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奥秘的精彩呈现
——评张玉能的《深层审美心理学》

2018-11-12黄健云

长江文艺评论 2018年3期
关键词:张玉潜意识深层

◎ 黄健云

在人类漫长的审美历史上,无数人无数次叩问:何为审美?为何审美?审美何为?有的是诗意的叩问,有的是哲学反思,有的是心理探究。前辈们智慧的奉献,让我们对多彩多姿的审美世界的认识日益丰富和深化。

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日益推进,人们的兴趣更多转向了自身之外的经济社会,一方面,人们着力于挖掘脑的潜力,一方面着力于把脑潜力的开发与经济开发连接起来,人们似乎不再关心自身的审美世界了。

很多学者为这种情况担心。他们的担心是有理由的:一旦人们只热衷于物质追求,一旦人们只信奉金钱至上,那么,不久我们就可以看见,那些“单向度”的人将成为世界的主角,最后甚至成为世界的独角,世界最终因为生态不平衡而走向终结。

很多学者在新时代开始努力寻找让人们回归本性的路径和办法。在他们看来,审美是人的天性,审美让人完满、完善,审美可以平复人们浮躁的心跳,从而进入“诗意的栖居”的圣境。

呈在我面前的这本书——《深层审美心理学》(张玉能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版),就是一本试图揭开审美奥秘的途径并引导人们走向审美圣境的杰作。

张玉能先生在中国当代美学史上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早在1994年,他与著名学者杨春时先生共同拉开了“新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的序幕,一批批学者纷纷发表真知灼见,中国当代美学由此进入了第三次美学大讨论的大潮。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当代美学取得了丰硕成果。张玉能先生在讨论过程中,着力建构了新实践美学的理论体系,他在李泽厚、蒋孔阳等前辈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创造性实践——创造性自由实践”是实践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审美日益自由的必然之路。

也是在这场大讨论中,张玉能先生深刻地认识到,哲学思辨虽然让人深刻和慧智,但却很难让人形成共识——哲学立场不同、观点不同,结论自然就不一样。

于是,张玉能先生再一次反身走进审美的深海——审美心理学,这本《审美深层心理学》就是他在审美深海中淘出来的丰硕成果。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张玉能先生就开始了审美心理的研究。当时,他重点研究了审美意识的构成、结构、功能等问题。可以说,从那个时候起,审美心理研究,成了张玉能先生美学研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同时期的席勒研究中,我们可以看见审美心理研究的成果影响着他对席勒美学的判断。

时隔30年,张玉能先生的研究以矢志不移的执着、意志和毅力,穿透了审美心理的深奥海洋。从拿到这本书到现在,已经差不多一个月了,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慢慢地,我惊喜地看到了隐藏在这深海中色彩斑斓的奇珍异宝。

一是人类审美心理的结构层次的深刻洞察。

审美心理从浅至深,分别沿着审美显意识、审美前意识和审美无意识的方向发展。这个结构,很多人自然会联系到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划分。然而,张玉能先生并不止步于弗洛伊德圈定的边界,他还看到了这个结构层次与大脑遗传、经验,以及人们不断追求自由的创造的心理要求相关。他总道:“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并不是一种静止不变的构成物,而是一种在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且会随着个体或集体的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物和演化物,因此,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是人的自身生产、物质生产和话语生产的生成物,而且不断随着这些生产形式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发展。人的自身生产为审美心理结构准备了遗传基因和遗产基础,人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为审美心理结构准备了经验基础。正是在哲学社会实践的具体形式之中,人的自我生成了,并且由本能性的自我演化为经验性自我,最后演化为创造性自我,它们从总体上分别构成了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和审美显意识。”这个论断,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辩证法光辉,明显超越了弗洛伊德的生理心理学的解剖方式,令人信服地看到了审美心理结构的共通性及差异性。

二是对深层审美心理结构、机制和功能的透彻分析。

深层审美心理是一个个神秘的领域,张玉能教授像一位海底探险家,拿着潜水镜和透视镜,对这个神秘之境进行透视。他发现,审美潜意识由审美内在表象世界、审美图式和审美意象组成。“审美潜意识的‘内在审美表象世界—审美图式—审美意象’结构形成了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性空间,为每一次具体的审美活动准备了丰富的记忆表象材料,提供了前如其分的审美图式,构建了丰富多彩的审美意象世界。”

而审美无意识则包含这饮食文化结构、性爱文化结构、生死文化结构、社交文化结构和民俗文化结构等。张玉能认为,“这个审美无意识的结构,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人们的实用需要被提升和升华为文化结构和文化情结,积累沉淀在人的深层审美心理结构之中而形成的。”

张玉能先生进而指出,结构不同,其机制、功能也不同,审美潜意识具有符号机制、选择机制和程序机制,这些机制,规定了其外化功能、异化功能和“抽象化—异象化”功能。而审美无意识结构则具有实践超越机制、现实内在化机制、宣泄升华机制,这些机制,规定了审美无意识的生存功能、发展功能和完善功能。

