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彷徨》的意象重复现象初探
2018-11-10皮旻
皮旻
摘要:《呐喊》 《彷徨》中的所有意象与内容都是由作者鲁迅先生所发现、创造以及利用的。我们可以将文章所传达的文化现象以及隐喻看作是两个意象集群。事实上《呐喊》 《彷徨》存在着大量重复性情节,体现着作者对于小说细微深沉的叙事能力,使故事结构以一种姊妹篇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呐喊》 《彷徨》意象的重复为小说赋予了灵魂和意识,当然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说,鲁迅先生的才思枯竭才是我们所关注的。这也正是后来鲁迅先生在厦门时期后专注于杂文文体转向的真实原因。
关键词:《呐喊》;《彷徨》;鲁迅;文体转向;重复手法
前言:
很多人说我国现代小说最突出的代表就是鲁迅先生,现代小说于鲁迅先生手中诞生,之后在鲁迅先生的手中逐渐成熟。我们从《呐喊》 《彷徨》这两部小说的特点也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在形式与内容上与其他的同期作者有着较大的不同,这使得鲁迅先生成为了当时有名的天才小说家。不过鲁迅先生并没有一直将这两部小说的形式套用在后续的文本创作,而是在出版了这两部小说之后立刻停止创作,转而投入到了杂文。当然鲁迅的杂文文体同样也被后人认为对杂文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事实上在中外文学史上,这种现象是非常常见的。不过文学史中如鲁迅先生一样突然停止一种文体创作,转投另一种文本创作的现象还是比较罕见的。所以鲁迅停止此类小说创作便成为了文学界热议的话题。
一、《呐喊》 《彷徨》意象梳理
我们在阅读这两本文集的过程中,总是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章中角色的内心活动,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是鲁迅小说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相较于其他同时期的作家来说,鲁迅小说有着更加独特的建构。不论是主题、情节还是意象,都有着较高的辨识度[1]。这使得每一名读者一眼都能够认出: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特别是意象方面,鲁迅小说中有着强烈的风格化体现[2]。这源自于鲁迅先生对于小说意象的深刻见解,以及独到创造。鲁迅先生运用大量独立、但却彼此能够相互联系的意象组成了他的小说主干,并将这些特殊的意象留在了我国的文学历史当中。《呐喊》 《彷徨》共有25篇小说,钱、孩子、故乡、茶楼、群众、老翁、病、黑夜、酒肉、辫子、独身者、幻觉是最常见的意象。我们从上述12个意象中可以简单地了解到鲁迅先生在构思自己小说时候的思维轨迹。反之被鲁迅先生弃用以及隐藏的意象例如四书五经、官僚、青年、新知识分子、革命党、小脚虽然同样对于文本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却没有成为文章的主体结构。不过事实上鲁迅先生所用的这些意象已经足够承担表意与叙事的功能。上述意象在叙事的过程中都可以承担象征、隐喻的作用,为鲁迅小说构筑起意象深刻的世界。当然也有人认为辫子、病人、群众以及孩子怎么能是意象?有些人并不认为这些内容是故事的主干、主题。但是鲁迅先生却充分利用了这些内容,将其作为非意象的意象,赋予了其意象化特征。
二、文章对社会意象的重复与话语功能
《呐喊》 《彷徨》中的社会意象包括议事厅、医院、学校、老人、孩子、群众、故乡、群众、辫子、酒肉。对鲁迅先生来说,上述意象为鲁迅先生的小说明确了外部的指向性功能,同时也为其赋予了文化分析以及文化批判功能。
与其他同期小说相比《呐喊》 《彷徨》中的社会意象明确的道出了鲁迅小说的文化归属以及民族性立场[3]。同时鲁迅小说也在无意之中将文本的话语场地落实在了现代中国。我们从鲁迅先生众多的文章中都能发现这一特色。虽然《呐喊》 《彷徨》许多小说都没有明确地域以及年代,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作品被人们所接受和传播。尤其是《风波》所表达的方式,运用打哑谜,即稳重并没有显示任何政治事件以及时间,只是运用皇帝坐了龙庭、张大帅辫子军等符号影射。其利用辫子这一意象实现了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叙述。我们将《风波》这一小说拿给一个对于我国历史并不了解的人来看,那么这部小说便成为了一部没有底蕴、内涵的无厘头作品。因此我们可以说《风波》这部小說的成功与辫子这一意象,以及我国的历史文化有很大的关联。如果失去背景的支持,那么鲁迅许多的小说作品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鲁迅先生凭借对我国历史与文化的了解,利用意象指代了小说的内容和结果。也正是因为鲁迅先生小说少有背景的交代,所以鲁迅小说才会在开篇就有着很强的代入感。鲁迅小说当中所传达的社会意象,十分注重当代性。鲁迅先生反复运用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传达着对于时代精神的理解以及社会深层写照。
三、文章象征的隐喻意象产生和意义机制
事实上鲁迅小说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比较难以理解的,这是因为在鲁迅小说中许多意象都是隐喻、象征性的意象。这对一些理解能力有限的人来说无异于增加了阅读难度。不过反过来说这同时也增加了鲁迅小说深度,这也是鲁迅小说备受钟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鲁迅小说的意象如同社会现象、社会文化一样多。相较于社会意象系统,这一隐喻意象承载着更多的意义。这一隐喻包括独身者、梦、黑夜、药、病人、病。鲁迅作品给人一种表现深切的感觉,正是因为文本内容的不确定性需要人们不断对文本意象的代表去发掘、塑造所形成的需要。象征性的隐喻对读者的阅读和前人的创作来说都是一种重大的挑战。这一阅读过程正是鲁迅小说阅读的魅力,也是文本的主题之指。
结语:
总结本文可以看出,之所以鲁迅先生到了晚年后走上了创作杂文的道路,做出巨大的贡献并非是偶然事件,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必然。使这种现象称为必然的原因有很多,本文所讨论的小说重复带来的创作困境只是鲁迅先生转型的其中一个原因,事实上这种困境是每一位作家都有可能会遇到的。它既是文章创作的一种危机,并且也为作家的创作酝酿着生机。幸运的是在鲁迅先生陷入思绪不止的节点时,找到了杂文创作的出路。可以说杂文成就了鲁迅,而鲁迅也成就了杂文。
参考文献:
[1]刘培涛.鲁迅小说《呐喊》 《彷徨》人物话语的作用[D].河北大学,2016.
[2]郭帅.《呐喊》 《彷徨》的意象重复现象辨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0(05):62-91.
[3]宋剑华.“呐喊”何须“彷徨”?——论鲁迅小说对于思想启蒙的困惑与质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4(01):9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