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读魏晓伟《娱亲印存》

2018-11-12王祖龙

长江文艺评论 2018年3期
关键词:古玺印面篆刻

◎ 王祖龙

汉上善刻印者众,晓伟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出众源自他在篆刻创作道路上的那份对传统的自信与坚守。自入道以来,晓伟一直守望传统,善学力行,用志不分,不为名利所动,不为时风所染,用自己的智慧和踏实而勤奋的创作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地阐释和演绎着传统。正所谓掘井愈深,涌泉混流,晓伟一路走来,可谓精彩纷呈。继刊行《印坛点将——魏晓伟卷》《篆刻心经》这两部标志性的代表作之后,晓伟又推出了他新近创作的《娱亲印存》,开卷过眼,有耳目一新之感。

以印娱亲虽非晓伟首创,但晓伟刻出了真情,刻出了实感,刻出了新意,为一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和家庭记忆留下了印痕。选择刻印娱亲,的确是一个表情达意的好方式,先师汪新士先生就曾尝试过。先生早年从韩登安、丁辅之、王福庵、唐醉石、马公愚研习篆刻时,用心刻过一部这样的好作品。余从先生习篆刻时,先生时常萃取其中佳制作为弟子临习浙派的参考范本,其时还在先生的亲授下为一方原作《恭敬桑梓》拓印过边款,故印象非常深刻。事隔三十余年,又见同名印谱,亲切之感油然而生。浏览晓伟的《娱亲印存》,一页页翻过,一方方读过,细细品味被晓伟浓缩在方寸中的熟悉语句和高清图式,内心早已被他发自内心的深情和真情所打动。作品内容的择取,显然经过作者的反复斟酌,语句朴素直白,直抵本真本性,有些语句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大凡过来人都会有切身体会。印语记录了父母持家、养育的劬劳与不易和自己成长期的典型经历,是对时代和社会变迁之印痕的重温。质朴平实的语句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与敬重之情。其中两方印章刻得特别用心,给人印象非常深刻,其一是《严父》,其二是《儿行千里母担忧》,两方印章的内容与形式高度协调吻合,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严父》是一方拟黄牧甫《器父》的仿刻之作,以黄牧甫的清劲峻拔为其审美基调,布局似有出黄之意。黄牧甫刻《器父》,前前后后刻了七方,足见其对印文内容和印作的重视。晓伟所刻《严父》,能自出机杼,其中有对古玺印式和金文的合理化用,边框上尽量保持方整端严,不作残破处理。印文内容与形式高度契合,堪称完美,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对父亲的全部感受表达了出来。印文中“严”字取正格,线条爽健峻整,笔画中实,庄严饱满,顶天立地,占据了印面三分之二的空间,毋用多言,“严”之“说一不二”的“强硬”内涵得到了充分的表达;“父”取变格,是商周金文及其装饰语言的典型化用,字中细节的“虚化”处理、曲线运用以及装饰化的块面颇见机巧,与“严”字形成大与小、多与少、方与圆、直与曲、静与动、实与虚、庄与谐等多种对比,既丰富了印面的变化,强化了形式感和可读性,又把“父亲”刚中有柔、强硬中见宽容的性格特征表达了出来。正如作者在创作手记中所言,“父亲乐观而豁达,强硬却宽容,这是他给我们的智慧”。如果说《严父》是一方仿黄牧甫而能出新的小而精整的佳作的话,那么,《儿行千里母担忧》就是气势恢弘的鸿篇巨制了。晓伟刻制是作其本意也许并不在此,而毋宁说是要给人们心灵深处之最柔软处以沉重一击。我读此印也被其打动,其蟠曲之形立马勾起了平时没有机会言说而又时时珍藏于心的景象,那是我每次看望父母后双亲站立老屋外不舍而又无奈的送别情境,想起来也不禁潸然泪下。此印是一方仿唐宋官印而刻制的大印,经常仿古的印人知道,古玺一类小印易仿,而巨制大印难摹,何者,大印易散难刻。晓伟却处理得紧结密实,很是聚气。蟠条印中常见的宽线粗边被晓伟作了虚化处理,突出线条的盘曲缠绕与气息流动,蟠条印中的线条交接点也被晓伟摹仿得古意盎然而不着痕迹。缠绕和并连是此印的亮点,也是意味深长的情感纠结,它刻出了母爱的深情和伟大,更刻出了游子对母亲的依恋与牵挂。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篆刻作为视觉艺术,自然也表达情感,只不过其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样来得直白和直接。篆刻艺术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含蓄的、曲折的和隐讳的。它需要作者将情绪或激情唤起之后,化为缜密的理性分析,通过行刀斫石的方式,将特定的线条组合转化为与情绪和心境相适宜的节律和情调而呈现出来。观者往往是通过作品所呈现的节律和情调去追溯作者情感变化过程,从而感受其隐藏在印面或图式背后作者内心的波澜和心路历程。这是篆刻艺术的情感承载方式和表达策略,我想,晓伟刻《娱亲印存》的魅力就在于此。印存中尚有许多贴近现实的生活化的词句,读来也颇具平民色彩和市井情调。以古老的篆刻语言传递生活感受,是谓旧瓶装新酒,这正是晓伟刻《娱亲印存》的意义和其聪明过人之处。在这里,古与今、旧与新、文与野、雅与俗,都一一通过刀石相碰的方式得到了和谐统一。