三是对审美潜意识的转化生成原理的深刻洞识。

审美潜意识要转化为审美意象,当然首先依赖实践,但是,但是实践本身是无法完成的。张玉能先生指出,一般的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转化为审美潜意识,“它并不是所有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人类文化、审美文化、艺术文化的杂乱无章、任意无序的堆积沉淀,二是通过符号,特别是通过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这个中介,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把审美内在意象世界的资料按照审美图式的不同类型,然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同样通过符号(语言)中介转换生成为审美意识或审美显意识,参与到整个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之中。”这个分析,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另一方面,又对审美实践活动的特殊性进行了深刻描绘,让人们了解审美潜意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的更为深刻。

四是深层审美心理的生成和发展的辩证分析。

张玉能先生指出,“审美生成有三个方面:一是在生理性需要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人类生成出动力定型的审美无意识;二是在生理性需要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的文化积淀,人类生成出动力定型的审美潜意识;三是在审美需要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文化积淀,人类生成出动力定型的审美原型,主要就是在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等审美图式的基础上形成审美意象和审美世界。”

这个分析,既是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说”关于审美需要的进一步引申,更是对人的生活需要的丰富性、审美需要的特殊性的深刻洞察,审美是人的需要,它建基于一般需要的基础上,但却超越于一般需要,它与人类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积淀、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等审美图式密切相关。人类发展阶段不同,其审美图式必然发生变化,于是,审美活动及形式就永远处在变化发展之中。

五是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的关系的深刻分析。

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的关系,一直是传统美学和文论中的薄弱环节。弗洛伊德开了先河,但因为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精神病患者,及其解释对象的局限性——“力比多”的升华,所以,一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张玉能先生在全面梳理、分析文艺活动中的灵感、构思、表达,以及“前见”、“视界融合”、“召唤结构”等常见审美活动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反映论、艺术生产论以及实践论,合乎规律地指出:“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形象世界在根本上是艺术家长期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所积淀的审美意象和审美意象世界的反映,而审美者再创造的艺术形象世界则是审美者根据艺术作品所引发的审美者审美意象和审美意象世界的反映。”“从根本上看,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都是艺术家和审美者的审美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反映,它是更加深层次的反映,比起审美潜意识层面的反映更加根本,更加深刻,更加具有决定性意义。”

六是深层审美心理与审美教育关系的科学认识。

至今为止,关于审美心理学与审美教育的研究,基本上上是独立的,或者,只是把审美教育当成是一个思考的方向,即使是蔡元培先生提出了“美育代宗教”也是如此。而张玉能先生的《深层审美心理学》首开先河,他通过对深层审美心理与人格生成、人的本质及其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的深刻分析后指出:“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塑造人的深层审美心理来完善人的人格。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得普通人成长为务实的自我实现者和超越的自我实现者,可以使得思维型人格与艺术型人格成长为综合型人格,可以使得内倾型人格与外倾型人格成长为综合型人格,从而使得每一个人都得到自由发展。

七是“为人生美学”的思想集成。

我曾在《不倦的美学探索,深切的人文关怀——张玉能美学思想管窥》(《美与时代》(下),2010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张玉能先生美学最大的特色之一是“为人生的美学”。事实上也是如此。张玉能先生在全国恢复硕士研究生考试的第一年(1978年),就考入了复旦大学,师从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专治美学,至今刚好40年。他研究的领域包括西方美学(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时期的席勒美学)、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当代美学(侧重于实践美学的研究与新实践美学的建构)、审美心理学、美育等,无论在哪一个领域,伫立于其中的总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可以这样说,审美心理学研究,是张玉能先生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人走向完美的途径;研究西方美学,特别是是研究德国古典主义时期的席勒美学,是试图从美学角度探索美育的可能性,而对中国实践美学的探索,是试图让更多的人关注美学、享受美学,从而让更多的人在美学中受益。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深层审美心理学》,可以说是张玉能先生实现“美育”愿景的宣言和总结。这本书,不但系统地分析、论证了人类审美心理的结构、机制、功能,而且还令人信服地论证了深层审美心理转化为艺术意象、艺术世界的可能性及途径,在此基础上,合乎规律地指出了美育的可能性及现实意义。

正是如此的贴近人生,让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时刻感受到人生的温暖。

感谢张玉能先生!

注释:

[1][2][3][4][5][6][7]张玉能:《深层审美心理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05页,130页,245页,233—234页,281页,451页,453页。

猜你喜欢

张玉潜意识深层
热喷涂技术在汽车零部件中的应用及其工艺
考虑各向异性渗流的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分析
科比:写给17岁的自己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SAM系统对TDCS数据的优化处理与深层应用
汪仁斌、张玉设计作品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对“医患失去信任”的深层忧虑
Overview of the Major 2012-2013 Northern Hemisphere 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Evolu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urface Weather
电视节目低俗化的深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