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烯磷酯酰胆碱+甘草酸二铵治疗甲亢肝损害的效果、不良反应及对肝功能的影响

2018-11-10梁明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胆碱甘草酸二铵

梁明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佛山 528000)

甲状腺功能亢进在临床中被简称为甲亢,其是常见内分泌系统中疾病之一,发病率为1%[1]。有研究显示,甲亢可能会引发肝组织出现纤维化及肝细胞出现受损情况,肝脏发生严重受损的患者较少,但伴有严重性感染、营养不良、心衰及休克等情况较为多见,且甲亢病情较为严重者通常伴有肝损伤[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接收的90例甲亢肝损害的患者资料,按治疗用药分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32岁-60岁,平均(41.01±5.36)岁;病程1年-8年,平均(4.10±0.39)年;研究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33岁-61岁,平均(41.79±5.65)岁;病程2年-9年,平均(4.78±1.42)年;基线资料不存在统计差异(P>0.05);纳入确诊属甲亢肝损害的患者;同意参与研究者。排除其他因素造成的肝损害者;不同意参与本研究者。

1.2 方法 对两组皆实施常规对症处理,取10 mg/d-20 mg/d的甲巯咪唑(Merck KgaA,Darmstadt,批准文号JX19990276)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加150 mg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正大晴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628)混入250 mL浓度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实施静脉滴注治疗,qd,在治疗1周后再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药物剂量的调整。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0.456 g的多烯磷脂胆碱胶囊(赛诺菲(北京)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9010),tid。两组的治疗时间皆为30 d。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3]观察患者头晕、恶心、呕吐等的不良反应。记录患者肝功能各指标水平:ALB(白蛋白)、AST(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疗效评估分为三部分,即显效(肝功能的各指标、患者体征症状皆已恢复正常)、有效(肝功能的各指标恢复>50%,患者体征、症状皆有改善)、无效(所有症状、肝功能皆未变化);总疗效=有效+显效。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由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肺功能的指标对比情况 ALB水平两组比对不存在显著统计差异(P>0.05);研究组的AST、ALT水平相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1。

2.2 两组疗效比较情况 对照组显效16例,临床疗效为68.89%(31/45);研究组显效23例,临床疗效97.78%(44/45),研究组临床疗效高(P<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对情况 研究组并未出现显著性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率为0.00%(0/45);对照组出现呕吐4例,恶心2例,头晕1例,总不良反应率是15.56%(7/45),研究组不良反应率高(P<0.05)。

表1 两组的肝功能指标比较情况(Mean±SD)(n=45)

表2 两组的疗效情况对比[n(%)](n=45)

3 讨论

本研究中,对两组皆施以常规对症处理,对照组则在此基础加甘草酸二铵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多烯磷酯酰胆碱实施治疗,治疗之后两组ALB的水平比对不存在统计意义,但研究组的ALT、AST水平相比较对照组显著更低;对照组的显效患者较研究组少,而总疗效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总不良反应率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高,考虑为:甘草酸二铵为甘草中提取的第三代中药制剂,其存在抗过敏、抗炎的效果,同时能能够对细胞膜的稳定性进行有效保护,且可调节免疫,另外可抗纤维化,且可促使吞噬细胞增强活性。多烯磷脂酰胆碱化学结构和重要内源性的磷脂相同,其中磷脂为肝脏合成的脂蛋白,可将肝细胞中脂质逐渐转移至外周储存;磷脂为含磷脂根类的脂化合物,为生命的基础物质之一。本研究对患者远期疗效未进行研究说明,待临床补充分析。

综上所述:多烯磷酯酰胆碱、甘草酸二铵联合对甲亢肝损害进行治疗效果佳,可使临床疗效显著提升,同时能够改善患者肝功能各指标情况,患者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胆碱甘草酸二铵
一种包埋氯化胆碱的微胶粉制备工艺
旺季扫尾二铵市场走势如何?
二铵减产 复合肥增产
上半年磷酸二铵市场波澜不惊
甘草酸联合大黄素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转分化的抗肾脏纤维化作用
磷酸二铵:“钱景”如何
11C-蛋氨酸及11C-胆碱联合18F-氟代脱氧葡萄糖在胶质瘤诊断中的价值
胆碱对脂肪代谢调控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核磁共振磷谱内标法测定磷脂酰胆碱的含量
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慢性湿疹56例临床分析