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桂成剧作的艺术特征初探

2018-11-10程苑

神州·下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剧作艺术特征

程苑

摘要:剧作家刘桂成从事专业的戏剧创作四十余年,在戏剧界获得了一定的创作成就和理论建树,其作品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艺术风格。笔者通过反复观读刘桂成的剧作,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并参考了其他刘桂成剧作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在文中总结出许多优秀作品在创作上的成功经验和艺术技巧,又从诸多戏曲理论著作中找到了较为可靠的依据,力求系统全面地对刘桂成剧作的艺術特征进行概括。论文通过分析多部刘桂成剧作的优秀作品,从人物塑造、语言特色、创作理念三个方面探讨和总结了刘桂成剧作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刘桂成;剧作;艺术特征;鲅鱼精神

1.刘桂成剧作的整体情况

刘桂成,曾任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吕剧院院长,现任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剧协理事。至今有30余部集舞台剧和影视剧被搬上舞台和荧屏,先后获得中国电视飞天奖,全国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奖,国家文华编剧奖,曹禺剧本奖。五次获华东田汉戏剧奖,五次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六次获山东省艺术节编剧奖。其中,豫剧《路边店》 《大明贤后》,京剧《春秋霸主》和吕剧《补天》捧出四人次梅花奖。

2006年12月31日,中国文化部现代戏研究会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北京召开“刘桂成戏剧作品研讨会”,国内27位著名戏剧家参与了研究和讨论。当然,值得理论家们投注研究目光的并不是这些奖杯和荣誉,而是刘桂成作品中自成一派的戏剧风格和艺术魅力。

2.刘桂成剧作中的人物

在戏剧空间中,人物形象占据着最突出的位置。所以分析刘桂成的戏剧作品,首先要看他笔下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人物。

2.1 刘桂成对小人物的把握和平民意识的表达

刘桂成善于把“小人物”“普通人”作为描写和表现的主要对象。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在评价刘桂成作品时提到“我们戏剧形象的塑造告别‘高、大、全不仅是艺术美感的进步,而且是唯物史观的胜利,刘桂成的戏剧现代戏创作始终坚持着‘三贴近要求。”

刘桂成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写农村题材的戏,这类题材自然少不了小人物的出现。如《路边店》、《微山湖、》 《石榴峪》 《金色海湾》等等,在这些戏里,作者俯身关注基层普通人、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使作品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品所反映的主题也随之具有了浓郁的人文关怀和宝贵的社会价值。《路边店》中,刘桂成塑造出了隐忍坚强的秀芬,刁钻古怪的二拐古,正义直爽的村支书,憨直的长河,屈从的双成,热情的玉环以及天真的小莹。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为小人物写真,为无名者扬名,全篇散发着现代农村醇厚质朴的气息,作品表达平易近人又多姿多彩。

刘桂成不仅用小人物来表现家长里短、气息朴素的农村题材,还让小人物在重大历史题材中担当起了重任。观读近年来刘桂成的戏剧作品,以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戏居多,而且多是悲剧,如《春秋霸主》 《补天》 《海峡》 《明末状元》 《戚夫人》 《萧城太后》等等,这些戏题材厚重,主题深刻,以古今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为创作背景,反思历史,观照人性,传递出作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2 刘桂成对女性形象的突出塑造和对女性群体的独特情怀

中国的戏剧作品更善于表现女性。2006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刘桂成15篇获奖剧作中有8 篇以女性人物为主角,这些作品都渗透出一种对于女性群体的独特情怀。那么刘桂成笔下的这些女性形象究竟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刘桂成笔下的女性主角人物都不同程度的带有历史性、时代性,因而这些女性在拥有了传统女性温柔贤良品德的同时,也兼具了时代赋予的睿智与旷达。《路边店》中的崔秀芬是一位农村妇女,在恩恩怨怨、聚聚散散的经历和磨练中奋争求索着,但又非张张狂狂、轰轰烈烈。在被丈夫无辜抛弃后,作者首先表现了她瞬间的怯懦以及割断旧“脐带”时的心颤,然后才按照新时代女性的性格节律去描绘她的选择。人物在妥协和抗争、怯懦和自强的冲突里,彰显出中华女性的勤劳、质朴、善良、坚韧,体现出鲜明的时代人物特征和民族文化的基因。

