在思维方式上也得以拓展,由表及里,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从这个意义来说,实验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定律和化学原理,还可以使他们学会实验的基本步骤,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例如,在开展“碱与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的实验教学时,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时的效果并不明显。这时,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是否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证明呢?如何证明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而不是有水参与其中,产生了这样的现象呢?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时,教师提出了不同的实验方式:①找出两个空矿泉水,里面装入二氧化碳,再倒入少量氢氧化钠和水,使二者体积相等,随后拧紧瓶盖,摇晃一段时间,使学生观看一下矿泉水瓶有哪些变化;②找到两个小试管,将里面装满二氧化碳气体,再把它倒插在盛水的烧杯之中,融入适当的氢氧化钠溶液,看看液面的高度如何;③在集气瓶中放入一部分二氧化碳气体,再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用玻璃片压住,来回摇晃,再把集气瓶倒置,使它悬空,看看瓶中有哪些变化;④检查一下发生化学反应的溶液,看是否有新物质出现。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得出了正确结论。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不但充分发挥出了积极性,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完成了知识的迁移过程。

四、基于化学应用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这一节,对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解释,并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教师而言,基础知识教学固然重要,因为应有知识和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然而,学生不能只在头脑中存储这些知识,而是要学有所用,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这就涉及知识迁移的问题。教师给学生答疑解惑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学有所用,解决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从中学到知识方法与技巧。这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模仿与实践的。

例如,在教学“甲烷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对化学方程式CH4+2O2 [点燃] CO2+2H2O进行自学,再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意识到甲烷和氯气也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并逐渐掌握它们的化学方程式。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对甲烷与氧气反应的例子有所了解,因此很快就写出了答案:CH4+4Cl2 [光照] CCl4+4HCl。然后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①有a克食盐和b克水,如果这些食盐全部溶于水,组成了一定的溶液,是否能计算出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②当温度达到20℃时,把同样数量的食盐溶于水中,组成了一定的溶液,是否能计算出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两道题目看似很相似,实质上有较大的差别:①涉及的问题比较简单,只需要对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式进行考虑,而②則涉及更多问题,比如溶解度、溶液的饱和程度,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等。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很难用习惯的方法进行解决,这时,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换一种角度考虑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也会逐渐形成,这正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所需要掌握的。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教师应该对知识的内化与迁移过程加以重视,并不断积累经验,完成知识、经验的再造,使学生学有所用,把知识应用于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学生能力,这也是迁移教学在科学教育中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 李杰杰

猜你喜欢

迁移能力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试论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瓶颈及解决策略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
高中化学学生知识迁移学习力研究
大学生就业路径分析
促进学习迁移,提高教学效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