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结合”打造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2018-11-12林晨静
林晨静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始密切关注高效课堂,众多教师也开始深入思考并探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水平的方法。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独具创造性的学科,更是受到了来自“高效课堂”的挑战。笔者在长期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尝试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引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六结合”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这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高效课堂要注重通过课堂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三观,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最终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本文分析了闽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鱼儿悠悠》一课,以此为基准谈谈利用“六结合”课堂教学模式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探索。
一、结合主题“任务驱动”与媒体“情境创设”
根据《福建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主题活动、项目引导以及任务驱动等方法,使学生可以在学习期间进行挑战,获得快乐难忘的学习体验。这便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充分结合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掌握水平。从而更好的展示任务。对此,我在设计课程时稍加改动了教材内容,通过主题任务进行教学: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我通过三个层次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进行讲解,一是学习单弧曲线与双弧曲线的画法;二是利用单弧曲线与双曲弧线画出鱼儿;三是学生尝试画出不同样式的鱼儿。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其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媒体软件播放“美丽的海底鱼类”动画,动态展示各种鱼儿游来游去的美丽画面,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引出课题任务。这种设计方法可以更好的明确教学任务,并通过多媒体软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引发其创作欲望。
二、结合集中“讲解演示”与个体“尝试探索”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在集中演示过程中采用“电子教室”教学软件,且这也属于信息课程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此方法在学生初接触疑惑问题效果较佳,且使用此方法,学生可以实现同步模拟练习,并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操作方法,效果较佳。但“集中演示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效果并不理想,对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其与个体的“尝试探索”进行有效融合。第一关任务“学习单弧线与双弧线的画法”时,学生应先集中注意力观看教师的演示操作,之后学生自己尝试操作,以便进一步掌握操作要领与具体步骤。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属于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实现量变到质变,由此学生应跟随教师先开始模拟练习,之后自主实践,通过亲身实践体会操作的要领。
三、结合组间“竞赛评比”与组内“互助合作”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竞赛评比”也属于常用的教学方法,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确保学生主动参与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但“竞赛评比”也存在一定弊端,其会导致失败的学生产生失落感。对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组内“互助合作”以及组间“竞赛评比”的方法,在提升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基础上,使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对此,在完成第二关教学任务“利用单弧曲线与双弧曲线画出鱼儿”时,学生可以开始在组间进行评比,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画出书本上的鱼儿,根据评定结果推选“冠军小组”。班级内每位学生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各不相同,以致其完成学习任务的进度也存在差异。对此,为了营造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应综合采用组间竞争与组内互助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互相帮助的学习机会,并有效增强其合作学习与竞争意识。
四、结合个人“自主学习”与同桌“讨论交流”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好的教师不但需要为学生奉送真理,更需要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对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教会学生现成的理论,更应该帮助学生参与学习认知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有效可行的学习方法,将探索的知识与他人主动交流分享。对此,应设置第三关教学任务,在“学生尝试画出不同的鱼儿”时,先要求学生观察不同鱼儿的鱼纹。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之后与同学进行讨论解惑。之后教师与学生互动,分享经验,利用单弧曲线与双弧曲线画出不同的鱼纹。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后自主练习,有效绘制不同的小鱼。除此之外,学习期间,学生应仔细研读教材,提升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遇到困难疑惑先翻阅教材的习惯,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探索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并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与其他同学积极分享,懂得互助学习与交流沟通的重要意义,有效增强其信息共享与资源共享的意识。
五、结合技能“总结提升”与效果“反馈评价”
每个教学环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均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进行精确的总结,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有效理清各知识章节,并为此后的学习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知识总结工作不能只由教师完成,期间学生也应积极参与,从而确保学生养成自主综合知识技能的习惯,体验更多的学习感受。对此,教师在教学期间应有效结合“总结提升”与“反馈评价”。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演示操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总结。在充分的课堂评价后,教师肯定学生的表现,并强调单弧曲线与双弧曲线的绘制要领,之后要求学生自评学习期间的收获。最后,教师整体总结学生学习期间的效果与学习态度,并提出此后的学习要求。通过有效结合“课堂总结”与“反馈评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由多个角度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础上,使其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为了有效补充学生的自评互评,教师还应在教学最后进行总结性评价,以便有效反馈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使学生更好的反思,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拓宽其认知空间,丰富其学习体验,使其养成共享共赢的学习合作意识。
六、结合课内“巩固练习”与课外“拓展延伸”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应为学生安排一定的巩固练习题目,从而使其更好的掌握学习技能。为了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有效结合巩固练习与课外拓展练习,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对此,我通过以下方法设计最后的巩固练习环节:为学生播放优美的音乐,使其在音乐中美化海底鱼类图,并在合适的位置绘制喜欢的景物,与同桌与教师分享自己画的海底鱼类图。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在课后应多交流、多观察,利用更多的电脑绘画方法描绘美丽的大自然。这样学生便可以利用自己课堂所学知识自主设计海底鱼类图,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任务,不但会提高其想象与创新能力,还会使其体验创作的成就感,更好的展示了自身的学习特色。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实行“六结合”方法可以更好的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陈旧的学习方法,确保了课堂教学结构的改变,充分体验了新改革教学理念。由此,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应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水平,时刻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更多信息技术的新观点。同时,还应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特点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与信息素养水平,为学生提供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参 考 文 献]
[1]魏成刚.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2(2).
[2]黄慧.如何打造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4).
[3]陈大龙.浅谈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中小学电教:下,2012(9).
[4]蔡有进.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初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