2.3 用量化的技巧塑造人物

刘桂成自己提到“要写好人物,需要先把人物量化”即把塑造人物看成是一项可以清晰度量的任务,从不同的角度衡量人物,除了正面描述刻画人物,在戏内运用对比和映衬的写法可以更好地从侧面突出人物。新编历史剧《春秋霸主》中,宫女晏娥的出现,正是从侧面塑造齐桓公这位春秋霸主的成功案例。在戏的结尾,观众看到当齐桓公被奸人幽闭禁宫垂死之际,复仇者晏娥却以德报怨,破牖送水,殉情在霸主身旁,这段看似畸形的恋情至此才显现出它的壮烈凄美。晏娥的坚守,让观众忘记了齐桓公垂死之际的狼狈,反倒使霸主的形象更加地悲壮。观众的疑问也在戏的结局得以解答:究竟是什么征服了这位郯国娃?霸主当年在戎狄漠中一句“爱姬,你饮!”将这位刚烈女子的千仇万恨都化为乌有。晏娥这个人物的出现,为观众总结了齐桓公的丰功伟绩,更让观众感受到了这位春秋霸主少有的侠骨柔情。

3.刘桂成剧作中的语言

2012年1月12日,刘桂成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这样强调:“一个作家,最主要的是对生活的凝聚和思考,写好剧本,一定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然后加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从诸多优秀作品中不难看到,作者能准确代拟出属于角色的个性化语言,做到写谁是谁;又能够及时地引诗入戏,使作品传递出深厚的古典意蕴。

3.1 角色的个性化语言

人物的语言是体现人物性格的第一物质材料。高尔基说: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要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各自的特征。(高尔基:1978,57)通过对戏中人物栩栩如生的语言描绘,作者让观众看到了《春秋霸主》中齐桓公的霸、晏娥的烈、易牙的奸,《戚夫人》中戚婵的善、吕后的狠,《补天》中盲流的辣,《石榴峪》里柳老倔的倔,《路边店》里二拐古的赖,《醉青天》中牛知县的醉。在所列举的作品中出现过人物的官话、醉话、情话、闹话、气话、土语方言等等,都将人带入了特定的时空里,在各种真实氛围的营造中,观众感受到的是生活气息的扑面而来。

3.2 引诗入戏,古典意蕴深入浅出

出于对戏曲语言艺术和文学性的极端重视,刘桂成以写诗的要求来写剧,他的剧本也因此具有了诗性的品格,这种诗性的品格表现在作品语言中就是“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王国维:1998)。张庚“剧诗”说提到,中国的戏曲是诗人写出来的诗,戏曲是剧诗,是舞台演出的诗(转引自朱颖辉:1984,75)由此肯定了戏曲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密切关联。当代戏剧家魏明伦也不止一次地讲到:“剧作家落笔应是剧诗,大剧作家必须兼备诗才。”(魏明伦:2001)对刘桂成剧作的审美,不论是置在案头,还是形于舞台,都会有一种诗画同质的共鸣。因此,引诗入戏,成为刘桂成剧作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比如现代戏《补天》的主题歌,从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到了当年的情境当中:

火辣辣的天呀冰凉凉个山,

干巴巴戈壁望不到边。

沙埋不死骆驼草,

风吹不倒胡杨干。

是谁抛下了这片荒原……

这段苍凉的唱词,伴着剧中亢奋的火车轮轨声和姑娘们欢快的嬉笑声、打骂声,姑娘们初到边疆“万里欢笑万里梦”的心境和唱词里描述的恶劣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为观众制造出女兵“情”和边疆“景”交融后的矛盾心境。

创作者刘桂成对这句古诗的灵活运用,既带读者和观众进入了剧中人的矛盾心境,又营造出恰如其分的戏剧情境。

4.刘桂成剧作中的鲅鱼精神

刘桂成不止一次地讲到,在创作中要坚持鲅鱼精神,即在浩瀚的大海里,一直往前,追赶潮流,这样的戏观众才愿意看。(《刘桂成采访记录》:2007.04)追赶潮流体现在剧本创作中,即要有鲜明的现代意识,这是一种审美价值的体现,创作者运用现代人的思想意识观照社会、观照历史,传达人类根本的价值观念,生存状态,审美情趣和精神空间的理想以及追求,其具体为人文关怀、忧患意识、批判精神、怀疑态度等等。在刘桂成的作品中,无论是现代戏还是历史戏,这样的鲅鱼精神都成为他一贯坚持的指导理念。以下将从对题材的取舍、对戏曲节奏的处理以及对人性的多维观照三方面来探讨鲅鱼精神这种现代意识在其作品中的运用。