晓伟是从传统中一路走来的篆刻家,其追摹古人并不一味守旧,而是通过对古典气息的自我阐释,从中探寻与现代审美对接的讯息。早期作品多钟情于秦玺印式,对秦印多方捡拾揣摩,竭力追寻秦印中特有的那种朴厚大方而又奇诡多变的意趣。尔后一头扎进古玺世界,取精用宏,化古为我,将自我意识自然地投射其中,让刀下的点画线条随着自己的审美趣尚大胆而灵活地起舞,很多作品显得敦厚而朴茂,峻整而精到,散发出浓郁的古意古趣。偶尔也将创作的触角伸向唐宋印,作一些创制大印的尝试,在线条形态上极尽变化,求其浑穆宏丽之韵致。无论是秦印、古玺一路,还是唐宋官印一路,在其刀下都能求得内在气息上的统一,显得清刚峻拔和和谐自然。他追摹古印,既善于从古印中捕捉幽远的古典精神,从外在形态到内在气韵上尽量酷似古人,又善于变通,化古为我,在字法、章法和刀法上增加一些现代元素。正是在古与今的交汇与对接中,晓伟完成了自己对古典之美的现代诠释,这恰恰是一个现代印人至为可贵的艺术禀赋和变通能力。

字法上,晓伟多以三代吉金文字为主,著意于厚朴大气的意趣开掘,举凡先秦古文字,皆能因势生变,灵活施用。字形的开合起伏、线条的穿插挪让以及起止交接的处理皆有一套手段。但凡入印文字经由他手变通印化后,皆能妥贴地与古玺印式化合,偶尔一两点饰笔有画龙点睛之功,如《严父》“父”字饰笔,既活跃了印面,又营造出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印存中还出现了其平时印作中并不常见的甲骨文,《工农商学兵》一印中,五字在卜文中全有,无需借用,被其信手拈来,轻轻松松往方框中一套,竟然妥贴到位,颇得清刚之气。宋体字的运用应该是其近来创作中的一次大胆尝试,印存中有两方,一方是《智斗牛鬼蛇神》,一方是《志同道合》,这两方印文通俗,料想是专门刻给父母看的,故晓伟未做太多变化,著意强化了印文的厚重,虚化了印面的边栏,竟也处理得古意斑斓,边文对比强烈,通俗易懂,既为印存增添了新气象,也为其父母扫清了识读上的障碍,其“孝心”也若此,倒也令人莞尔。