4.1 对选材的大胆突破和对题材的大胆取舍

吕剧《补天》是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一部现代戏,在选材上,它跳出了以往吕剧现代戏表现鸡毛蒜皮家务事、家庭伦理道德的家庭题材,角色上也突破了吕剧多用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规律,作者通过刻画一群“居大荒绣补西天”的小人物,坚持不拔高,不浪漫,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完成了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戏曲作品。《补天》在选材上的大胆突破,主题上的多角度开掘,无不体现着创作者在题材把握上的现代意识,这样的创新也为吕剧现代戏的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

对于历史题材的作品的把握,如《春秋霸主》 《萧城太后》 《平民帝王家》 《明末状元》等,刘桂成着力所取的已经不仅仅是历史的真实和鲜明的立场倾向,而是大胆地用“鲜为人知”代替“人尽皆知”,从而更尽兴地表现“人”的真实和“情”的鲜明。这样的“敢于不写”显现出创作者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现代意识,这正符合了鲅鱼精神中的创新要求。

4.2 对矛盾的极致处理和对戏曲节奏的加快

在很多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充实剧本容量、加快戏曲节奏等方面所做的尝试。《海峡》以发生在山东的真实故事为原型,主人公的经历横跨半个世纪,面对这么大的一个时间跨度,如何使节奏紧凑,矛盾剧烈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海峡》当中用一群小人物的大半生经历去演绎海峡两岸一衣带水的亲情关系,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自始至终充斥在每场戏中,并且每场戏中的故事情节互相关照又形成矛盾,将故事一层层推向高潮。

4.3 坚持平民意识,观照多维人性

“鲅鱼脱离了大海广阔的生活空间,就脱离了大海丰富的营养”(刘桂成:2006,607),因此,追赶潮流探索创新的同时决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刘桂成通过作品来传达他的平民意识,灵活地将这种现代意识用到了新编历史剧中,《平民帝王家》就是很好一例。作品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马皇后为故事原型,向观众展示了他们在南京城中的宫廷帝王生活。马皇后在明宫的后花园中养鸡种蒜,给众嫔妃上农稼课;朱元璋与下人围观斗鸡,摩拳擦掌吆喝助威,见妻子过来,情急之下把公鸡偷揣怀中,这恰当运用了朱元璋和马皇后平民出身的特殊条件,在交待帝王家日常生活中巧说政治,把百姓看似遥不可及的帝王生活生动有趣地表现出来。

刘桂成坚持写老百姓“自己的戏”,除了使作品努力贴近现实生活,还始终把“人”作为戏剧表现的真正中心。如《补天》见证了“一群小人物在看似最无人性的自然环境里做出的最为人性的生命选择”(牛文佳,2008),《路边店》向观众展示了“当代农村女性在时代发展的潮汐中,个体命运的负载与习惯势力抗争的抉择及峥嵘历程”(马建中:1992,41),《春秋霸主》通过交待齐桓公的“业”与“情”,展示了这位中原霸主的人格魅力,总结了历史教训,体现了人性的复归。《海峡》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刻画了历史的剧变、海峡两岸地域的阻隔、人的苍老和乡愁的发酵……通过着力表现人物广阔的心灵空间、丰满复杂的性格、强烈的生命意识,从而增强人物的典型性,透过典型人物深入现实生活的角角落落,从而更全面、真实地还原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完成对“人性”的多维观照。

5.结语

本论文从人物塑造、语言特色、创作理念三个方面对刘桂成剧作的艺术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笔者结合刘桂成的个人生活经历,探讨和总结了刘桂成在戏曲剧本创作上的某些成功经验和艺术技巧,肯定了作品中自成一派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或许有些结论的得出恐为臆断,但其作品中不能忽视的创新理念和宝贵经验,值得与当代戏曲剧作家分享。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促进戏曲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北京:中國电影出版社,2012.

[2]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魏明伦.戏海弄潮[M].上海:文慧出版社,2001.

[4]苏国荣.戏曲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5]陆容.菽园杂记(卷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朱颖辉.张庚的“剧诗”说[J].文艺研究,1984(1):75-86.

课题名称:刘桂成剧作的艺术特征研究,课题编号:201706058

猜你喜欢

剧作艺术特征
从莎士比亚看英国文艺复兴特点
民国曲学家卢前研究综述
从“水”意象谈高行健剧作的生命意识及其流变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关于哈罗德·品特剧作中沉默手法的研究与分析
吴城垡惊悚漫画世界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