章法上,晓伟将自己的创作方向定位在古玺印式上,对古玺的章法形式做过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故其创作多以直入古人为主。先秦古玺章法变幻无穷,地域差别很大,晓伟对此皆做过分类研究,对秦系和楚系的钻研尤为上心,其创作借鉴也大多集中在秦楚两系上,作品多以秦、楚印风面目出现,在《娱亲印存》中也多以这两类印风为主导。在我看来,晓伟是受惠秦印更多的一位印人,他从秦印中吸收了更多养分,其摹仿秦印几可乱真,能直入秦印神髓。印存中,像《慈母》《奔波》《烙印》《吃斋》等印作,直接化用了典型的半通印式,略参已意,著意字势上的奇正相生,因势生变,竟有新境顿开之妙。《相濡以沫》以常见的田字格布局,以方就方,随形就势,生气全出;边栏的处理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精心设计,有意到刀不至之效。其他如《汽水惊梦》《小药罐》《贵有恒》等印,皆处理得气息古雅、格调清新,有如沐春风之感。对秦印的研究,无疑给了他一把打开古玺之门的钥匙,也启发了他对古玺印精神的深入探索,故其出入各路古玺皆能左右逢源,应对裕如。其他印作,如《金婚之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青菱湖之恋》等无论形制如何变化,皆能灵活化用古玺的多变形式,巧妙利用文字结构的空间关系,闪展腾挪,疏密得宜,既得参差错落之致,又具亲近团聚之势,颇有阳阳离合、虚实相生之机趣。这实质上也是以古法为我法的最好诠释。

自文人进入篆刻艺术创作领域以来,篆刻创作讲究字法、章法和刀法的统一,三者缺一不可。然而三者之中,字法、章法固然重要,刀法也至为关键。传统印工制印无所谓运刀不运刀,按传统规范制作即可。文人创作则不一样,需要通过刀石相碰、以刀斫石的方式,将心中的审美意境表达出来,运刀之于篆刻恰如运笔之如书法,是完成篆刻创作的关键所在,良好的想法和创意最终都是通过运刀来实现,故有运刀如笔之说。窃以为刀法不仅重要,而且是实现作者个人风格塑造的重要手段。篆刻艺术中所谓“金石气”以及“金”和“石”的审美景象,皆从以刀就石中出,故刀法应置于篆刻艺术中的核心地位。关于这一点,晓伟应是熟谙于心的。观其运刀,或冲或切,或冲切相参,单双互用,看似无固定法式,悉因其熟练掌握而臻自如。晓伟运刀多从审美心绪出发,据印面之需择善而用。晓伟刻印喜用劲健直线,不仅秦式小玺用起来驾轻就熟,其他古玺印面目也莫不如此。姑妄揣度,一者是其浸润秦印既久,不知不觉受其陶冶以至形成习惯,二者乃审美驱使,直线清刚峻拔,爽快利落,与其心性相合。故其运刀在苍辣与温润之间,一起一落之时,线条爽利而又淳厚,一冲一切之中,不仅果断利落,而且精准与细腻,无丝毫犹豫和拖泥带水处。印存中的几类印式皆有此特点,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长短直线的大合唱;《青菱湖之恋》是斜直线的多重变奏,即便是需要圆曲的转折处也多以短直刀出之。可以说对直线的倾心运用,对其自我风格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他如印边的处理,晓伟也能将其放到与印面文字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对待,在方圆曲直、虚实离合间与文字造型相互照应,可谓随机应变,意象丰富,每方印都有不同的审美追求。边款亦极富个性特色,有碑版文字的浑厚,却无锋芒毕露、刻痕张扬之习气。图像的妙用亦能与文字匹配,相互生发,有相得益彰、古意盎然之情致。

晓伟是能深研传统且能精准把握古典精神的青年篆刻家,其入古也深,加之心态开放,路数宽,取法广,相信在其后的创作中也能成其大,走得远。近闻晓伟在治印之余,以读书写字为乐事,金文整本整本的临写,余虽未曾得见,但已从印中感受到了些许气息。有道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假以时日,日积月累,如是有年,则印中书卷气不求自到矣。

猜你喜欢

古玺印面篆刻
刘易
分析晚清时期的古玺式创作
——以吴昌硕、黄牧甫为例
传统陶印制作技艺及其应用研究
如何学习古玺印
篆刻
瑩波篆刻
庞说篆刻(十一)说临摹
戏春
当代古玺创作的现状及前瞻
古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